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学习者英汉视译中的停顿现象研究

2019-06-05 08:02于心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流利英汉口译

卫 洁,于心荟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停顿通常被认为是话语流利性的一个参考指数,也是衡量表达流利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与其他学科相比,口译研究中停顿现象仍然是一项较新的研究内容,只有一部分专家学者进行研究,且大部分研究都聚焦于理论研究上,实证研究则相对较少。而本研究是一个实证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的口译产出,探究口译学习者英汉视译中的停顿现象,从而部分验证口译中的认知负荷理论。

一、相关研究

(一)认知负荷相关研究

吉尔(1995)提出了同声传译的“认知负荷模型”:SI=L+M+P+C(Listening and analysis+short-term memo-ry+speech production+coordination),即同声传译=听与分析+短期记忆+言语表达+协同;Kilian G.Seeber(2013)在论文Cognitive Load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Measures and Methods中通过举例,讨论了测量口译中认知负荷的四种方法;Koen Plevoets、Bart Defrancq(2016)在论文The Effects of Informational Load on Disfluencies in Interpreting:A corpus-based Regression Analysis中,探讨了认知负荷对口译不流利的影响。国内也有一些关于认知负荷的研究:杨眉(2007)的“论认知负荷理论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及其对口译教学的启示”;李超然(2014)的“基于吉尔认知负荷模型的英中同传专业词汇译前准备方法研究”等。

(二)视译相关研究

吉尔(1995)对视译过程研究作了相关表述;Agrifoglio(2004)通过实证研究对比分析了译员在视译、同声传译、交替传译过程中面对的不同困难,付出的不同认知努力并证明,视译对译员提出的认知要求绝不比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来得少。关于视译的国内研究主要有:王建华(2009)对视译记忆进行了实验研究并提出对不同类型的文章的视译记忆可用不同的摘要记忆模式;刘进(2011)通过实证的相关性研究报告提出将视译训练纳入本科生交替传译口译课,以提高学生交替传译水平的观点;詹成(2012)从口译课程体系结构入手,论证开设视译课的必要性,并且结合英汉/汉英视译的特点,分析和阐释视译教学的原理、步骤和内容等。

(三)停顿相关研究

停顿是个时间概念,学者普遍认为应该被视作为停顿的言语间隔时长在0.25-0.30秒。例如Raupach(1980)认为这一间隔不能超过0.30秒,而Mead(2002)认为句内或者句间间隔时间为0.25秒或更长的时间是停顿。Mead(2005)曾设计了对译语流利度进行量化评估的方法论框架,详细阐述了诸如语速、停顿时长、平均语段长等考察指标,意在为口译流利性评估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国内关于停顿的研究主要有:徐海铭(2010)考察了国际会议受训译员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停顿特征、类型和主导因素,并指出口译产出过程中的停顿现象与译员的即时认知加工和策略使用高度关联。戴朝晖(2011)以英语专业学生口译考试语料库为例,采用抽样的方式对大学生汉英口译活动中的各种非流利现象做出了宏观的描述。符荣波(2012,2013)以方向性为变量,考察了学生译员在英汉交替传译中的停顿频率、时长、位置等,认为在双语水平不均等的情况下译入母语未必比译如汉语流利。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为了实现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了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英汉视译中口译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出现的停顿现象是什么?(2)英汉视译中口译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的停顿现象的差异是什么?(3)英汉视译中导致口译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的停顿现象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取综合性的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在英汉视译过程中发生的停顿现象。具体来说,本研究主要使用阅读测试和视译实验作为获取定量数据的研究工具。关于定性研究方面,主要使用回顾性访谈和半结构化访谈来获得定性资料。

(三)研究过程

1.被试选取

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取了中国东北某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翻译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和翻译专业研究生口译方向学生,经过语言及口译测试,分别各自确定了15名学生作为口译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参与实验。所以,总共选取了30名学生作为被试进行实验。

2.语料选取

考虑到实验数据的有效性,本研究从《英汉口译教程》选取了一篇主题为“Science in Everyday Life”的短文作为实验语料。该语料主题普遍,没有极难的词汇和短语,篇幅适中,适合本次研究。

