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以人为本”

2019-06-09 10:35管大伟
世界家苑 2019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以人为本

管大伟

摘要:十八大以来,随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又成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但是想要研究好,新的思想,我们也必须正本清源,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再思考,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视域下的“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是实践的社会观,是一种全新的社会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将人类社会的本质看作是实践的,将社会看作是活的有机体,并且把人的发展与人的解放作为自身的理论诉求,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的本质,其中蕴含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哲学视域;“以人为本”

社会哲学,顾名思义是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从最一般最根本的意義上解答社会生活问题。在哲学史的演进中,哲学关注社会问题虽然古已有之,但社会哲学的兴起则是西方近代资本文明的发展成果。在近代以前,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指向外在自然界,关于自然的认识乃是哲学思考的主流。只有当社会与个人分离开来,作为一种在人之外的独立存在,人们才会转移视线,把社会当作考量的目标。资产阶级在建立和推广商品经济的同时,也建构了商品经济赖以发挥作用的社会生活形式——“市民社会”,标志着人类“社会”发育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物。只是在这个时候,社会哲学才应运而生。

现实的人是凭借自身的感性活动而自我创生的,但人不是孤零零的个体,而是不可避免地面对别人的自我生成过程,和他人打交道,从而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即社会关系。作为经典社会理论,马克思学说关注的不只是始于1500年的那种编年史意义上的欧洲现代社会,而是发生在19世纪德国及西欧“先进国家”的那种现代性机制基本形成、但又面临日益激化的资本主义矛盾的“现存社会” ,包括工业、市场经济、私有制等,具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即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构成了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以及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同时也呈现了个人主义与各种形式的共同体主义的紧张与对立,而在19世纪以后,则集中表现为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冲突和矛盾,并成为现代性的突出表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吸收社会契约论和社会整体论的积极成果,坚决拒绝这两种学说的主观臆想,以实践为原则、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社会,用人类个体之间在实践基础上的交往活动来说明社会的结构,坚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把社会关系理解为“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通过探究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而揭示社会有机体的结构,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观上的变革,掌握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以及人类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社会有机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结构,阐述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及其走向文明状态的可能性。

社会与国家不仅是研究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关系的话题,而且与人类的根本价值追求有直接的关系。作为以人类解放为理论旨趣和终极价值的思想家,马克思的学说体现对人性的态度,"旨在批判和揭示异化,观念和行为的投射","直抵活生生的人的基本实在,而这种实在是通过活生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他们与他人的关系而规定的。"马克思"关于社会的概念,却更是对社会化了的人类充满希望",是对人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的自然延伸。

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结成相互关系的个人,不仅成为马克思探究国家和社会的出发点,也是最终指向目标。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指出"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这里的个人不是"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组织中的活生生的、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有着各种需要并扮演着各种社会角色的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人与政治人多重身份的复合体,"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毫无疑问,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人的主体性或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社会与国家的核心内容,国家与社会应当慎之又慎地选择以人为对象的、定位于社会服务与社会保障的公共政策与管理方式。

社会与国家对个人的福利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与义务,帮助个人通过有价值的功能性活动增进幸福快乐的主体性满足,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追求。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强大的国家权力垄断了一切,导致了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泯灭。资本主义虽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作为"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的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与社会的对立却带来的人的本质的分裂与异化,压抑与掣肘人性的自由健康发展。要真正地实现人的解放,首先必须解除政治对人的束缚,实现人的社会关系的合理化。从人的发展的视角,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种形态,即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用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只是使自己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局部生产职能的痛苦的承担者"。马克思坚持了人的社会本质,也注重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坚持人的自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体现了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当代中国现实语境中,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目标、"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等都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长远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只有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福利置于社会与国家的宏观目标和远景规划,为个人活动空间和个人创造力提供以宽松自由和团结活泼为主题的社会环境、以制度公平和激励机制为指向目标的政治体系,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与国家的友好合作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

建立平等互助、稳定和谐的社会,始终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在目前社会结构重新调整和矛盾冲突交错芜杂的转型期进行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研究社会与国家的理论,需要从马克思社会观和国家观的思想宝库中寻找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源泉。马克思关于社会与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范式,为当代国家与社会的两极分野、对立和冲突问题的合理解决提供了重要的和正确的理论分析视角,为我们科学把握社会与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因此,全面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领会马克思对社会的解读和理论精髓,更好地指导当代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国社会建设现状,探索符合国情的“国家-社-个人”关系模式,并将之应用于“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优化设计,无疑是最终实现人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崇高理想的正确道路和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中共庐江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马克思哲学以人为本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