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发满菌的金针菇栽培袋移至培养架的顶层或搬入栽培室进行搔菌,可直接诱导原基分化。催蕾阶段,菇房温度最好能控制在13~14℃,给予弱光照和通风。当鱼籽般菇蕾布满料面时,将棉塞、套环拔除,打开袋口,把塑料袋口向外折起卷至离料面2~3厘米处,袋口不能盖湿布或报纸,开袋后加强通风,使菇逐渐失水枯萎变深黄色或浅褐色,然后再从干枯的菌柄上形成新的菇蕾丛。
枯萎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原来的培养室内进行栽培的,把翻折后的栽培袋直接置于培养架的顶层;二是在室内放置旋转式电风扇,采用机械吹风的方法加快菌柄枯萎速度;三是放在通风较好的房间,把门窗打开,让之形成对流,逐渐使其枯萎。开袋后,机械吹风或风量大的地方枯萎速度快,1~2天后,原有的纤细菇柄就干枯变色,但要注意风量不可太大,针尖菇若剧烈枯萎,容易枯死,再生效果差。最好是微风吹干,一般2天就能逐渐枯萎,气温低的地区需3~4天。要注意这个阶段栽培房内的空气相对湿度不可太高,若超过90%,仅仅针尖菇的尖端部分萎缩,一旦停止吹风,又开始继续恢复生长,无法提高产量。原基枯萎的空气相对湿度以75%~80%为宜。适宜枯萎程度的简单判断方法是:菌柄没有完全发软,用手触摸菌柄,有轻微的硬实感即可。
菇蕾枯萎后,将置于床架顶层的栽培袋搬回最底层床架,在底层的地面上洒水,利用底层、地面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让枯萎后的菌柄上再生出密集的菇蕾丛,或者在栽培袋上面覆盖上湿布,让栽培用培养基表面菌柄与布块之间形成一个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小气候,使接近枯萎的菌柄吸湿恢复,利用菌柄具有再生侧枝能力的特性,诱导长出第二次菇蕾。一般经过2天后,在栽培袋的原枯萎菌柄上又重新形成新的、整齐、密集的菇蕾。
将发满菌的金针菇栽培袋移至栽培室,打开袋口,进行搔菌,搔去老菌种块,并将料面搔平。接着在塑料袋口覆盖旧报纸、无纺布或塑料地膜,定期打开菇房门窗,给予弱光照和通风,每天往覆盖物上和菇房地上、四周喷水保湿。
覆盖报纸、无纺布或塑料地膜的作用有三:一是起保湿作用;二是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菌盖生长,促进菌柄伸长;三是防止在喷水时把水直接喷到袋内影响菇蕾的发生和使部分子实体发生腐烂。由于报纸易破,加之报纸油墨含铅,污染产品,影响产品的安全卫生;塑料地膜透气性差;而无纺布既透气又保湿,所以,使用无纺布覆盖效果最好。催蕾阶段,菇房温度最好能控制在13~14℃,湿度要达到85%~90%,约10~15天,料面形成密集的菇蕾。
当子实体长到1厘米左右时,要适当降温、降湿和加强通风,使子实体受抑制,延缓生长,以利出菇整齐,成批采收。当环境温度偏高时,只好采取白天严闭门窗,夜间把南北门窗打开加强通风等办法,以减少白天高温的影响,并利用夜间的低温来降低室温;反之,当温度低时,应充分地利用白天高温来提高室温,夜间则要关闭门窗防止室温降至0℃。
子实体伸长期将温度控制在8~14℃。温度过低,子实体生长缓慢;温度高于15℃,子实体生长不整齐,容易开伞。菇房每天要喷水保湿,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但是,遇到外界气温高时,菇房内的喷水量要减少,使湿度下降。因高温、高湿不仅导致病害的发生,而且会引起子实体生理障碍,造成菌柄开裂、扭曲,菌盖畸形和烂菇。干旱地区则要经常喷水,因为湿度不足,菇体发育也会受阻,质量下降,严重时会影响产量和质量。
用一定的光照可诱导菌柄向光伸长,因此,可在床架的上方装灯,提供光照。同时,通过减少房内空气的流通,提高栽培房的二氧化碳浓度,使菇房二氧化碳含量在0.4%~0.5%之间,可获得菌盖小、菌柄细长的金针菇,当然,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不能太高,浓度过高,易形成菌柄细长、无菌盖的针头菇,影响产量和质量。
袋栽金针菇的采收批次因不同培养基及品种而异。以棉籽壳为主要培养料的栽培袋,一般可采收三潮菇,以木屑为主要培养料的栽培袋,只能采收二潮菇。第一潮菇至第二潮菇间隔大多数为14~20天,第二潮菇至第三潮菇只要10~14天。每袋平均产量200~250克。黄色金针菇品种的第一潮菇和第二潮菇的产量差异不大,各占总产量的35%~40%;而白色金针菇品种的第一潮菇产量占总产量的80%左右。从质量看,黄色金针菇品种的第一潮菇和第二潮菇质量均较好,第三潮菇明显变差;白色金针菇品种的第一潮菇质量好,但第二潮菇质量却较差。所以,通常黄色金针菇品种采收三潮菇,白色金针菇品种只采收一潮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