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改革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财务服务模式与方法创新研究

2019-06-09 08:42耿晓霞
商业会计 2019年4期
关键词:放管服互联网创新

耿晓霞

【摘要】  近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环境也日渐复杂,“放管服”改革和“互联网+”的推广对高校财务服务模式与方法产生重大影响。当前高校财务服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在高校财务服务工作方面的落实落地,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改进财务服务,是高校面临的重大挑战。新形势下,构建优质、高效、便捷的高校财务服务模式和方法已经成为财务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放管服”;“互联网+”;高校财务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04-0080-04

近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环境也日渐复杂,“放管服”改革和“互联网+”的推广对高校财务服务模式与方法产生重大影响。当前高校财务服务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在高校财务服务工作方面的落实落地,如何为师生提供更简捷、优质服务,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服务师生,是高校财务部门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高校“放管服”改革和“互联网+”对高校财务服务模式与方法的影响

(一)高校“放管服”改革对高校财务服务模式与方法的影响

2015年5月12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总的要求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即‘放、管、服三管齐下。”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2017年3月31日,教育部、中央编办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行政机关管理向院系、研发团队和领军人物放权,确保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切实推动了“放管服”改革进程。高校“放管服”改革对高校财务服务模式与方法产生重要影响。

1.推进高校财务工作理念的转变,更好地服务学术。“放管服”改革以前,高校财务工作主要以管理为核心,高校对资金经费的统筹和使用具有较高的管理集中性,管理方式偏向“粗放”,财务工作的行政色彩较浓。“放管服”改革理念的提出,指引高校内部管理重心下移,推动了财务管理革新。财务工作核心理念由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财务部门更多的是在财务制度的基础上,针对各项经费的不同类型,进行区别管理。

2.打破经费使用局限性,提高经费使用效能。高校财务服务工作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服务主体,高校的师生是科研经费的使用者,经费大部分用于学术研究。传统的财务服务模式对于不同类型的项目经费,大多实行同一尺度的管理模式,经费使用的灵活性受到一定限制。“放管服”改革后,在保证资金使用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前提下,财务部门充分尊重科研人员,按其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自主进行经费的统筹安排,让高校的经费达到最大的使用效能。

3.推进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完善。“放管服”改革,使财务部门有限度地将权力下放至各个学院和部室,各单位拥有更多的资金管理权限,从而推动财务部门在整个学校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在更高层次提供财务服务。一方面根据各单位自身特点指导资金使用,引导资金在合法、合理、合规的基础上发挥效益;另一方面,对“放管服”改革中所发现的问题和漏洞,财务部门需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解决,将财务监督纳入服务之中,完善内部控制建设。

(二)“互联网+”对高校财务服务模式与方法的影响

1.提高高校财务制度和财务政策的宣传力度。传统的高校财务工作,以财务工作人员为主体渠道进行财务制度和政策的宣传,其在时间、空间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互联网+”财务服务模式,打破了交流的时空限制,在相关平台添加财务制度和政策宣传、解讀模块,便于经办人自行浏览业务准则,或以网上询问等方式了解具体业务细则,提高了财务制度和政策的宣传力度。

2.增强财务制度的执行力和效果。传统的财务服务模式,较多依赖于财务人员的主观判断,这导致很多制度在执行中标准尺度难以统一把控,造成财务制度的执行力不高、执行效果不佳。“互联网+”财务服务模式的产生,使财务部门以网络为载体,设置相应的财务内容和财务业务标准,通过网络参数限制,以具体操作中的实例,让师生了解财务业务的“可为”与“不可为”,减少了财务业务经办过程中的人为判断,将规章制度“植入”财务系统操作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制度的执行力度和效果。

3.提高财务工作效率,提升财务服务质量。随着“互联网+”模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财务业务,互联网开放、互动的特性,改变了原有财务服务模式,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财务服务限制。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建立、网上财务查询、网上预约系统的使用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财务数据筛选、财务票据的鉴别,极大地提高了财务信息可靠性,减少了财务风险。

