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昱
2019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三大方向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改革开放。其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首次出现在中央会议的表述中,也是习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金融第一大发展方向。可以预期,中国金融将步入新的发展春天。
2017年以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金融业改革的重中之重。随着“一委一行两会”的统一协调监管体系建立,资管新规出台以及“两会”相继颁布配套规则,过去存在的资金池操作、产品多层嵌套、“影子银行”监管不足、刚性兑付等风险得到有效规制。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表明金融业深化改革从“防风险”转向“强服务”的新阶段。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就是减少无效、低效的金融供给,增加有效、高效的全融供给,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沿循上述思路,本轮供给侧改革有望聚焦“一大一小”两大重心,从而从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入手,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
中国经济在历经数十年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增速开始有所放缓,需求侧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逐渐减弱。为了适应新形势,中国政府正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取得了较大程度发展,但从“大金融”的视角看,金融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还不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涉及金融业的供给侧仍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例如,金融体系建设尚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一方面,直接融资占比不高,直接金融市场发展不足、可持续的中长期资本供给模式缺失。债券市场中,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信贷替代产品,占据主要比重,合计高达80%;另一方面,大中型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在一些方面也不健全。随着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单靠金融的“量”已经无法満足实体经济多层次、多元化、一体化的金融需求,而且随着“量”的增加,金融的边际效应也在递减。过剩产能行业也会因为“量”的増加而积累泡沫,引发局部金融风险。
再如,金融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银行存款在居民金融资产中的占比基本上都在七成以上。一是产品目标客户群体基本相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将理财产品定位于资产总额在5万元以上的大众群体,甚至个别商业银行门槛更低,目前针对资产总额在百万元以上的私人银行业务才刚刚起步。二是产品收益率差别不太,多数产品的平均收益率维持在适当高于同期定期存款利率的水平上。三是产品附加价值不高,理财产品主要偏重满足客户收益性需求,而对客户资金的流动性需求考虑较少,甚至某些理财产品合同附加了一些限制性条款禁止客户提前终止理财产品,客户选择服务余地少。四是产品营销模式和销售渠道差异性不大,甚至某些商业银行的理财品牌名称也相差无几。五是交叉型、混合型金融产品少。大部分业务品种借鉴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市场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种,如期货、期权、利率互换、贷款证券化、衍生金融产品交易,或刚刚起步,或完全缺失。
面对上述金融业结构沉疴,金融发展必须摆脱“大干快上”的思路局囿,从金融供给侧来寻找新的驱动力。一方面,改变“唯数量论”,建立以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的资本市场体系。继续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努力提高上市公司业绩,增加并优化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品种和结构,积极维持资本市场的繁荣局面,保持长期的“慢牛”格局,使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确立起一种良性互动的机制。另一方面,实现金融“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金融走向国际化旨在为全球不同国家提供高效金融服务的能力,金融引进来能在完善国内金融机构现代公司治理的基础上提升其全球竞争力水平。
随着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被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小微企业融资难这个世界难题,也被空前聚焦。事实上,因為难度最大,特别是在金融创新的意义上,小微金融是金融供给侧改革最好的观察窗。
当前,部分中小企业面临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跟不上的局面,对就业和经济稳定带来负面影响。一方面,金融体系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主的体制性特点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面临正规金融机构的“玻璃门”和“弹簧门”。正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不足,使其不得不更多依靠民间资金。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来自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融资的比例大致为40%和60%。 另一方面,资金传导到实体经济的链条环节过长。信贷资金从储户到资金的需求方中小企业,中间要经过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等一系列中介服务机构的配合,导致大量通道业务滋生,资金传导到实体经济的链条环节过长,且层层加码。信用利差明显扩大,债券违约、股权质押爆仓事件层出不穷。
如何破局小微企业融资难,是金融供给侧改革重点考虑的问题。众所周知,小微需求的特点是短、小、急、频,这四个维度,处处体现着金融效率的“最高级”,并且唯创新不能破局。短期内,我们可以采用结构性宽松的货币政策。与以往总量宽松的方式不同,结构性宽松的调控方式,非全面放松也非全面收紧,在此过程中货币政策定向性增强。比如,通过定向降准、增加支小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下调支小再贷款利率以及扩大贷款利息收入税收优惠等货币和财政政策手段,来激励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长期看,小微难,难在改变放贷偏好,打破传统商业银行的放贷偏好,也才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破题的关键。
一方面,应建立和完善适合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监管标准。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目前,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敢贷、愿贷和能贷”的长效机制,如建立鼓励民营企业服务的考核激励机制,“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等;更注重“差别化”避免一刀切。如对于减少抵押担保贷款,增加信用贷款内容中,划分了对于“制造业企业”和“科创型轻资产企业”的不同要求,提出对于制造业以日常经营作为考虑因素,对于科创企业以知识产权等作为考虑因素。再如,针对民企纾困问题,强调“一企一策”,分类处置,对于“对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发展前景和一定竞争力但暂时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困难较大的民营企业”和“符合破产清算条件的‘僵尸企业”区别对待。
另一方面,最为核心的抓手是借助金融科技创新进行破题。以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新金融业态有望表现出更多的普惠性与创新性,推动传统金融机构在信息处理技术、服务方式、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创新。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这不仅可以大幅降低传统商业银行的线下运营成本,提高风控水平,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放贷的人为干涉。
作者系金融界资深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