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
摘 要 各民族之间语言交融的过程中,语言之间彼此兼容和补充是必然的趋势。中国的少数民族因其特殊的民族身份,习得两种语言或三种语言成为了普遍现象,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也显得极其重要。朝鲜族和维吾尔族虽同是少数民族,但因地域特征、语言环境等因素,造成了两者双语教育进程的不同。本文以南疆库车双语教育为着眼点,比较研究朝鲜族双语教育和维吾尔族双语教育差异,借鉴朝鲜族双语教育的成功经验,探究维吾尔族双语教育新策略。
关键词 民族融合 朝鲜族双语教育 维吾尔族双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4.028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blending among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hat languages are compatible and complementary with each other. Because of their special national identity, the acquisition of two or three languages by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ha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and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has become extremely important. The Korean and Uygur nationalities are both minority nationalities, but due to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language 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 the proces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s different between them. Based on the Kuqa bilingual education in southern Xinjiang,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studi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Korean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Uygur bilingual education, draws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Korean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explores new strategies of Uygur bilingual education.
Keywords national integration; Korean bilingual education; Uygur bilingual education
0 引言
语言是维系一个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共同的语言造成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对他民族的排挤。中国是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并存的大国,语言的统一可以增加民族的认同感,减少民族的排他性。而当民族发生分化时,语言不会立即分化,民族融合后,语言也不会立即融合。[1]这是因为民族之间的交融,需历经撞击、适应到融合的过程。
中国北方大部分少数民族,特别是与中原汉族杂居的民族,与汉族接触交流比较早,主动学习和采纳主体文化,大大缩短了民族融合的时间。譬如,散居地区的朝鲜族,民族融合的进程较快,而维吾尔族和聚居地区的朝鲜族,朝鲜族根据居住情况,可分为聚居地区和散居地区的朝鲜族。分散居住在东北黑吉辽三省的较多,吉林的延吉朝鲜族自治州成聚居状态,[2]因为独特的地域特征和语言特殊性,他们在很大程度上继续大面积使用民族语言,因此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异民族之间的融合相对有些迟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大融合成为趋势,少数民族地区不同语言的接触和兼用形成了独特的双语现象。在融合的过程中,双语教育应运而生,也给操纵双语的个体者提供了一个民族认同另一个民族的机会。
双语教育是由英语“bilingual education”翻译而来。国外有关双语教育的界定不下几十种,但可以把它划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双语教育指教学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校内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讲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育。而广义的双语教育与W.F. 麦凯和M.西格恩于1989年撰写的《双语教育概论》[3]一书中,第一次提出的双语教育定义是相违背的。他们提出,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种语言。在本文所提到的双语教育倾向于广义和狭义概念的整合,借用张梅[4]論文中的定义,双语教育是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制度或体系。本文所涉及到的双语是指汉语和维吾尔语或汉语和朝鲜语。