二、新形势下创新高校财务服务模式与方法的重要性

(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通过“放管服”改革和“互联网+”在财务服务上的运用,增强了高校财务资金的使用灵活性,减少不必要的人工审批手续,让项目资金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减少科研人员不必要的资金使用束缚,提高科研热情,促进科研进步;可以更好地让师生投入到科学研究和学校其他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中,多维度地推动高校发展。

(二)加强财务服务的实用性和规范性

财务放权做“减法”,财务管理做“加法”,财务服务做“乘法”,“放管服”改革下的财务服务模式和方法更加适用于当前高校的整体发展形势。将财务权力适当向下转移,使校内各科研单位可以根据科研实际情况,有计划地统筹经费管理,财务部门根据各科研单位实际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师生安排科研资金的使用,增强了财务服务的实用性。“互联网+”模式的应用,一方面校内师生可以通过财务网络系统、微信平台、QQ群等线上渠道进行财务查询;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设置,提供一般性财务问题的解答,解决了因受理业务人员不同,造成的财务报销尺度标准差异。通过校内外网络平台的搭建,可以实现财务部门与校外机构,如银行、教育和财政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及时掌握最新的政策动态,调整校内财务政策,规范校内财务制度。

(三)增加财务服务工作的参与度和信息交流,推进财务服务质量的改善

校内各单位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查询财务信息,追踪业务办理进展,从而进一步增进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整合学校财务资源,通过评价师生经费使用效益,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升财务服务质量。同时,通过高校财务网络平台,各个高校之间可以进行财务信息共享,彼此借鉴财务服务经验,取长补短,推进财务服务质量的改善。

三、我国高校的财务服务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的财务服务模式的现状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高等学校组织财务活动,划分财权和处理财务关系的一种组织形式。《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这两种财务管理模式的区别主要在于财权的分权程度不同。然而无论采取哪种财务管理模式,高校目前仍然以管理型为主,还没有完全实现向服务型的转变,有悖于“放管服”的总体方向。

财务报销是高校财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报销模式是财务管理服务模式的直观体现。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师生人数增多,高校经费来源日趋多样化,报销业务量日益增长,以教育部直属高校S大学为例:自2011年以来,S大学财务核算人数基本没有变化,都保持在15人左右,但制单凭证数每年却逐步增长,总凭证量由2013年的207 421份增加到2017年的248 843份,其中12月份的制单量约占全年制单总量的六分之一。本文以财务报销为例,分析当前我国高校财务服务模式与方法的现状。

1.排队取号系统报账。为解决财务核算部门报销人员拥挤混乱的现象,部分高校运用排队取号系统来提供财务服务。排队取号系统报账一般分为现场取号报账和网络预约取号报账两种方式。一定程度上来说,网络预约取号报账是对现场取号方式的改进。排队取号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持报账秩序,但是报账人需要等候较长时间,并且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报账难的问题。

2.报账员预审财务服务模式。由于高校师生对财务制度和政策的掌握程度不同,财务报账频次不一,导致在报销过程中,经常出现财务手续不完整问题。为此,很多高校的各院部设置财务报账员,师生将待处理财务票据交给报账员,由报账员进行财务票据的预审。报账员预审财务服务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核算人员的审核压力,减少了部分因手续不完整问题而产生的师生与财务人员的正面冲突。但是,由于高校各个院部的实际需求和经费情况的不同,报账员预审模式并不能得到广泛推广,在实际操作中,只有部分规模较大、报账需求较多的高校采取此种模式。

3.远程报账财务服务模式。由于业务处理的复杂化,以及异地办学趋势的发展,部分高校会自主研发或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财务远程报账系统。师生在财务报账网站上输入账户和密码,即可预先填制报销事项,根据提示填写基本财务报销要素,并选择合适的时间,到财务核算部门报销。此种财务服务模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财务人员的人工工作量,同时节省了师生的排队等待时间。

4.投递式财务服务模式。高校财务报销涉及很多特殊的报账时期,如项目结题期、季度末和年末等,会出现报销单据量的“峰值”,财务核算人员会采取投递式财务服务模式,即收取手续完整的报销单据后,不在现场进行办理,而是将符合要求的报销单据集中统一处理,减少了师生排队的压力。投递式财务服务模式通常分为人工收单式投递和自助投递机投递两种方式。

