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秀丽
资料库是教材的一部分,多数情况下不以教学内容主线出现,但与教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而小学科学拓展课程是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拓展课的开发可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用科学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本文针对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资料库,设计了五年级《光的颜色》一课,让课程开发更具意义,让学生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加扎实。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接到了小学科学“拓展课程设计与教学”的主题教研活动,第一次校本拓展课的设计,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小学科学内容涉及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内容万千,根本无从下手。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和请教部分教师以后,我们的科学教材的编排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从教材开始拓展,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为了拓展课程的有效开发,学科小组的人边实践、边探究、边研究,提出了一些设计拓展课的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策略一:从教材开始拓展,从课内开始拓展
教科版小学科学的教材遵循学生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生活经验的提升、发展和完善为“切入点”和“生长基”,循序渐进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小学科学“资料库”是教材的一部分,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不是以教材主线内容出现,但与教材主体有密切联系,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拓展课《光的颜色》源于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资料库,教材只是点到为止地提到了光可以扩展成7种颜色的光,七色光可以混合成白色光。这些资料既与单元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又跳出了单元知识圈子。
策略二:学生前概念分析与课程目标的确定
学生是带着前概念进入课堂的,建构主义认为,一旦新问题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往往会基于自己的认识和探究水平,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对新的问题给予解释或提出假设。因此要开展有效的教学,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对其做出客观分析。
(一)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和分析
笔者前期对四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对于光的分解和合成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光的分解和合成充满着疑惑,对于课本上白光透过三棱镜分解成的七色光,无法在思维中抽象成直观的图形。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的学生前概念的分析,五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确定本拓展课的目标如下:
1.知道生活中的光有单色光和复合光,了解彩虹的形成。
2.知道复色光可以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几种单色光还可以合成复色光。
3.通过牛顿发现光的颜色的故事,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初步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策略三:围绕教材资料库完善教学过程设计
(一)源于教材,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
古诗云:“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材中资料库是教材知识点的拓展,以单元第一课的知识《光与影》中“光源”作为导入,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既巩固了单元内容,又引出了新知识,使知识的层次感更加鲜明、透彻。
1.同学们,你能找一找教室里的光源吗?
预设1:日光灯、蜡烛
预设2:手电筒、投影仪
……
2.(熄灭的蜡烛),这个蜡烛是不是光源?
预设:不是
3.如何把它变成光源
预设:点燃蜡烛,教师演示:蜡烛点燃,火柴熄灭放入托盘中。
(二)基于教材,亲历科学史实的探究过程
1.改文本变实践,服务课堂
科学源于生活,能从生活现象和生活经历中发现可探究的问题,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培养。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让光透光三棱镜,令人惊异的现象产生了。
虽然这个惊奇的现象,学生通过教材图片很快就可以知晓。但是教材提供的资料库再生动,那也是停留与纸上静态的图和文,远远不如让学生亲身感受来得震撼。
2.联系生活实际,延伸探究
世界上最大的光源就是太阳了,在进行了一些安全教育后,对太阳光的研究自然不可避免。這个实验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既对光的分解的认识直观立体化了,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这一现象与生活中的彩虹最相似。再请学生思考:雨后彩虹,彩虹为什么在雨后出现,这个雨滴的作用是什么,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在前概念调查过程中彩虹形成的原因。
(三)高于教材,对教材地再改编、再创造
教材作为一种范例,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需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补充相关学习内容,重建教学结构,不仅要体现教材原有的价值,还要弥补教材存在的滞后性和缺陷。
教材中对于7种色光的复合成白光,用的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纸板。对于美术而言,三原色是红黄蓝,美术三原色叠加呈现的是黑色。
而光学三原色是红、绿、蓝,光学三原色叠加呈现的是白色,跟美术的三原色并不相同,叠加效果也不一样,而课本运用的是简单的颜料颜色的叠加,对学生的引导存在一定的错误倾向。
因此在光的复合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三种单色的灯光,进行复合,让学生认识到光既可以分解,也可以复合。
对于拓展课程的开发,将资料库融入学生亲历的探究活动中,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而且更能使科学更具特色。从教材开始拓展,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以上是笔者的一点实践和思考,对课程的开发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在不断探究中积累更好的素材,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杭州市丁荷小学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