1 维吾尔族和朝鲜族的双语教育史
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发展一直是中央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项目之一。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地域特殊性,着实影响到双语教育的普及。同是少数民族,两个民族的双语教育进程却大不相同。下面,以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两个民族的双语教育史简要略述一二。
1.1 维吾尔族双语教育史
翻看新疆史,我们可以追寻出龟兹与汉民族文化交融的种种迹象,查找出维吾尔族双语教育的痕迹。从历史记载看,维吾尔族与汉族交流由来已久,且非常频繁,西汉时期,汉朝与西域之间就有往来,汉朝曾在轮台设使者校尉,当时,维吾尔族的上层人士已开始学习汉语。在与西域的交通要道上,都设有为汉朝使节服务的译长之职。后来,龟兹国的王绛宾娶解忧公主之女弟史为妻,曾一起去长安朝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龟兹乐盛行于隋唐,流传到河西和中原,后传到了日本,朝鲜诸国;佛教传入西域,后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曾翻译《金刚经》等大量的佛典;唐玄奘取道龟兹往来天竺取经后,进行了自鸠摩罗什以来最大规模的译经活动;龟兹王及夫人来汉朝学习汉朝的服饰制度,并归国后,按汉朝制度管理宫室。[5]清朝统一西域后,1884年曾在新疆建省屯田,这一举措使大批的汉族和回族移民到了新疆,形成了维汉文化上的相互吸纳和融合。后来,清朝积极建立州学、县学及义塾,以便于推行汉文儒学教育。此时,新疆的双语教育逐渐崭露头角。1937年,新疆学院开办的国语专修科开始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1938年,新疆教育厅召开的全省教育行政会上,明确了疆内各民族在精通本民族的语文外,还必须通晓维文和汉文的规定。这也是“以民文为主,民汉两种语言并重”的雏形表现。[6]
1.2 朝鲜族双语教育史
从朝鲜族的移民史来看,朝鲜族是个流动的民族。明末清初开始,因贫瘠的土地和自然的灾害,大量的朝鲜人移居到了中国东北。据有关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朝鲜人迁入中国的时间可分为明末清初、清末、“满洲国”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四个阶段。[7]朝鲜族的双语教育与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9世纪中叶,清朝对中国东北地区实行了“移民实边”政策。1885(光绪)年,为了更好地管理朝鲜人民,曾设立通商局,这无疑对朝鲜人民大量迁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最早的学堂建于1883年,当时使用的课本是《千字文》、《四书》、《三经》等汉文书籍。主要以学习汉语为主,用朝鲜语音读汉字解释字义的上课形式,可以说是双语教育最早萌芽表现。从1905年开始,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那些学堂逐渐由民族私立学校所取代。部分私立学校开设了朝汉双语课程。这一时期的朝鲜族双语教育已经把汉语教育放在了首位。后因日本帝国的侵略,朝鲜族一度被日帝严禁讲朝鲜语,以日语为朝鲜族的国语,妄图借此消灭朝鲜族的民族意识。“9Y?8”事变后,到日本帝国投降之前,朝鲜族接受的教育主要是朝鲜语为主。日本帝国投降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朝鲜族积极建立革命政权,积极开展剿匪斗争和土地改革运动,新建了许多新的朝鲜族学校。[8]
由此可推断,维吾尔族的双语交流集中在位高权重者身上,皇宫贵族的身边大量的翻译者就是掌握维汉双语的人。而后,大量佛教典籍的传入,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音乐的传播等途径开辟了双语教育的另一个局面。朝鲜族虽然是移民民族,但朝鲜族的双语教育相比维吾尔族萌芽期更早些。朝鲜族不同于维吾尔族朝汉交流已在大众内成为公共交际语。如没有日帝的侵略,双语教育的开展会更顺畅。
2 维吾尔族和朝鲜族的双语教育
2.1 维吾尔族双语教育特征
维吾尔族双语教育,我们以南疆库车地区为例来说,库车即龟兹古国,早在东汉年间就是泱泱大国。以库车为中心,东起轮台,西至巴楚,北靠天山,南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现库车、拜城、新和、沙雅、轮台县一带都曾是古代西域龟兹国的领地。[9]隶属南疆地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曾是各民族交流的要塞之地。库车地区的双语教育,相比新疆其他地区要快一些。龟兹语是库车古代使用的语言,分焉耆和龟茲两种方言,它们同属东伊朗语,但差别较大。现今,生活在库车的维吾尔族普遍使用维吾尔语。维吾尔语是他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主要交际语言。
