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楚歆 刘景城
【摘 要】 文章认为,生死观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构建与优化高校生死观教育的实施路径是:建立大学生自杀预防机制,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完善生死观教育体制,形成与专业课程的联动机制;构建优秀的生死观教育队伍,提升师资素质;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发挥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作用,形成生命教育新合力;积极开展生死观教育课题研究。
【关键词】 高校;生死观教育;实施路径
生死观教育是“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引导人们认识生命意义、追求生命价值的教育。”[1]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对待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社会现实中也屡屡可见大学生淡漠生命的新闻事件。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对生命意义的正确认识,重塑对生命价值的深切关怀,建立健康积极的生死观,这是 “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在现实环境中,一方面,大学生受到传统生死观的负面影响,忌讳谈论有关生死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缺乏有效的生命教育形式。同时,高校自杀预防机制没有健全或流于形式。这两方面恰恰是当前高校生死观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解决路径与方法。
一、建立大学生自杀预防机制,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
据不完全的统计,2017年大学生自杀事件比2016年提升23%。[3]可见当前高校关于生死观教育工作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针对这种态势,高校理应建立大学生自杀预防的应急机制,在这种机制中,不仅仅只有教师在课堂上的循循善诱、辅导员在生活中的贴心关怀以及学生朋辈之间的相互指导,还需要学校管理者真正地成为生命教育的发动者、引领者和实施者,将生死观教育纳入到人才培育的顶层设计当中,使其贯穿于大学育人的全过程。譬如,鉴于我国政治体制的“上传下达、上仿下效”的特点,从管理制度上可以考虑建立大学生自杀事件问责制。另外,打造“校长书记的生命第一课”的项目品牌,让高校党委或者各个二级学院的领导来成为课程的负责人,从而加强学校领导对生死观教育的真正重视。
二、完善生死观教育体制,形成与专业课程的联动机制
生死观教育的推动,有赖于优质的生死观教育课程,而课程如何设计又为首要。课程设计好了才会有进一步的教学活动发生,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生死观教育体制的完善首先需要教育部站在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的立场,负责生死观教育课程的整体规划设计,开发适合全国的生死观教育书面教材或多媒体教材,满足全国各地方、各学校的共同需要。其次是地方、学校根据自身教育的实际设计适合的生死观教育课程及内容。
生死觀教育系统的课程设计不是万能的,需要与学科课程的相互渗透,挖掘各科学习中积极有益的生死观教育素材,形成与专业课程、实践活动的联动机制。生死观教育不仅仅是高校思政课的内容,还应该成为“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如学院举办的有关生命关怀的知识竞赛、专家讲座、心理辅导、实践活动等方面,使生死观教育能够真正贯穿和覆盖于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并且扩大各个校园实践活动的参与人员范围,让更多有需要的同学得到锻炼与体验生命的实践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大家对生命价值的真正认同,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
三、构建优秀的生死观教育队伍,提升师资素质
教育者作为教育的引领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的重要作用。可以说,生死观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者能力和素质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当构建一支综合素质高、不同层级而又同向同行的生死观育人队伍。由于生死观教育在我国的研究刚起步,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生死观教育的规划,也没有与之相关的专业人才,人才资源基础相对薄弱。但是,我们借鉴一些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地区的经验做法。如我国的台湾地区在关于生命教育的师资培训上采取集中教育培训的方法,让老师们通过读书会、观摩现场教学等方式来加强他们的生命教育的师资素质。同时注意人才梯队建设,不仅仅在学校层面的,也不仅仅是教师层面的,更应该实现院系、班级的全覆盖。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及时培育“青年生死观教育者”,抓住关键少数,通过部分优秀的学生干部领袖来实现朋辈教育的生命关怀,以更贴合学生、更懂得学生的教育方法来提升生命教育的实效性。但无论何种形式进行人才培训,各个层级的教师以及学生干部必须经常的沟通、研讨生死观教育课程内涵与实施情形,互相借鉴,这样才有助于生死观教育的完善和发展。
四、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生死观教育涉及到人生最根本的问题,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照本宣科上,不能只是用灌输填鸭式的方式告诉学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悟,从而让他们形成对生命价值的正确看法。如何做到这点,关键是既要言传又要身教。一方面,善于言传要求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如在课堂上教师在讲授相关生命教育的内容时应当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利用直观感性的素材故事来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也需要教师在课下利用网络新媒体,如qq、微信等工具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真正地了解和把握学生当前对生命认知的现状和问题,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解决他们困惑的有效建议。
