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碎片化知识内化策略探究

2019-06-05 01:06张颖敏罗闻泉金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碎片化学习碎片化建构主义

张颖敏 罗闻泉 金蓉

摘 要:碎片化学习方式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是互联网时代下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然而,碎片化学习的知识系统性较差,很难被学习者吸收、内化。针对碎片化学习模式的优劣势,特别是碎片化知识的零散化、独立分割性的弊端,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碎片化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情境、协作、会话、知识建构等四要素的构建出发,提出碎片化学习背景下的知识体系构建与内化策略,以期实现碎片知识的系统化与有效习得。

关键词:碎片化;碎片化学习;建构主义;知识内化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4-0145-03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广泛使用,信息资源变得随手可及。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人们的学习方式逐渐向网络学习、非正式学习转变。在此背景下,以个人意愿为导向,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媒体浏览学习碎片化资源,获取碎片化知识的碎片化学习方式应运而生。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和喜好,方便快捷地获取零散的知识,与“互联网+”时代下的個性化学习需求不谋而合,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发展中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如何在海量碎片化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内化为自身的体系知识,是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点。然而,现实中,通过碎片化学习获取的知识往往是跨领域多元化的、无序的、碎片化的[1],甚至是互不关联的,这就使得知识转化的有效性与系统性大大降低。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对通过这种非正式学习方式获取的知识进行整合、建构与内化,从而实现碎片化学习知识体系的有效习得。

一、碎片化学习的特征

碎片化学习指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碎片化资源、碎片化媒体进行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2]。碎片化学习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普及的必然产物,有着传统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作为新型学习模式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正视其优劣两面性。具体而言,碎片化学习具有如下特征:

1.学习时间的碎片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各种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人们越来越迫切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碎片化学习以学习时间的碎片化、灵活性等特点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认可。此外,相对于传统的系统与模块化学习,碎片化学习具有更高的碎片化时间利用率,学习者可以在空余的碎片化时间快速浏览关注的内容,了解丰富多样的知识。由于短时间的信息获取,碎片化时间中学习者往往会偏向选择自己更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这种用户主导的学习方式省去了被动式学习中需要阅读、学习大量冗余、无关的信息,具有更高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然而,碎片化的学习时间较短并且零散分布,容易导致快速阅读,而缺乏思考的时间,零散的学习时间也不利于知识的关联与系统化。

2.学习空间的灵活性

碎片化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随时随地选择感兴趣的资信内容,学习地点的选择也具有灵活性,不再局限于固定的空间场所。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网上虚拟学习平台,如MOOC、在线开放课程、共享课程以及各种各样的网络学习交流平台触手可及。此外,网络学习的媒介也越来越丰富多样,通过PC机、PAD、手机等移动终端学习者可以方便快捷地查找、浏览、学习有关知识。碎片化学习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学习者具有更高的自主选择权,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加以干预,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碎片化学习下,学习空间的灵活性容易出现学习监管的不到位,虚拟平台上的学习也容易受网络弹跳广告、即时聊天信息等的干扰,影响学习专注力,降低学习效率。

3.知识的碎片化

由于碎片化学习的时间、空间的灵活性、碎片化,学习者获取的知识往往也是碎片化的,这些短时间内获取的知识具有简单、容易理解的特点。碎片化学习内容一方面利于学习者的学习、吸收,另一方面,这些短小的内容往往是零散的、相互独立的,知识的系统性与整体性较差,不利于知识的吸收内化,更难以成为学习者自身知识体系的有益扩充。容易产生“好像学到了很多,但又感觉好像什么都没学会”的现象。

4.思维与认知的碎片化

碎片化学习下,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使得学习者的思维具有跳跃性,而看上去简单容易理解的内容,由于缺乏整体关联性,容易导致思维与认知的碎片化。这些零散的内容若不能加以整合、思考、消化,将难以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内容,这也是碎片化学习方式下知识内化难度大的主要原因。

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各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量虚假、劣质的资信混在网络中,进一步加重了信息过载的负担,占据了更多的碎片化时间,学习者很难从中识别出有价值的信息。

综上,碎片化学习的学习时间、空间(媒体)具有碎片性、随机性,由此而来的学习内容也必然呈现碎片化、零散化的特点。随着新媒体、移动互联的广泛应用,信息的过载更加突出,与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相互交织,将进一步使得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思维乃至认知的碎片化。这些特征在提高了学习者在碎片化时间的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加剧了碎片化知识的零散性,大量过载的、缺乏整体关联性的碎片化信息和知识将增加知识内化的难度。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理论被誉为“当代教学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3]。“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者设计有利于其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学习情境;“协作”是指学习过程中的与小组成员的资料收集、分析、团队合作完成一定工作的互动活动;“会话”是指学习过程中与组员的会话沟通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也是知识与心得的分享过程,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与习得;“意义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即学习者在有利的学习情景中,通过自主学习、与团队的合作和沟通等协作性和研究性学习,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4]。

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教学中心,学习者是主动获取信息并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并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教师与学习伙伴的协作,以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式建构对学习內容的理解,从而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理论更能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更注重学习者的协作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近年来,新的学习方式不断涌现,建构主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人们不断探索运用该理论于新的教学设计中,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基于建构主义的具体课程教学设计、慕课的意义建构等研究探索。这些都是探索新型教学方式的具体实践,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效。