库车的双语教育,可从教育政策窥探一二,它历经三个阶段:(1)保留性双语教育(1950年-2005年),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允许少数民族语言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接受教育。自此至1990年,库车地区的双语教育从最初阶段的“注重少数民族母语教学的重要性”逐步过渡到了“强调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重要性”。2000年新疆自治区下发的《关于推进我区双语教育改革和发展意见》,发展目标逐渐从汉语教学的发展目标转换为双语教育的发展目标上。到了2004年,自治区相继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后,库车的双语教育才开始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此阶段双语教育政策倾向于既保留传统民族语言,又强化汉文化认同感,确保少数民族在国家中的权利。(2)过渡性双语教育(2005年~2012年),2005年新疆自治区出台的《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是一份关于学前双语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并已明确提出重点扶持对象为农村。继后,2008年新疆自治区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双语教育的发展规划。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三种模式,模式一,理科课程(包括小学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初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及外语,使用汉语授课,其他课程使用母语授课。模式二,民族语文使用民族语言授课;音乐等课程中设计民族传统音乐和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用民族语言讲授。其他课程使用汉语授课。模式三,全部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开设民族语文课程[10]的出现,但存在區域发展不够均衡、学段发展不够协调、师资队伍严重缺乏、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11]过渡性的存在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比如,水平较低的师生跟不上政策的变化。为了使这些师生尽早能掌握汉语,要求教师上课时尽量不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逐步地引入到主流语言。(3)淹没性双语教育(2012年-至今),阿克苏地区的双语教育从先前的政策推行三种模式,到2012年变成两种模式,把原来的模式一和模式二合并了,模式二就是之前的模式三。[12]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音体美三门课程是可以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模式三在库车推行的时间较长,将近十年。在双语学校,很多老师在课堂中,所使用的语言80%是汉语,20%是维吾尔语。2016年新疆自治区下发了《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2010至2020年发展规划》,并要求自2017年始所有单位要使用汉语。
2.2 朝鲜族双语教育特征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朝鲜族人口所占比例较大,而且,朝鲜族是每万人中接受教育比例较高的少数民族之一。朝鲜族的主要交际语言为朝鲜语,但因人口流动和其他原因,出现了聚居地区主要交际语为朝鲜语,而散居地区主要交际语以汉语为主,朝鲜语为辅的现象。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的有利政策的推动下,朝鲜族的双语教育发展迅速,两个地区的双语教育进程也大不相同。
朝鲜族的双语教育以改革开放前后为主要分割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保留性双语教育(1949-1978)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人员流动不大,大多数朝鲜族人在聚居地区过着安稳的生活,他们不懂汉语,也缺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机会,双语教育发展缓慢。后来,朝鲜族双语教育经历了极“左”思潮的影响和文革时期的变革,双语教育制度长期陷入了低谷。朝鲜族学生既没有掌握朝鲜语,又没学好汉语,一度出现了语言混乱的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朝鲜族双语教育开始走入正规。(2)过渡性和淹没性并行的双语教育(1978-至今)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部分朝鲜族顺应潮流从东北搬迁到了沿海地区的大城市,成为了散居地区的朝鲜族。所以,中国的朝鲜族也慢慢形成了聚居地区和散居地区的两个类别。聚居地区以吉林省延边州为例,2000年以前是双语教育的过渡时期。[13]2002年,延边州所提出的培养三语人才,三语指的是朝鲜语,汉语和外语(英语或日语)。[14]的口号紧跟时代步伐,这给朝鲜族指明了发展方向,即发挥少数民族自身优势,应掌握多种语言。淹没时期可以说是从2003年开始的,同年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开始试行,双语教育也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而相较于聚居地区,散居地区的朝鲜族掌握公共交流语言汉语已成为了切实的需要。汉文化和语言的近距离渗透,与其他民族频繁的交流等都加快了散居地区的朝鲜族双语教育进程。散居地区的双语教育比聚居地区的快,散居地区的朝鲜族经历了过渡和淹没并行时期。[15]如,散居地区以黑龙江为例,汉语是朝鲜族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语言,所以有部分朝鲜族中小学生在家里使用的语言是朝汉双语,在校是以汉语为主。
整体来看,在双语教育推广上,朝鲜族比维吾尔族进程更快。维吾尔族和朝鲜族两个民族的双语教育都历经保留性双语教育时期,但朝鲜族更快地推进双语教育实施进程,所以朝鲜族的双语教育出现了过渡性和淹没性并行的现象。
3 库车地区的双语教育现状
3.1 幼儿园的双语教育情况