(二)现行财务服务模式与方法存在的问题

1.服务意识不足。作为高校的“财务管家”,一方面,财务部门有管理者身份,需要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学校财务規章制度,对于违反财务规定的行为应当予以制止和纠正,要对全校的财务资金进行合理安排和有效监督。另一方面,财务部门也是服务者,是以师生为本,服务师生,更好地配合师生的科研活动,为科研发展提供有效财务支持。管理与服务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由于长期以来,高校财务部门都以管理为工作核心,对于服务的重视程度不足。面对师生,经常以管理者身份自居,干预和批评指责多,有效引导与帮助少,缺乏听取师生意见的耐心,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2.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财务报销服务人员是与师生联系最为紧密的财务服务窗口。高校财务报销工作人员,每天要面对百余笔业务,且涉及不同的业务类型,并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审核相关原始发票及会计要素是否健全、是否符合规定,这就对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需要掌握经济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也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和协调沟通能力,还要对具体教育、科研业务有所了解。特别是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以及会计信息化和经济业务的复杂化,都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来看,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服务工作效率。

3.“简政放权”的财务服务模式下,经费自主权放开的尺度界定难度较大。在落实财务服务“放管服”的具体措施中,自主权的尺度问题争论已久。尺度过小,难以实现“简政放权”的目标,尺度过大,容易造成经费滥用现象的出现,失控、失范的经费使用会与财政、审计、人事的相关政策底线相背离。因此,经费范围放开的尺度、经费使用比例放开的尺度,都成为“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高校财务服务较为棘手的问题。

4.财务信息化水平落后,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表现在:财务信息系统各个子模块之间彼此独立,没有构建起有效关联的宏观体系。大部分财务信息都是在自己的子模块中单向操作,而没有实现整体勾稽的框架模式,没有实现整个财务信息的内外部监督,从而无法及时发现问题。财务信息系统与校内其他信息系统之间数据关联较弱,无法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财务部门的服务依然处于“孤军奋战”的局面,无法及时与其他部门做好有效配合。

5.缺失完善的制度或规范。因各个高校的具体学科设置有差异,部门的职能范围也不尽相同,无法通过统一的具体化的高校财务制度来规范财务行为,特别是涉及到一些特殊财务业务时,无法完全按照同一财务标准执行,这给财务管理和服务带来一定难度。

6.财务报销工作量大而集中。随着高校科研力量的壮大,招生规模的增长,受聘教职工人数的增多,以及经费来源的多样性,导致高校的财务报销工作量日益增多。同时,由于高校的工作周期特殊性,以及资金使用受到财政预算执行约束,致使财务报销工作容易形成在一定时期内的集中,产生财务人员数量不足与工作压力在短期内急剧攀升之间的矛盾,使得高校的财务服务质量受到不利影响。

7.网络PC端操作方式尚未减少服务时空束缚。财务服务工作的完成依然主要依托于PC端,无法实现“多介质”服务操作,从而使财务服务依然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与财务服务的融合尚未实现,财务服务无法实现实时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的有机结合。

四、创新高校财务服务模式和方法的建议

(一)创新服务意识

“放管服”改革在高校财务服务工作中应该进一步落实落地,打破财务工作人员的行政思维“僵局”,积极营造服务氛围,确立财务服务的工作理念,立足于为师生提供便捷的财务服务,为高校科研发展保驾护航,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校内发展动力。财务工作人员应继续改进工作作风,改善财务服务态度,“俯下身”倾听师生需求,为高校各项事业发展做好财务服务保障。

(二)创新服务方式

高校应对传统的服务模式进行大胆创新,采用多种先进模式相融合的方式,根据实际财务工作需要,打造现代化服务方式。

1.探索财务联络员制度。财务联络员是由财务部工作人员担任,旨在服务于各院部单位,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财务制度,传达最新财务政策,让师生掌握比较实用的财务知识。同时,联络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为师生解决实际业务办理的疑难问题,协助师生完成财务报销和必要的財务数据分析工作。作为各院部单位与财务部门之间的信息纽带,联络员要及时反馈师生对于财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财务服务工作的优化提供比较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更好地服务高校师生。

