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的成因分析

2019-06-06 04:19陆小宇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4期
关键词:中式英语使用成因

摘  要:国内外学者对中式英语的定义有所不同,本论文指出中式英语是一种不符合英语习惯的句子,是受汉语语言模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影响而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不地道的英语。本论文研究价值和意义是在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局限,立足于社会语言学的语言接触、语言变体和语言迁移理论,简述中式英语的成因。

关键词:中式英语;趋势;成因;使用

作者简介:陆小宇(1995-),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7硕士,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3

一、引言

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人在贸易中使用英语,英语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英语是当今世界的竞争工具。中国的大多数学生不仅缺乏语法和词汇,而且还使用一种新兴自创的语言——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出现在很多方面。當然,如果不考虑汉语的特点,很难完全理解中式英语。在二十世纪初,中式英语在中文中被称为“洋泾浜”。洋泾浜英语是最早中式英语的另一种说法:“一种简化的语音形式,通常是两种或多种语言的混合,具有基本的语法和词汇,用于说不同语言的群体之间的交流。“洋泾浜”英语出现,是由于当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随着上海外来人口的剧增,中国开始与英语母语人士交流。

国内外许多教师和学者都关注这种语言现象和英语学习研究,这些研究分散在英语教学领域的书籍和文章中。然而,由于中式英语的不系统性和不稳定性,人们并不总能在中式英语中产生真实和一致的声音,因此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从不同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和不完整的定义。著名的教授Pinkham(2000)定义“它是一种畸形,混合的语言既不是英语也不是中文,但可以被描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

二、现状分析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式英语是受汉语影响。其语法是正确的,但词语或表达的选择不符合标准英语。李文中(1993)认为,中式英语是汉语学习和英语作为母语的结果,强化了中国的规则和习惯,英语交际中的英语畸形的文化习惯。此外,文秋芳和于曦(2003)在“英语国际化与本土化”一文中提出了“双重英语”的假说,即英语作为一种通用语言应该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英语使用者享受他们的谈话。第二层包含了各种地理和文化特征的英语表达本土化。英语和英语凝聚力层面和谐共存的关键是具有可理解性的。

首先,在经济领域,英语尤其是对外贸易有很大的作用。现在中国的进出口业务变得越来越频繁,甚至成为世界的共同语言。因此,中国人使用中式英语而不是肢体语言与商业伙伴进行交流。

其次,在教育领域,如国外学术交流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外很多学习。与国外的学术交流离不开英语。但是,中国老师教中国学生中式英语很常见。因此,中式英语中的错误变得顽固不化。

第三,中式英语的发展也具有合理性。一方面,语言是独立的。另一方面,语言吸引了许多文化习惯,以保持语言生动。促进语言发展的力量不仅是内部的,也是外部的。因此,当中国人融入一个系统时,中国人必须坚持原则,接受所选择的制度。但是系统总是在变化。它的变化从某些部分开始。由于零件的变化,系统的平衡被破坏,每个零件都有了新的组织,从而产生了新的关系。中式英语在这个系统中开始发展。虽然在一代人的时代会有一段艰难的时期,但现在很多人都在使用它,而“纸老虎—paper tiger”、“丢脸—lose face”等词语已经向中国英语发展并逐渐被接受外国人。当然,外国人不会完全理解中式英语,但实际上,中式英语在大规模的使用中。

总之,在中国,如果你能掌握和使用英语,甚至是中式英语,那么在你眼中,它将打开另一个世界之窗,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世界。

三、理论框架

(一)语言联系

如该术语所暗示的,语言联系是指由于地理或社会接近而导致的语言之间的联系。语言接触无处不在:没有证据表明任何语言都完全与其他语言隔离开来。(Thomason,2001)语言之间的联系可能会对所涉及的语言留下一些痕迹。语言接触最明显的效果是语言中存在借词。

语言可以通过多个层面进行借用。其中一个词可以从各个方面借过来,例如,声音,意义甚至是它的写法。它也可以部分借用,即没有书写或声音。中文单词的一些例子是:丝绸(silk),瓷器(china),茶(tea),豆腐(tofu),台风(typhoon)。这些都是为了声音和意义而借用的。

