Ⅲ类错牙合畸形对颜面美观。咀嚼功能及心理成长的影响最大,是正畸门诊中主动就诊最常见牙颌畸形之一[1]。针对具有生长潜力的较严重的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一般认为应待其在生长发育定型后视情况决定采取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或正畸掩饰性治疗。但临床上仍有部分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现时矫治意愿迫切且考虑手术风险,往往选择在恒牙列早期采取正畸代偿治疗,临床报道亦取得相对满意的外貌改变[2]。在代偿治疗过程中,需要适度移动牙齿来达到临床效果,尤其下前牙的适当的移动方式是治疗成功关键,但如果下颌牙槽骨骨量不足,下前牙的唇舌向移动会造成牙根与骨皮质接触,容易导致骨开窗、骨开裂和牙根吸收[3]。因此,在治疗青少年骨性Ⅲ错牙合前,应当先对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进行观察,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本次研究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别对青少年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进行探讨,为临床矫治方案设计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从2012年9月—2017年9月在东莞健力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拍摄CBCT的患者中,遴选出54例骨性Ⅲ类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组(FH-MP>32°,SN-MP>40°)、均角组(22°<FH-MP<32°,29°<SN-MP<40°)以及低角组(FH-MP<22°,SN-MP<29°)各18例。高角组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12~17岁,平均年龄(14.93±2.06)岁;均角组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13~18岁,平均年龄(15.01±2.52)岁;低角组中,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12~18岁,平均年龄(15.43±2.21)岁。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情况知情。三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恒牙列,下颌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性后退,ANB为-5°到0°之间;双侧磨牙、尖牙为近中关系;下颌牙列无重度拥挤,无明显扭转畸形;下前牙区无牙数目异常及萌出异常;下前牙区无龋坏。
排除标准:排除颌面外伤史、手术史、面部倾斜畸形、合并牙周疾病、根管治疗史等患者。
所有CBCT资料由东莞健力口腔医院同一放射科医师采用Newtom VG锥形束CT按规定操作拍摄。扫描层厚设置0.3 mm,患者取自然头位。检测数据通过NNT viewer软件生成并进行测量分析。
测量平面选定方法如下:将水平横断面调整至受测牙牙颈部区域(图1),在同步的冠状面上选定平分受测牙近远中的面作为测量的矢状面(图2、图3)。
图1 横断面确定受测牙
图2 冠状面上确定测量的矢状面
图3 最终测量平面
下颌左右中切牙均纳入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值。测量项目为:(1)根尖处舌侧牙槽骨厚度,即根尖点至舌侧牙槽骨骨皮质最短距离,记为LA;(2)根尖处唇侧牙槽骨厚度,即根尖点至唇侧牙槽骨骨皮质最短距离,记为LB;(3)根尖处牙槽骨总厚度,即唇舌牙槽骨厚度与唇侧牙槽骨厚度之和,记为LC;(4)根舌向安全旋转角度,即以牙阻抗中心为圆心,阻抗中心到根尖的距离为半径作圆弧,弧与舌侧牙槽骨骨皮质内缘的交点和圆心的连线与牙长轴的夹角,记为LD;(5)根唇向安全旋转角度,即以牙阻抗中心为圆心,阻抗中心到根尖的距离为半径作圆弧,弧与唇侧牙槽骨骨皮质内缘的交点和圆心的连线与牙长轴的夹角,记为LE;(6)根总安全旋转角度,即根舌向安全旋转角度与根唇向安全旋转角度之和,记为LF。上述测量项目,见图4。阻抗中心为测量平面上牙根颈1/3与中1/3交界处[4]。
图4 测量项目示意图
所有测量项目均由一名经验丰富医师在同一段时间内集中完成,重复测量2次。间隔2 周后相同条件下再重复测量2次,取4次测量的平均值 。
所有数据按照高角、均角和低角分为三组,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经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后,3组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分析采用LSD-t检验。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青少年骨性Ⅲ类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的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的各项测量值的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表2。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根尖处舌侧牙槽骨厚度、根尖处唇侧牙槽骨厚度、根尖处牙槽骨总厚度、根舌向安全旋转角度、根唇向安全旋转角度和根总安全旋转角度在高角、均角和低角三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组间两两比较的LSD-t检验显示根尖处唇、舌侧牙槽骨厚度、总厚度高角组低于另外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舌向安全旋转角度及总安全旋转角度低角组高于另外两组,牙根唇向安全旋转角度高角组低于另外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均角组与低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近年来,CBCT因其扫描范围灵活,放射剂量低和伪影少等特点在口腔各学科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根尖片、全景片等二维X线片应用相比,CBCT技术可以更精确测量人体中的骨组织、牙体组织[5]。故本研究应用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成像技术测量牙槽骨厚度,描绘其形态特征。
