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娥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让他们亲自去感悟数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积累一些经验,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动手、动脑,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形成应用数学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亲自去感悟数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让数学更好地服务于生活,这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此目标呢?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一、创设情境,感受数学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与当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即给学生的“体验”创设良好环境。
例如,在教学 “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时,我以学生关注的我国奥运金牌为题材组织教学:在多媒体播放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激动场面后,及时把我国和其他各国的金牌数量制成统计表,供学生观察。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提出用百分数表示表中两者关系的问题,现实的背景加上学生积极、灵活的思维,学生一下子提出了许多百分数问题。比较、分类后,抽取其中的“我国金牌数比美国金牌数多百分之几,俄罗斯金牌数比美国金牌数少百分之几”一组问题,即构成了本课要研究的重点。至此,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现实背景中引发问题的过程,而真切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利用经验,感悟数学
我在教学《通分》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学生兴致盎然,应用以前所学知识,得出多种方案。
生1:我先用画图的方法,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5份,涂出2份。再把同一个圆平均分成40份,涂出3份。再比较涂色部分大小。
生2: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两个分数分别化成小数。
师:同学们用画图的方法或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来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可以根据分数基本性质,化成分母相同分数,再比较大小。
生4:也可以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
上述片段,以分数大小比较为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学生利用原有知识解决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问题的过程中,其主动探求、主动沟通、主动应用、主动完善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从而“创造”了新知——“通分”,接着通过有效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剖析“通分”,理解“通分”。
三、应用生活,体验数学
我在教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后,安排了这样一道题:有一张长方形的硬纸板,长40厘米,宽20厘米,要做一个深5厘米的长方形无盖纸盒(拼接处与纸板厚度不计),这个长方体纸盒的容积最大可能是多少?
学生们沉思片刻后,纷纷动笔去尝试,不一会儿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手。学生们的做法都是在长方形纸的四角截去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然后拼接成无盖的长方体纸盒。这时我故作疑惑:真的没用其他方法了吗?你们可以亲自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剪看会有哪些情况,想想怎样剪容积最大?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开始动手操作。过了几分钟,学生又想到一种方法,把左侧两角上割下的边长5厘米的2块正方形拼接在右侧中间部分,使左右两侧面面积完全相同,然后拼接成无盖的长方体纸盒。我表示赞同,但是继续向学生质疑:还有更节省的剪法吗?这时一个自信的声音:老师,我还有一种容积更大的做法。我把长方形的纸分成面积相同的两块,再把其中的一块平均分成4份,然后拼接成无盖的长方体纸盒。我满意地点点头,适时向学生们总结:有些题必须通过动手操作才会获得出最佳答案的。
四、尊重差异,提高素养
我们的新课程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基本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正如陶先生的“六大解放”,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如我在复习百分数实际问题时,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参差不齐,为了帮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式练习题:一袋面粉40千克, ,共用去多少千克?(要求:補充一个条件使其成为一道百分数实际问题)。当然每个学生的具体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学困生,只要能补充一个一步计算的条件即可,如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百分数实际问题:用去30%。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则要求使其变成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如:用去一些后,还剩40%。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想象的空间更大,可以让他们联系学过的比、分数等知识,编一道更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如:第一次用去20%,第二次用去的和第一次用去的比是3:2,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又能满足优等生的求知欲。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都有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提高数学素养,作为数学教师我将继续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思考。
【作者单位:昆山市玉山镇第一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