财务联络员制度有利于缓解师生与财务人员之间的冲突。一方面,联络员可以解决师生的财务报销等工作困难,使师生的需求得到尽快满足,另一方面,在师生了解相关财务政策后,可以有效提升师生办理业务的合规性,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2.推广微信财务服务平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无线网络覆盖率的提高,使用手机进行查询财务信息、处理财务业务的便利化操作要求急剧增长。目前,微信软件与各类智能手机的兼容性较高,使得以微信为平台推进财务服务的可行性操作增强。因此,建立财务服务微信平台,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为校内师生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和便捷的财务服务。

3.推动自助投递机等设备的使用。自助投递机运用网络化技术处理报销单据,可以有效解决财务报账过程中的排队时间长问题。师生根据网络预约规则,将财务报销单据放入自助投递机,只需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后续追踪,无需排队等候。自助投递机的使用,减少了师生与财务人员的面对面交流,财务人员的工作转移至后台,可以进行集中处理,提高了财务服务的工作效率。

(三)完善财务制度建设,强化内部控制

高校财务部门“放管服”改革的推进,一方面要“放权”给院部,另一方面要跟进管理和服务。在各单位对经费的使用有更大自主权的同时,要保证管理有效到位,服务质量提升。因此,要加强完善财务制度规范,加强内部财务控制,确保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实现有效监测,将事后监督转移到事前防范。

高校要建立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防止财务信息泄漏。规范财务服务人员操作,设定合理的权限准入制度,做好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升级,确保信息安全。

(四)加强财务信息化体系建设,实现信息共享

高校财务服务应有效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强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和银行、财政、审计系统的合作,使用专门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在财务报账工作中,可以设置网上签批,优化报账流程,通过平台信息发布,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信息共享渠道。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优化各个阶段上的财务服务流程,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服务效率低下,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要及时更新电子设备和财务软件,为财务服务工作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

(五)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

新时代下,高校财务服务的提升,依靠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充足的财务人员,完成工作量日益增多的财务服务工作,保证工作人员数量与财务工作量相匹配;另一方面,财务人员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

1.优化财务人员数量与结构。高校财务部门要配备与工作量相适应的财务人员,这是解决财务服务问题的基本人员要求。同时,由于财务工作量会在一定时期出现“高峰”,财务部门在不违背内部控制原则的前提下,可对财务人员进行有效配置,合理安排不同岗位的财务人员,保障财务服务工作能够在不同时期都得到有效运转,从而保证财务服务质量。

2.提升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培养复合型财务人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高校财务服务工作复杂化程度提高,这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务服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财务理论基础,学习最新的制度政策,完善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为适应新环境下的财务服务工作,还要了解和掌握互联网技术,培养云计算等应用能力。各高校要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同时要积极开展对现有人员的技能培训。

财务工作的专业性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的业务判断能力。高校财务部门应针对每个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和所从事岗位性质,提供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机会,让每一位财务服务人员通过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通过交流,拓展工作思路,不断提升财务服务能力。

总之,创新财务报销服务模式和方法是个复杂、长远和系统的工作,“放管服”和“互联网+”只是创新财务服务模式方法中的其中两种方式。高校财务人员应更加解放思想,开拓思维,切实做到“用真心,用诚心,用爱心” 全心全意服务广大师生,从而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取得更大进步。J

【主要参考文献】

[1] 殷涛.“互联网 +”模式下高校财务报销工作改革探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5,(06).

[2] 孟祥康.高校院校网络报销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6,(08).

[3] 丛磊,胡新宇,孙百原.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J].商业会计,2016,(19).

[4] 张海燕.高校财务工作服务效率提升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4,(05).

[5] 吴静慧.关于加强高校财务服务工作的思考与建议[J].市场论坛,2015,(08).

[6]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Z].政法[2017]7号.

[7] 苏钰雅,陈雪.“互联网+”下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协同创新与应用[J].商业会计,2018,(11).

猜你喜欢
放管服互联网创新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放管服”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推进“放管服”改革释放更多制度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