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是培养“民汉兼通”人才的根本。本民族语言和汉语是少数民族幼儿的日常交流工具,主要能使两种语言达成简单地听说交流为目的。据2016年统计,库车地区的幼儿园这几年在不断新建,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从40几所学校,现如今已有110所。双语学校的师生人数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双语教育,很多人选择把孩子提早送入幼儿园接受双语教育。幼儿的教育费全免,幼兒园适当放宽对幼儿的语言要求,主要以提高兴趣为主要目的。很多幼儿教师让幼儿通过背诵儿歌、认数字、动物、蔬菜、颜色等自然地习得汉语,也会利用录音机听录音、播放影像材料等教学方式提高孩子们的听力、理解力。因为学前教育在新疆还是新生事物,前期基本没有师资储备,大部分的幼儿教师是没有编制的,教师的流动性很大,师资紧缺的问题一直存在。库车地区也招聘了很多教师,但是短期内迅速扩大的教师队伍,造成了很多不合格的师资力量的引入。
3.2 中、小学的双语教育情况
中小学校总共有145所学校,其中有120所集中在农村。库车县城内的学生接触汉语的机会多一些,汉语交流起来基本没问题。走访的几所学校中,乡村学校的学生汉语水平比城里的学生差一些。不管是城里还是乡村,学习汉语的热情都很高。2005年,库车就直接推行了模式三,刚开始推行,就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维吾尔族教师的日常汉语交流不成问题,但他们的阅读能力有限,要直接用汉语进行教学还是有所困难。所以,大部分教师的上课模式只局限于领读,无法深层次挖掘理解句子的含义,领会文章内涵,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如,化学专业毕业的教师教授语言类的课程。以及,两后生,即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考取大、中专院校,又不愿再复读的学生的出现。[16]每年的小学升初中,除了统考以外,他们还会参加一个考核,根据成绩再分配到各所学校。成绩差的学生会进入到过渡班,所学的汉语比同年级的学生稍慢一些。这批学生都会被送进库车的中等职业高等学校这些学校都是国家投资所建,一切都是免费的。刚开始招生的时候,学生有2000人,很多孩子只听得懂,看不懂维语和汉语,所以流失了很多生源。后来,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提升教师的汉语能力,少数民族教师可以用汉语进行整堂课的教学。两后生渐渐地进入了正轨,学生的汉语水平也进步了不少。相比当时,整个库车地区的中小学教师30%通过了MHK三级乙,这在整个阿克苏地区是屈指可数的。
3.3 政策的推动
政府非常重视与内地的合作,如开设内地,内地班分初中班和高中班。这是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又一优惠政策。这个政策的主要优惠对象是维吾尔族,当然还有少部分的汉族(被称为援疆干部子女)。库车也有大量的维吾尔族学生会选择就读内地班。另外,政府非常重视双语教师的培养,推出了一系列双语教育培训项目。启动并实施了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农村‘双语师资特培计划”,年轻一点儿的教师会被送去培训,脱岗两年参加语言培训。改进“双语”教师培训工作,实现在职中青年教师的转型。加强对基层“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开展远程教育,组织“双语”教师的培训和再培训。继续选派骨干教师赴内地参加国家级“双语”教师培训。实施《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对在职“双语”教师进行集中强化培训。但培训效果不佳。因为培训以短时集中培训为主,受训学员很难有根本性进步。即使学员参加了较长时间的培训,但由于受语言环境的限制,很多学员回到原居住地后,没有汉语环境,依然使用维吾尔语交流。有的学员则把培训当作“疗养”,培训期间,还说说汉语,用汉语交流,回去还会用维吾尔语。[17]
3.4 语言使用情况
调查发现,双语语言环境非常受限。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来看,在家里普遍都用维吾尔语交流,基本不会使用汉语。用汉语交流的家庭,父母几乎是干部家庭。这说明愿意用汉语交流的家长也较少,大多数学生的水平无法提高与原生家庭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学校,师生之间的交流都用汉语,但存在运用汉语交流起来比较吃力的情况。有的学校用汉语交流都有些困难,维吾尔族教师和汉族教师之间的交流使用汉语,但维吾尔族教师之间的交流还是会使用维吾尔语。在城里的孩子汉语水平明显比农村的孩子要好得多,因为在城里的公共场所所使用的都是汉语。
4 结束语
双语教育政策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扭曲的现象。双语教育不是强化汉语教育,而是要依据现实情况,如地方特色、语言状况等再采取措施,采用不同的模式。
4.1 立足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开展多元文化教育