而且,正如其他语言的中文单词一样。借用外来词还有两种方式,即声音,意义或仅仅意义。例如,蜜月(honey moon)是从没有声音的英语借来的。冰激凌(Ice-cream)借用了意义的翻译和音译的混合:第一个音节是意义的翻译,而第二个和第三个音节是声音的音译。

最重要的是,从语言接触的角度来看,中式英语的用法和意义是借用英语和汉语语言成分的结果。

(二)语言变体

语言变体理论与社会语言学一起,强调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这一新语言学分支的建立,强调这一点的可行性得到了认可,这种方法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动态,非常富有成效。例如,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社会的社会活动。在功能上,社会为语言的使用提供了合适的语境,使我们能够真正理解语言的各个方面。

“变体,在社会语言学领域,社会群体代表不同的语言或语言群体,也可以用来代表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形式的同一种语言。”(孙骊,1989)随着历史的发展,那里有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新西兰英语和南非英语。此外,BB Kachru(1985)总结了变异的过程:“一旦英语在一个地区使用,无论是科学,技术,文学,还是人类的名望,地位或现代化,它都将经历一个再生过程,部分在再生的语言,文化再生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它是中英文本地化的语言和文化。”

(三)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也称为第一语言的干扰,多语言干扰和跨语言影响)指的是将知识从一种语言应用到另一种语言的说话者或作者。”(Weinreich Uriel,1953) “它是语言之间语言特征的转移。双语或多语种个体的语音曲目,无论是从第一到第二,第二到第一或许多其他关系。”(Wikipedia)这是英语语言学习和教学中最常见的讨论,但它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发生,当有没有本地语言级命令,翻译成第二语言。

中国语言与中国文化在中式英语中的作用差异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特征是有目的和有意识的。一方面,它强调遵守习惯英语。另一方面,它寻求保留有关中国文化的信息。中国语言文化起到了积极的转移作用,弥补了英语文化差异表达所带来的空缺,丰富了英语词汇。如 一国两制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计划生育(family planning), 三个代表(Three Represents) 都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在国内外新闻媒体中频频使用。中式英语的出现是无意识介入中国人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相反,迁移也起了负面作用。例如,春笋(spring bamboo)表达为“just like bamboos”。然而,在英语中“just like mushrooms”一样表达了同样的含义。这是因为竹子(bamboo)不是英国植物的本土,甚至“竹子”这个词也是外来词的引入。但是英国的“蘑菇(mushrooms)”却无处不在。

四、中式英语的成因

中文和英文互不相同。汉语是汉藏语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除了表达人们的思想外,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说不同语言的人分享不同的经历和感受以及不同的想法。中式英语的原因来自两种语言中某些要点的不相容。而这种不相容性来自于母语干扰,文化差异以及中英语使用者思维模式的差异。

(一)不同的语言干扰

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作为一种第二语言,会受到第一语言的干扰。第二语言习得(SLA)主要是研究学习者在获得第一语言(L1)后如何获得或学习其他语言。在关于二语习得文献中,语言学家经常使用母语或母语不是第一语言和目标语言而不是第二语言这一影响因素来说明学习第二语言或多种语言的困难和挑战是艰巨的。

(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是语言创造和发展的基本要素。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东方人更加注重一体化,具体化的思想和客观性的表达方式,而西方人更多地会进行思考分析,注重逻辑思维和主观性的表达。

首先,中国人注重语境的连贯性,完整性,英语注重凝聚力,建构的完整性和形式的严谨性。英国人擅长分析思维,他们可能将整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并了解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所以,句子中有很多固定模式。然而,中国人更多地强调综合思维,也混淆了英语中每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如果一个人不清楚英语中的凝聚力与中文的连贯性之间的区别,那么这个人很容易犯错误,使用英语时运用了中文连贯模式而被困在中式英语中。