另一方面,重视身教要求教师做到知行合一。假设如果教师讲得再天花乱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出轻蔑生命的一面,那么对于学生而言,所有的说教都必然归于泡沫。同时,教师应当适当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通过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来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如与医院建立合作基地,让学生参观产房、ICU抢救室以及太平间等地方来了解和领悟生命孕育、凋谢乃至终结的各个过程。让他们更加直接、更加直观、更加直面地面对生死,使他们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触,帮助他们更好地树立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以及享受生命的科学认识。
五、重视社会、家庭以及学校作用,形成生命教育新合力
生死观教育不仅仅只是学校发力,它作为一门复杂系统的工程必须需要社会、学校以及社会的紧密配合。
首先,社会应该营造出对生命关怀的社会风气。这一方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和完善一系列与生命关怀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漠视生命的行为实施法律的严惩。如最近发生的庆阳“怂恿女生跳楼自杀”事件,怂恿者仅仅受到治安拘留或道德批判的“惩罚”,却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并没有真正起到遏制淡漠生命行为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媒体也需要时刻“亮嗓”,增强议题设置能力,既要为那些热爱生命的个人或事迹“点赞”传播,又要批判时下一些轻视生命、漠视生命的个别事例,引导公众对生命价值的正确认识。
其次,家庭教育不应该在孩子的生命教育中“缺位”。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是家长不应该简单粗暴地认为成年人不需要“生命教育”,或者将这种教育责任全部推卸到学校老师的身上。作为世界观、人生观、生命观定型的关键时刻,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辅导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孩子出现对生命价值认识偏差的问题、并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处理。同时,家长也应该注重榜样身教,为孩子树立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生活态度以及良好家风,使他们能够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认同和接受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最后,回到学校层面上,高校应当成为连接社会与家庭的“桥梁”。一方面高校应该与社会机构紧密合作,建立生命教育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通过让学生在这些基地的实践感悟,从而深化或改变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应当建立相应的家长沟通机制。通过座谈会、电话反馈等方式定期将學生在生死观认知方面的表现与家长们进行积极的沟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的同时亦能有针对性地解决。
当前,我国在生死观教育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力量,形成同向同行的教育合力,共同推动高校生死观教育的发展。
六、积极倡导,开展生死观教育课题研究
开展生死观教育,必然需要积极开展生死观教育的相关研究。因为生死观教育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生死观教育的有效实施与发展。
倡导生死观教育,要经常组织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等就有关生死观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教材、实施状况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探讨,也要开展学术交流,借鉴国内外经验。同时也要鼓励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鼓励他们申报生死观教育课题。应借鉴台湾学校的相关方面的研究,找到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共性和特殊性,寻找实施适合自己学校的生死观教育方式,做到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对生死观教育,应积极致力于生死观教育的探索、实践和交流;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生死观教育的相关配套措施。坚持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走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路子,培养“四有”新人,让教育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教育部门对培养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的良好素质的责任重大,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 夏洁琼.生死观教育及其实施途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2] 黄艳红.当代大学生生死观与生命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09.
[3] 吴晓锋.2017年是大学生“自杀”年,大学生自杀现象为什么如此严重?[EB/OL].http://k.sina.com.cn/article_6425746383_17f011bcf0010024qd.html?cre=edupagepc&mod=f&loc=5&r=9&doct=0&rfunc=100,2018-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