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高良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构建高效的教学活动,构建兴趣课堂,从而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不断提升。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导致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没能实现“无缝对接”,制约了学生信息技术学业水平的发展。
一、选用有趣味性的素材,激发学生探究信息技术的欲望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倘若学生没有知识学习的兴趣,此刻就依靠‘外力干预、强行维持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精神和意志被磨灭,这样是无法持久的。”就信息技术教学的学习而言,兴趣才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主要动力。教师应真正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实际生活中找寻到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话题与素材,将抽象的信息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和知识性。
如在教学“填充颜色”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找到默认位置下的画图工具,学会使用工具进行颜色选取、填充,给图画填上指定或自己喜欢的颜色,从而达到良好的观赏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选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素材,素材可以是动画片《熊出没》中光头强、熊大、熊二的图片,而且都是“留白”的。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你瞧!现在它们都是‘裸着的,你有什么办法给它们填上颜色吗?”学生对这样的素材十分感兴趣,急不可耐地动手操作,认真按照操作步骤进行颜色填充,给光头强、熊大、熊二都填上了非常适合的颜色。
二、选用具有生活性的素材,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的教学应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习情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问题,从而让学生在信息技术问题和信息技术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实现问题的解决。在实际生活中,处处皆有利用信息技术知识的痕迹,所以教师应该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素材,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保证。
如在教学“图形的美化”时,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说:“同学们,在庆祝六一儿童节那天,我们拍了很多照片。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学生听了这话,个个都感到很新奇,目不转睛地看着视频。在教师出示的各种照片中,有跳舞的,有唱歌的,有说相声的……于是课堂学习讨论的氛围渐渐“热乎”起来。这时,教师趁势追问:“同学们,我在拍照时,一不小心把旁边的垃圾桶也拍进了照片里面,显得非常不和谐,这应该怎么办呢?你们能想到什么办法把它处理一下吗?”经过学生的讨论后,教师要求学生在电脑上找到“美图秀秀”这个软件,使用软件对照片进行加工。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很认真地学习了图片的缩放、美化、艺术修剪等功能。
三、选用拓展性素材,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教师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建构开放、有趣且充满活力的课堂,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的发展,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挖掘。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合理使用具有拓展性的教学材料,开阔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空间,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信息技术知识的延伸,进而发展学生的信息思维,使他们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如在教学“编辑文档”内容时,教师向学生讲授了有关于WPS文字处理的方法,在学生掌握了删除、添加、插入、复制与粘贴等操作后,教师还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素材,让学生自己练习,提升他们软件操作的熟练技能和程度。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网络环境,一边让学生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相关的写作,一边给学生播放利用手机撰写文档的教学视频。在这样的教学案例中,教师没有单纯地讲授文档编辑,而是利用相关的拓展性素材在“学”与“用”之间搭建好桥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这门知识的作用,促进他们自我要求学好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运用能力。
四、結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精选素材,调动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洋心洼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