其次,英语历史悠久。古英语是一种合成语言。对于综合语言来讲,例如韦伯斯特第九版新大学词典的定义是“利用形态变化以規律和系统的方式表达语法关系”。形态变化包括性别,数量,时态,方面,声音,情绪,比较程度等,在英语语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继承了旧英语的一些特征,同时保留了分析语言的特征。汉语是一种分析性语言,如随机大学词典的定义,即“使用更频繁的功能词,辅助动词,改变词序来表达语法关系,而不是形态变化”。词的屈折形式和功能,表现出中英文的差异,表达语法意义的两种方式。虽然现代英语的屈折形式并不像古英语那样复杂,但它们经常出现,特别是在词缀的拐点上,如“apple(苹果)”, “go(去)”, “Lucys(露西的)”, “enjoy(享受)”。但是,严格来说,汉语并没有改变折射的形式。在词序方面,英语依赖于大量相关词,用连词和介词来表达语法意义。汉语中的功能词不仅数量少,而且比英语中的功能词少得多。因此,中国人更多地依靠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

第三,英语在思维上往往是抽象的,而中国人往往是具体思维。例如,在英语领域,由于英语形式的各种变化,形容词和动词可以变成抽象名词。“Happy(快乐)”可以变成“Happiness(幸福)”、“Enjoy(享受)”可以变成“enjoyment(享乐)”。很多这样的词可以用来表达抽象概念。但是,中国人的思维倾向于具体。由于形容词和动词的形式相同,我们无法分辨出哪一个是抽象的。

最后,英国人重视客观性,这意味着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被视为一个主题。 中国人注重主体性,这意味着生命为主体。 以下示例中可以最好地显示差异:

E.g: 她着急万分,心都碎了。

She was very anxious and her heart broke. ( 中式英语 )

Anxiety tore her heart into pieces.(规范英语)

五、总结

如上所述,对于英语学习者,他们会把自己的主观概念和客观感知和思维过程通过对语言的使用表现出来。随着全球化的程度逐步加深,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对于英语教学的发展和中国英语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英语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其归属地位变得模糊。英语学习的目的不再是与讲英语的人交流。而中式英语发展的本质是基于中西方世界观的互动。这两种语言的结合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另一种形式的英语变体,即两种语言的英汉观点不相容。通过对中式英语成因的分析,我们有机会更好地学习地道的英语。

参考文献:

[1]Fan Xiaoli. (2005). Analysis of the Forms and Causes of Chinglish [D].

[2]He Mu. (2009). From Chinglish to English.[M].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3]Jarvis & Pavlenko, Scott & Aneta. (2008).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 Abingdon: Routledge.

[4]Kachru, Braj. B. (1985). Institutionalized Second Language Varieties[M]. The English Language Today. Oxford: Pergamon Press Ltd.

[5]Odlin, Terence. (2001).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

[6]Pinkham Joan. (2000). The Translators Guide on Chinglish[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7]Weinreich, Uriel (1953). Languages in Contact[M]. The Hague: Mouton.

[8]程啟荣. (2016). 浅析社会文化迁移对中国式英语的影响[J].《才智》.223.

[9]李文中. (1993). 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4), 18-24.

[10]孙骊. (1989). 英语国别变体的研究和英语在中国[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 17-23.

[11]王烈琴. (2011). 中国式英语概念、特点、成因及英语翻译[J].《语文学刊》. (3), 77-79.

[12]王福祯, 周华文.(2008). 中国人最易说出的中式英语[M]. 河南大学出版社.

[13]文秋芳.(2003). 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M].《国外外语教学》.

[14]徐亮. (2010). 跨文化角度的中式英语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6), 64.

[15]叶向阳. (2002). 近代中英语言接触[N]. 《中华读书报》.

[16]俞希,文秋芳.(2011).构建英语本土化特征的描述框架[M].《外语教学》.

[17]赵琼林.(2015).从文化视角看中国式英语[J].《课程教育研究》.(12月中旬刊), 95.

猜你喜欢
中式英语使用成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汉译英中“Chinglish”面面观
浅谈普通高校竹笛专业教材的使用
浅谈工位器具的合理性设计与使用
论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使用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汉英翻译中中式英语产生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对策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浅析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汉语思维模式及中式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