碎片化学习模式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网络自主学习方式,亟待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理论来夯实基础,使其不断发展、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协作、分享与沟通,以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理解的建构主义与碎片化学习的开放、自主学习理念相符,可以为碎片化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碎片化知识内化策略

碎片化学习具有高效性,但碎片化的知识如何转化为系统知识,并进一步内化到学习者自身的知识体系中,是碎片化学习挑战的主要难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为中心,是一种个性化的知识习得方式,其关键目标是实现学习者对知识内容和意义的理解。碎片化学习中,学习者面对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和知识,基于学习者自身的知识体系,对碎片化知识进行学习、思考、应用,从而实现建构理解,是实现碎片化知识内化的主要途径。

本文将从碎片化学习目标的制定、碎片化知识的获取、思考以及重构、吸收等方面,结合建构主义的“四要素”分析碎片化知识的内化策略,具体如下图所示。

1.制定碎片化学习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协助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意义理解。碎片化学习模式下,也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但由于缺乏教师的引导,容易导致学习缺乏方向性。因此,需要学习者为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以便在碎片化学习中找到具体的方向而不至于在信息过载的“互联网+”时代中迷失。学习目标是自学努力的方向,切忌制定过大、过高的目标,最终无法实现而导致丧失学习的动力。因此,制定目标的同时应该评估目标执行与实现的可行性。

2.有针对性地收集、学习与目标相关的信息与知识,建立知识体系框架

必须明确,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碎片化时间都要用于学习,这样只会增加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学习者在制定学习目标的同时,应根据自身的生活、学习习惯,整理出合适的碎片化学习时间,并进一步细化实现碎片化学习目标的时间和具体的学习内容,即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获取具有明确学习时间和内容的细分目标。这个方法类似于传统教学内容中的章节细分关系,通过目标制定以及目标的细分,为学习者的碎片化学习给予方向性的指引,而通过目标的细分也可以增强加学习内容的关联性与系统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信息过载对碎片化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碎片化学习的准确定位。

碎片化学习中虽然没有教师的引导行为,但学习者可以通过制定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与知识的筛选、学习,如具体结合学习者自身的兴趣、已有的知识体系以及学习的能力、可投入的时间等,创建适合学习者的碎片化学习情境。进一步,为碎片化学习的聚焦与内容筛选确定准则,与目标相关的内容则进行收集、学习,与目标不相关的内容则不必浪费时间进行浏览,从而减少过载信息的干扰,提高学习效率。

3.对已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

收集到的碎片化信息或知识必须经过消化、吸收才能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碎片化的知识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内容简单、容易理解,但不利于学习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往往会出现看完就忘记了的现象。因此,需要对学习的碎片化知识进行思考,结合已有的知识体系,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分析、吸收,并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理解。只有经过反复思考,才能真正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系统,不容易被遗忘。另一方面,施教机构在设计碎片化学习资源时也可以针对这一特点,设计相应的思考、交互环节,强化思考、记忆的效果。

4.进行外部交流、互动,获取反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协作中学习,而在碎片化学习环境下,学习以个人为中心,需要学习者更积极地与外界进行互动、交流,从而解决自我学习协助不足的问题。所幸的是,当前移动互联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普及,人人都是自媒体,通过网络的互动更为容易,这就为碎片化学习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丰富的途径,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在学习过程中连线网络进行互动,进行所学知识的反馈与检验。如各大专业论坛、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学习者可以方便地分享自身的学习心得,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获取反馈,增加交流与思考的机会,弥补自主学习中协作、沟通不足的缺陷。

5.反思、调整,实现知识的重构、吸收、内化

根据获取的互动反馈,学习者可以检验知识的正确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调整。通过开放性的网络平台,学习者可以获取更大范围的交流与反馈,这是传统课堂单靠教师、同学的协作互动无法比拟的,但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大量无用的反馈信息,增加识别的负担,需要进行一定的筛选与分类,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处理。如对于肯定的评价,可以快速浏览;对于否定的评价或者建议完善的评价可以引起对已分享知识的深层次思考,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有利于知识的延展与扩充。因此,在对互动反馈内容的识别、分析、筛选的过程中,也将进一步加深知识的吸收,并真正内化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对已有知识进行更新或者替代,成为已有知识的有益扩充,实现碎片化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

结束语

学习、思考、吸收、运用,这是知识学习的基本路径。碎片化学习环境下,这一路径往往容易被片面地割裂,使得学习到的知识零散性、非系统性明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学习以及与教师、学习伙伴的协作互动,来达到知识内容的意义理解与建构。本文借鉴这一理念,对碎片化学习情境进行再造,明确学习过程中思考与外部互动的重要性,提出制定碎片化学习目标、细分学习内容框架、碎片化学习思考、网络互动交流以及对学习到的碎片化知识进行反思与调整等一系列碎片化知识建构与内化策略。这些策略有利于解决当前碎片化时代知识过载与学习需求关联度低的问题,可以为提高学习者碎片化时间的学习效率、强化知识习得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1]黄建锋.基于“互联网+”的碎片化学习策略研究——从“碎片”到“整体”的嬗变[J].电化教育研究,2017(8):78—82.

[2]王竹立.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及应对之策——从零存整取到“互联网+”课堂[J].远程教育杂志,2016(4):9—16.

[3]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2011(5):77—80.

[4]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8.

猜你喜欢
碎片化学习碎片化建构主义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想象力都去哪了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英语课程网络化与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