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玉委
摘要:德育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会一种知识体系,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一种道德观念,并让学生逐步建立与之匹配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而且德育也是实现学生智、体、美、劳齐头并进的保证。对于小学教育而言,德育工作有其特殊性,尤其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同时,体育课堂要充分彰显信息时代资源优势,结合体育锻炼独特的精神内涵渗透德育工作,逐步形成以實践活动为主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形式,从而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 德育 渗透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小学德育既有各类学校一般德育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小学生年龄多在7~12岁,各方面的发育尚未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德育的关键期。体育是一本信息丰富的“百科全书”,交互性强,能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而且体育所倡导的竞争、合作、荣誉、责任、使命等核心精神与德育目标不谋而合。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适当的、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进行德育渗透是十分可行的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互联网+对德育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深入化,一方面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另一方面,网络游戏、负面信息等也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的养成。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阵地,必须以积极的态度主导网络对德育工作的冲击,深化校园网络资源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德育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德育的养成。
互联网+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网络时代信息含量丰富,学生可通过德育软件(CAI)学习德育内容,使学习变得相对自主,实现人机互动,也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第二,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大量德育素材可以在第一时间汇集到师生手中,有效地丰富着德育活动的内容;第三,E-mal、QQ、微信等方式的多样性、交互性、民主性,避免了教师与学生在一些沟通的尴尬,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2.小学体育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模式
(1)注重体育课堂质量
通过体育课堂,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道德实践的本质和道德教育的实践特征决定了道德教育是一种实践的教育,通过体育课堂的锻炼,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学会处理与他人、团队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强化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在调节与适应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德育体制
为了推进德育的有序发展,就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德育体制。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品德构建的重要环境。在传统教育中,学校教育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宏观管理上缺乏整体性,各方的教育力量和教育途径未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班级、校级层面亲子运动会、家庭层面的亲子体育作业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建构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强化家庭、学校的沟通,逐步改变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单一途径的局面,从而实现德育向多主体参与、多渠道渗透。
(3)把握核心文化价值走向
体育教学要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行为训练结合起来,实现人的道德与发展的相对统一,教师在教育形式上要树立榜样,培养学生“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追求。在构建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时,教师要明确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是构建综合性德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三、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要以积极的态度驾驭和主导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和冲击,并全面深化校园网络资源建设及网络道德教育,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习惯养成。同时,学校应顺应时代发展,注重学生德育实践,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孙岩.当代高职高专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党史博采(理论),2009,(7).
[2]岳继勇.高校网络德育的几个问题[J].职业时空,2007,(18).
[3]敖美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德育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2).
(作者单位:南通市朝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