青少年骨性Ⅲ类患者的矫治采取的是掩饰性代偿治疗,是单纯通过切牙在牙槽骨内的移动来达到相对良好的复牙合覆盖,但应认识到牙槽骨根尖水平的骨皮质是切牙移动的解剖边界[6]。李哲仪等[7]的研究发现,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及下切牙倾斜度在不同垂直骨面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增龄也会对牙槽骨形态造成影响。高角组的唇舌侧牙槽骨高度较低,骨厚度较小,下切牙较舌倾 。因此,认识了解青少年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中下切牙的牙槽骨特征,是规避医疗风险,确保治疗成功的关键。以往针对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中下切牙的牙槽骨特征分析,研究对象都是成人[8-9],青少年此类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测量青少年骨性Ⅲ类患者下切牙区根尖牙槽骨厚度和在牙槽骨内的安全旋转角度,以期为临床矫治方案设计提供指导。
本研究表明青少年骨性Ⅲ类患者根尖处唇、舌侧牙槽骨厚度、总厚度高角组低于另外两组(P<0.01);舌向安全旋转角度及总安全旋转角度低角组高于另外两组,牙根唇向安全旋转角度高角组低于另外两组(P<0.01)。可见,青少年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厚度以及牙根总安全旋转角度随面高增加减少,低角组牙根可移动范围最大,高角组最小。而陈晶晶等[10]也通过比较72例个别正常牙合青少年不同垂直骨面型切牙区牙槽骨宽度的差异,表面高角组上切牙根尖部腭侧,下颌切牙根尖部唇舌侧的牙槽骨厚度较薄,而低角组相应处的牙槽骨较厚。阮晓慧等[11]对60例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进行分析表明,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高角型患者唇侧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薄。上述两组针对青少年切牙牙槽骨水平的研究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认为垂直骨面型对切牙区牙槽骨水平有显著影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面高增加,切牙需要不断萌出以维持正常咬合,造成牙槽骨高度的增加和厚度的减少,所以切牙根尖距牙槽骨唇舌侧骨皮质近,低角组与之相反[12]。因此,对于青少年骨性Ⅲ类患者,考虑到下切牙的根尖牙槽骨厚度和牙齿的安全旋转角度,即使矢状向骨性不调并非特别严重,应慎重考虑对高角患者进行代偿掩饰性治疗,以防止牙根过度移动导致的骨开窗,骨开裂或者牙根吸收。而对于低角组与均角组,在正畸代偿掩饰治疗中,也应注意牙齿移动的方式和转矩的控制,避免医源性损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青少年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厚度以及牙根总安全旋转角度有统计学差异,低角组牙根可移动范围最大,高角组最小,正畸矫治方案设计时应加以注意。
表1 青少年骨性Ⅲ类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三组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对比(±s)
表1 青少年骨性Ⅲ类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三组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对比(±s)
LA(mm) 1.13±0.33 2.12±0.36 3.13±0.27 208.62 <0.01 LB(mm) 0.85±0.21 2.02±0.34 2.23±0.31 134.40 <0.01 LC(mm) 2.03±0.28 4.15±0.30 5.35±0.45 544.10 <0.01 LD(°) 12.66±3.89 22.87±4.84 33.75±4.22 122.14 <0.01 LE(°) 7.94±3.02 12.48±3.19 12.77±2.43 21.93 <0.01 LF(°) 20.69±3.65 35.45±4.96 44.62±3.67 115.59 <0.01
表2 不同垂直骨面型三组间牙槽骨形态两两比较(±s)
表2 不同垂直骨面型三组间牙槽骨形态两两比较(±s)
LA(mm) 8.601 0.000 19.901 0.000 9.522 0.000 LB(mm) 12.421 0.000 15.637 0.000 1.936 0.041 LC(mm) 21.918 0.000 26.577 0.000 9.414 0.000 LD(°) 6.976 0.000 15.590 0.000 7.189 0.000 LE(°) 4.385 0.000 5.287 0.000 0.307 0.381 LF(°) 10.169 0.000 19.615 0.000 6.305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