在同一个多民族国家,维吾尔族和朝鲜族都应该不能忽视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还应重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人民的交际语,应从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对本民族语言加以保护和维护。如,重视在少数民族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立足本民族的语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色教育,打造多元文化开放型校园。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不要固步自封,不应墨守成规。维吾尔族的双语教育推行比朝鲜族稍微慢了些,原因在于所处的大环境有所不同。维吾尔族所处的环境相对封闭些,在一个城市维汉两个民族杂居的情况较少。聚居地区的朝鲜族则相反。维吾尔族和聚居地区朝鲜族的双语教育推行方式是相似的,但朝鲜族的双语教育可以较早地开展多元化教育也是顺应了潮流的缘故。还有,也应考虑散居地区的朝鲜族出现的弊端。散居地区相比聚居地区的朝鲜族在公共交流语言习得上要早得多,这缩短了与汉民族的融合。但恰恰又让散居地区的朝鲜族忘记了怎样保护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所以,维吾尔族应该在保护好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以朝鲜族的双语教育的经验,考虑开展多元化教育,以掌握多种语言作为提高民族教育水平的突破口。
4.2 提升师资力量、转变办学思路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维吾尔族的教学硬件设施都很到位,就是软件实力还需提升。朝鲜族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文化程度为大学以上的较多。优秀的教师决定产出的学员的优劣程度。维吾尔族具备双语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教师严重缺乏,这严重影响了双语教育的质量。加大力度对在职教师的双语培训,使教师参加的培训班改为长期培训,重视培训质量,力争每个培训学员达到要培训的目标。还需考虑双语人才兼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引进人才的政策,以防人才的流失。南疆地区的教育水平总体不太高,学前教育还是个薄弱的环节,双语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从最基础入手。可根据实际情况,并行过渡期和淹没期。在政策的积极推动为前提下,还应更多地考虑质的提升。如,我国通用的汉语语文教材有数十种,而少数民族的教材却寥寥无几。学校应从着力开发校本教材,以学生语言背景为依据,因地制宜开发教材。更多地要考虑学校的特色教学,可以从小语种着手,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主。
纵观上述,双语教育是一项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为一体的学科。在传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让双语教育与时代同步,共同成长,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并加以实践和实施。
参考文献
[1] 加拿大.麦凯,西班牙.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严正,柳秀峰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2] 戴庆夏,滕星等.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M].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3] 张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双语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6.
[4] 戴庆夏.首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论文集[C].双语学研究.民族教育学,2000增刊.
[5] 艾力.伊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野中的维汉双语教育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1.
[6] 田卫疆.新疆通史[M].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0.
[7] 金炳镐.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朝鲜民族教育史[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8] 古力加娜提·艾乃吐拉.新疆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09.
[9] 陈世明.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J].双语教育研究,2014.
[10] 戴庆夏,关辛秋.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民族语言,1998.
[11] 何倩,刘宝存.美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及其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14.
[12] 涂红梅.新疆和田地区双语教育现状分析与启示[J].新疆社会科学,2014.
[13] 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J].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4] 俞永虎.構建符合实际的双语课程体系和富有特色的双语教育模式[J].双语教学,2009.
[15] 覃明.散居地区学生的语言背景与双语教育[J].民族论坛,2015.
[16] 古丽坚乃提·图尔荪托合提等.新疆维吾尔族双语教育发展历史的简短文献梳理[J].科技视界,2015.
[17] 金炳善.延边朝鲜族的双语教育[J].民族语文,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