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维 谢兴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常态下,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創新创业能力提升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目前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受到家庭不支持、学校缺少创新创业氛围以及社会创新创业政策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受阻。因此,着眼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构建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扎实基本理论知识、参加竞赛与主持项目、参与课题研究、开发实践基地、鼓励创业实践的“一三五”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关键词:新常态;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4-0007-03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引领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需求,并且直接关系到我国自主创新战略能否顺利实施。为此,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5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然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并不尽如人意,毕业生创业人数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则占20%以上,创业人数中经过专门创业培训的人也较少[1]。如何在新常态下大幅度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顺利完成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自身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中国传统的就业观念对大学生有深远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选择稳定的事业单位或大中型企业就业,很少有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另外,在校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创新创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到位,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同时难以通过畅通的渠道获得创业的帮助和引导,认为创业很难,从而失去创新创业兴趣。同时,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很简单,不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实践。
2.学校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支持力度不够
在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的信息化社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需具有经济、法律、经济决策及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但是很多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只是几门课程简单的罗列,或者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知该如何得到提升,学生不能掌握学校的相关鼓励政策等导致创新创业兴趣减弱。
3.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传统的课程设置,由于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一般居于从属地位,所以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严重脱离生产实际,创新实践能力难以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与社会、企业结合,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是,提供实习基地的企业的参与度不高,学生只能看到表面现象,深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不能了解,在利用企业平台及资源方面学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另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有的局限于学校提供的创业园,而创业园仅仅是一些办公室而已,没有可供学生实践的场地或者企业;现在创新创业相关的各类竞赛层出不穷,但是真正把竞赛和创新创业深度结合的却很少,学生不能通过竞赛训练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实践动手能力。另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教师的科研项目也是训练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活动,但是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或教师的科研项目积极性不高。综上,实践教学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二、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因素
1.家庭因素
缺乏必要的家庭支持。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大部分家长希望子女大学毕业后有稳定的工资收入,认为自主创业艰难,成功率低,对子女创业持不赞同的态度,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会受到影响[2];资金支持是创新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家庭,不少家庭无力或不愿意出资让子女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仅从国家扶持渠道获得的资金支持很难将创新创业实践进行下去。
2.高校因素
高校缺少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还不是很完善。虽然我国现在很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目前高校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以开设相关课程、讲座形式开展,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特别是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更是欠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实习实训、学科竞赛及科研项目等没有发挥其功能,学生校外实习局限于工厂参观或简单的社会实践,没有深入到生产一线或者带着问题去学习,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缺乏。创新创业相关的竞赛和项目形式多样,但是大多数学生是为了获奖或立项,获奖或立项之后就被搁置,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付诸实施;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另一大因素是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缺乏,特别是校外实践基地,企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深层次的在企业学习的机会,满足不了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需求[3]。
3.社会因素
社会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不浓。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创新创业良好的土壤,这需要社会各种政策的完善,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帮助学生成功走上了创新创业的道路,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学校特色不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力度还不够,在社会范围内没有形成支持创新创业、尊重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期望值很高,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大都在学校内完成,没有在社会上经过实践,缺少社会经验,对市场的动向不了解,遇到问题容易简单化、理想化处理,创业很容易夭折,而国家又没有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倾斜政策,导致本来抗压能力不强的学生“三分钟热度”,使创新创业项目无法持续。
三、“一三五”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构建
在经济新常态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体系,以能力提升为目标,全员参与为基础,只有家庭、高校、社会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给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才能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起到实质性的帮助作用[4]。同时,高校应该对创新创业实践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比如:积极推进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竞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加强校企融合,强化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引导学生进入创业孵化园进行创业,将学生创意融入学生产品中,构建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扎实基本理论知识、参与竞赛及项目、开发实践基地、进行课题研究、鼓励创业实践的“一三五”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1.家庭、高校、社会三方支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学生家长应转变传统思想观念,认可和支持子女的创新创业活动,在创业遇到困难时给予精神鼓励。另一方面,在家庭可承受的范围内为子女的创业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解决创业的后顾之忧;高校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和谐的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并且制定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在学分转换等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能提高创新创业技能[5];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完善鼓励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并且通过相关资金鼓励政策来吸引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社会应为大学生更多地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岗位,提供就业创业廉租房、减免收税等,同时提高一站式服务水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政府相关公共服务机构应科学地做好相关资讯服务工作,并且减少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办理相关证件的繁杂程序。只有家庭、高校、社会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给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才有保障。
2.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扎实学好基本理论知识
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经济新常态的背景,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和完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模块化、系统性的课程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大学四年,针对大一新生开设一些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關的基础课程,引导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论、意义有基本了解[6]。充分借助网络平台,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创新创业类微课、在线开放课程及慕课的网络课程建设,提高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放性和社会化水平。同时,改变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体性差异,采用探究式、研讨式、互动式、项目驱动等现代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加强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平台建设,完善双创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思维、创业精神与技能。首先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强化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同时,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一批高质量、多层次的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机制,不仅为大学生提供实战练兵的机会,强化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适应企业的能力,同时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鼓励学生走进生产一线,使他们在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的过程中,更进一步了解创新创业,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大赛、主持双创项目并参与教师课题。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创新学分制管理,从而激发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热情和积极性,以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创”的目的。让大学生积极主动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不仅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创新创业学分,还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和实践训练过程,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一种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通过这个复杂过程,学生可以体验创新、挑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课题研究。教师的课题是通过总结大量的文献,精心设计而成的,往往体现了这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动向,可行性比较高,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不仅促进他们对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还可以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激发学生参与科研和学习的兴趣,并且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用所学理论知识加以解决,逐渐形成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
4.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学校组建创新工作室,挖掘创新创业项目,让更多的学生在工作室中讨论创意及创业项目,聘请有创业经历或长期研究创业的专家学者、创业导师对创业活动进行指导与评价,筛选出有优势的项目,进一步进行实地考察及相关研究,进入创业孵化园,将学生的创意融入产品中,鼓励学生创业。
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经济新常态下,大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高校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外,还需要家庭、高校、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杨秀冬.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2).
[2]兰华.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6(15).
[3]王建,陈亭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8(4).
[4]刘杰.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新校园(阅读),2017(12).
[5]杨妮.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报刊荟萃,2018(4).
[6]程远东,周玉丰,贾正松.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