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森(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02)
我国排球界普遍认为,排球运动传入我国后,经历了16人制—12人制—9人制—6人制的演变过程,即:1905—1919年采用16人制,1919—1928年采用12人制,1928—1951年采用9人制,1951年至今采用6人制。多年来,大家对此观点并无异议,老师是如此的教,学生是这般的学。直至一张老照片的出现,使我们对上述观点产生了疑问:按我国关于排球场上人数的主流观点,1933年是9人制,而照片上为什么会是7个人,他们都是谁?照片最右侧者的服装和其他六人明显不同,为什么?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图1 少共中央排球队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卅运动大会排球比赛冠军,图为运动员裁判员合影
图1 是笔者从藏家手中得到的一张老照片,这张照片上印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卅运动大会排球冠军——少共中央排球队.一九三三”的字样。我们顺着这个线索,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王文元于2011年6月29日在兰州晨报发表的“少共中央排球队,一张老照片背后的历史记忆”一文,讲述的就是这张照片的故事:这张照片原件收藏于甘肃省档案馆。1987年9月,甘肃省档案馆将这张照片翻拍给国家档案馆。国家档案馆经过研究发现,照片最右侧者和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非常像。他们就给杨尚昆写信,请主席予以鉴定,以破解尘封多年的历史照片之谜。杨尚昆主席很快就给国家档案局写了复信,他在信中确认:“右起第一人就是自己,右起第三人是王盛荣同志,左起第三人是张爱萍同志。其他人因年代久远,已回忆不起来了。”他还在信中说,“这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卅运动大会,少共中央排球队夺取冠军后的留影。我当时是运动会的总裁判。除担任排球裁判外,还担任足球裁判。这些情况,张爱萍同志可帮助回忆”。时任国务委员、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同志也给国家档案局做了回复:这张照片是比赛结束后,请私人照相馆照的。他又辨认出照片左一施碧辰、左二陈良友、左四林飘萍、左六曾光等4位同志。至此,这张照片上的人物才渐渐浮现了出来。
表1 施碧晨等人照片对比表
国家体育总局网站对这次比赛也有相关记载: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同志对运动会非常重视,如毛泽东、项英、陈云、邓颖超、何长工、杨尚昆等亲自参加裁判工作。由此可见,杨尚昆参加裁判工作与王文元所述杨尚昆的回忆是吻合的。
我们从国家体育总局之根查阅到施碧晨、张爱萍、王盛荣的照片,经与图1照片相比较,可以确定,都是同一人。
终上所述,图1这张照片是真实可靠的,照片上从左至右分别是施碧辰、陈良友、张爱萍、林飘萍、王盛荣、曾光、杨尚昆,其中,杨尚昆是裁判员。
这张老照片上的运动员人数为6人,但不代表参加比赛的场上队员就是6人,是否有的队员参加比赛了却没有拍照呢。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据张爱萍将军回忆:“这张照片是比赛结束后,请私人照相馆照的”,比赛刚结束就拍照,人员应该是齐整的。当时由于条件所限,大家对拍照是很重视的,何况又是获得冠军后的拍照呢。因此,参加了比赛却没有拍照的可能性不大。由此,我们可以做出一个推断:比赛后参赛队员都参加了照相的可能性极大,即,一共6人参加了比赛。
图2 延安宝塔山下,朱德总司令常和战士们一起打排球。图为朱总司令正跃起进攻
图2 是朱德总司令在延安宝塔山下和战士们一起打排球的场景,图中的朱德总司令正在4号位跃起进攻。延安时期指的是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即1935年到1948年。按我国关于排球场上人数的主流观点,这个时期应该是9人制。但从照片上看,6人制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照片右侧第一个人应该是对区的队员,从他和球网的关系能够说明这个问题。照片上朱总司令一方显示有5个人,在照片的右下方有一个身影,这应该是朱总司令方的第6个人。除了他之外,再没有其他“痕迹”能看出朱总司令方还有其他队员在场上。此外,从队员在场上站位布局的合理性上,也能说明朱总司令方应该是6个人。图2使1933年苏区排球比赛场上队员是6个人可能性极大的观点得到了确证。
那么,我们就要解决开篇提出的问题了:比赛为什么会是六个人,与我国排球界主流观点的9人制不符呢?我们试着从排球运动的传播和我国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解释这个问题。
排球运动于1895年诞生伊始,采用的是5人制。1896年初,排球在全美逐渐流传开来。之后,由美国的传教士和驻外国的军官、士兵带到了世界各地。约在1900年间传入了加拿大和印度,约在1917年间传入法国,以后才传到苏联等东欧诸国。1918年规定比赛双方的场上队员各为6人。1924年女子比赛规定场上每方8人,但没多久就改为每方6人。至此,欧美的男女比赛均为6人制。
在1913年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上,菲律宾体育协会会长E?S布朗建议:排球应让尽可能多的人参加,因而采用了16人制。由此,受远东运动会的影响,亚洲各国排球比赛的上场人数都经历了16人制、12人制、9人制、6人制的演变过程。
由此可见,我国排球比赛场上人数和欧美是不一致的,即:1918年,欧美排球比赛场上人数就已经是6人了,而我国从1913年开始经历了16人制、12人制、9人制和6人制的演变过程。更准确的说,是中华民国1913年至1949年经历了16人制、12人制、9人制的演变过程。而中央苏区却不是这样的。
那么,中央苏区排球比赛的场上人数为何与中华民国不同,而与欧美一致呢?我们试着从共产党领导人的革命经历来说明这个问题。
以朱德、周恩来、李富春等领导人的革命经历为例,李富春于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周恩来于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朱德于1922年为寻求革命真理赴德国,等等。这个时期,排球在欧洲已经是6人制了,而且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些领导人很有可能在欧洲期间接触到了排球运动,将6人制排球带到了苏区。由此,苏区排球比赛的场上人数是6人制。
少共中央排球队获得冠军的照片是真实可靠的,照片上从左至右分别是施碧辰、陈良友、张爱萍、林飘萍、王盛荣、曾光、杨尚昆,其中,杨尚昆是裁判员;1933年间苏区排球比赛场上队员是6个人的可能性极大;中华民国排球比赛场上人数受远东运动会影响,经历了16人制、12人制和9人制的演变过程。中央苏区很可能是受欧美影响,由革命者将6人制排球带到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