3.实验过程

30名被试被单独邀请在一个安静的教室里进行英汉视译,语料在电脑上以滚屏的形式呈现,呈现速度大约为每分钟95个单词,实验者在一旁进行录音。当被试视译结束后,实验者对被试进行访谈并进行记录。访谈包括两个部分,其中第一个部分是回顾性访谈,实验者一边回放录音,一边对被试进行访谈,当回顾性访谈结束后,实验者会依据访谈提纲对被试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4.数据收集

本研究主要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收集数据。实验结束后,所有被试的录音都被收集整理并转写成文本。定量数据主要来源于30名被试英汉视译的录音,通过用声音软件在其视译产出中标注的停顿现象进行数据分析。定性资料来源于30名被试回顾性访谈和半结构化访谈的录音。定量数据与定性资料的结合更能进一步地探究提出的三个研究问题且最终得到相应的结论。

三、结果与讨论

(一)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的停顿现象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三种类型的停顿,且这三种类型的停顿都被认为属于非流利现象。第一种类型是超过0.4秒的长时间的无声停顿,因为被试都是学生译员,所以实验者把停顿时长超过0.4秒的定义为长时间的无声停顿;第二种类型是有声停顿,即被试在翻译时发出的譬如嗯、额、哦等无意义的词造成的停顿;第三种类型是重复开始,即一个词或一个短语被重复翻译或者重构,其后往往会出现停顿。

本研究使用声音软件Cool Edit Pro和Praat以及新力关键词密度检测工具,结合人工筛查测量了两组学习者视译中出现的这三种停顿类型。从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对于初级组来说,长时间无声停顿的总次数是480次且停顿总时长为502.56秒,有声停顿的总次数是361次,重复开始的总次数是247次;就高级组而言,长时间无声停顿的总次数是373次且停顿总时长为396.82秒,有声停顿的总次数是261次,重复开始的总次数是183次。

(二)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停顿现象的差异

首先,从整体上看,两组被试的停顿总次数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如图1所示。

图1 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的停顿总次数

从图1可以看出,初级组产生的停顿要多于高级组。也就是说,高级组翻译得比初级组更流利一些,高级组的视译表现普遍比初级组的视译表现要好。

其次,对于长时间无声停顿(停顿时长超过0.4秒)来说,根据图2和图3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高级学习者比超过一半的初级学习者产生更少的停顿。在一定程度上,高级学习者和初级学习者的长时间无声停顿的现象是有差异的。

图2 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长时间无声停顿次数

图3 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停顿时长

对于有声停顿来说,根据图4和转写的译文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初级者比超过一半的高级者在视译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停顿,在一定程度上,初级者和高级者是有一定差异的。而对于重复开始来说,根据图5可以看出,两组被试交叉的点较多,所以,就这30名被试而言,图5并没有清晰地反映出初级组和高级组之间一定的差异。

(三)造成差异的原因

根据30名被试转写的文本,结合其回顾性访谈和半结构化访谈的反馈,本研究使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发现造成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停顿现象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个原因是信息辨析能力的不同。当面对不熟悉或不知道的信息时,大多数的高级学习者要比初级学习者处理的更为恰当及合适。第二个原因是中英两种语言转换能力的不同。大多数的高级学习者比初级者译语表达得更好,因为他们已经学过一些视译的策略及技巧,同时也较注重于自己的口语表达。第三个原因是等待。大多数的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都由于等待而产生停顿,因为他们都想看完整句话再开始翻译。

图4 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有声停顿次数

图5 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重复开始次数

本研究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主要探讨了口译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在英汉视译过程中发生的停顿现象,通过对比分析三种停顿类型,发现初级组与高级组之间的差异以及讨论造成差异的原因。本研究虽然有了一些发现,但是由于实际情况与条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以及没有发现的现象,希望本研究可以对以后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流利英汉口译
国内流利度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英汉汉英商务口译学习词典编纂原则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流利口语练习
流利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