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颖 张姝
一、问题的提出
节事活动因其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日益受到各地政府及相关企业的重视。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节事活动的召开,更为本地经济发展、社会影响带来了“井喷”。然而大型节事活动虽效益显著,但持续时间较一般节事活动而言更长,那么在短时期、高强度的工作过程中,节事活动参与中的员工是否会产生职业倦怠?若产生职业倦怠,则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如何?这成为了笔者想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以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以下简称园博会)为例进行分析,园博会于2015年9月——2016年4月在武汉召开,历史8个月,在这8个月中这个以“生态园博 绿色生活”为主题的节事活动为武汉带来了极大的综合效益,如提升了武汉城市形象,带来了直接经济投资,改善了园博园周边的生态环境等。而长达8个月的园博工作,使得园博工作的员工符合“大型节事活动”中员工的样本特征,因此本文尝试对园博会中员工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对梳理后发现,在对职业倦怠的测度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借助了MBI量表与MBI-GS量表,当然也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对量表进行了编修,王芳,许燕(2004)借鉴MBI-ES量表,提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模型;李超平(2006)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进行分析,编修量表MBI-HSS,提出职业倦怠三维结构模型:情感衰竭、玩世不恭或梳理、降低职业效能感;史玥,孙林岩,王敏(2011)通过MBI-GS量表,从耗竭、疏离、职业效能感三个纬度对某石化企业基层员工的职业倦怠进行分析;陈琴(2012)借助MBI量表实现了对旅游职业经理人职业倦怠的测量。
二、调查实施
(一)问卷设计
MBI量表由Maslach & Jackson在对专业助人行业进行观察及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其最初包含47个项目,经过反复测试与探索性因素分析后,最终得到22个项目,并归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低落等三个具体维度。在本研究中,笔者以MBI量表作为基础,结合节事活动工作特征修订了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6个题项,期望能从中找到有益的结论。在问卷的测量上,采用Likert七点量表评分,选项由“从不”、“极少如此”、“偶尔如此”“经常如此”“频繁如此”“非常频繁如此”“一直如此”七个部分组成,每个受访者依据这五部分对各变量予以评分,分值从“从不”的1分—“一直如此”的7分,分值越高代表符合程度越高。
(二)问卷发放
问卷采集通过现场发放并回收的方式完成,问卷的发放时间选在园博会的“尾声”,即于2016年3月1日-2016年3月10日在园博园进行发放,现场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138份,其中有效问卷132份,无效问卷6份,对于无效问卷的判定基于两个标准:一是问卷未填写完整;二是对于问卷所设题项的回答几乎完全一致,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65%。
(三)样本基本信息分析
在所调查的132个有效样本中,男性人数为60人,女性人数为72人,从年龄层次看,20岁以下占比21.21%,21-25岁占比45.45%,26-30岁占比8.33%,31-35岁占比10.61%,36-40岁占比4.55%,40岁以上占比9.85%,可见受访者已年轻人为主,且多集中在21-25岁间;从文化程度上看,文化程度为大专的受访者占比59.09%,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受访者占比27.27%,在与受访者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园博会的一线员工大多来自于武汉市及西安等地大专院校的实习生,这也对为何从年龄层次上以21-25岁受访者为主、从文化程度上以大专为主予以了合理的解释;从每周工作时间看,周工作时长35小时以下的为33人,周工作时长35-40小时的为21人,周工作时长41-45小时的为36人,周工作时长46-50小时的为24人,周工作时长50小时以上的为18人,周工作时长40小时以上的占比59.09%;从具体工作岗位看,以一线游客接待服务人员(包括二次入园接待人员、游客中心服务人员)为主,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更易让受访者产生职业倦怠。
三、调查结果
表1 问卷调查结果
从调查结果来看,题项16、题项7、题项5、题项10、题项11、题项13的均值在4分-5分之间,即介于“经常如此”——“频繁如此”之间,可见,受访者认为自己能够有效的完成各项工作、能够为园博会做有用的贡献、能够有效的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擅长于自己的工作、会因工作上事情的完成而感到高兴、期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牵涉其他事情;题项12、题项14的均值在3分-4分之间,即介于“偶尔如此”——“经常如此”之间,这意味着受访者偶尔会对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产生怀疑;均值得分最低的题项为题项16,其均值得分为2.2353分,可见对于“工作所带来的身心疲惫感”,受访者的感知有限。对受访者的打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可得到如下调查结论:
(一)员工的生理倦怠较为有限。从调查结果来看,受访者认为园博会工作所带来的生理倦怠感较为有限,即只有在极少时候或偶尔会出现身体疲倦、压力大、非常累、筋疲力尽的情况。尽管59.09%的受访者周工作时长在40小时以上,超过了《劳动法》中“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要求,但长时间的工作却并未让受访者产生生理上的倦怠。
(二)员工认为自己能胜任工作。从调查结果可见,员工认为自己对园博会的工作能够胜任。如员工认为自己在大多时候能够有效的完成自己的各项工作、能有效的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擅长于自己的工作,同时会因完成工作而感到高兴。当然,这可能与受访者所在的工作岗位多为一线接待服务人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一线接待服务人员而言,工作难度不大、技术性不高,但需要员工对工作认真、细致,因此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实习生而言,在进行针对性培训后,能够胜任相关工作。
(三)员工对工作的价值产生质疑。从受访者问卷的填写可以看见,受访者偶尔会对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产生怀疑,即其并不认为自己所完成的工作是有价值的。在与受访者进行访谈时,75号受访者表示:
“我是一名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大二学生,园博实习是学校的安排,来到这里之前,我抱有着很高的期望,希望能学到如何搭建展开,如何进行节事活动现场管理。但来了之后,发现我的工作是在游客服务中心进行游客接待服务,每天主要面对的是游客问询,这与我的专业不相关,我毕业之后也不会找类似的工作,我不知道这对我今后有什么用。”
该受访者的访谈记录,也能够反映出大部分受访者的心声。从专业角度来看,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来到园博会开展实习属于专业方向对口,但受访者的“抱怨”则来自于具体岗位工作的安排与专业学习之间具有一定的脱离性,长达8个月、单一岗位的、简单的重复工作,让员工对自己工作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四、结语
对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的员工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调研后了解到,员工因工作受到的生理倦怠较为有限、员工认为自己能胜任工作,同時员工因工作的单一性、重复性、长期性而对工作的价值产生怀疑。当然,该调查仅是一个小范围的样本调查,其调查结果对了解大型节事活动中员工的职业倦怠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但若要更全面的掌握大型节事活动中员工的职业倦怠情况,则需要扩大样本量、涵盖更多类型的大型节事活动,当然,这也是笔者未来期望研究的方向。(作者单位:1 武汉商学院武汉旅游研究院;2 武汉商学院文旅产业研究中心)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大型节事活动中的员工职业倦怠研究》(项目编号:B201636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