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研究现状——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2019-06-03 05:19翟亚丽张晓宇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图谱检索

■刘 静 翟亚丽 朱 琳 张晓宇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市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100717

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媒体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既是传统媒体发展面临的挑战,又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环境下转型的机遇。在此背景下,我国学术界和出版界的从业人员就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进行了众多研究与实践。在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媒体融合”或“媒介融合”作为“篇名”或“关键词”的检索词进行检索,获得相关文献17080篇(检索时间为2018-07-22),其中2014年相关文献的数量(1739篇)是2013年的3倍(549篇),2015年相关文献的数量(3565篇)是2014年的2倍,随后相关文献的数量增长缓慢。相关文献数量的飞速增长与政府相关部门发布指导意见的时间吻合,即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3月31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广发〔2015〕32号)》。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发布、传播的平台,是科研工作者交流的平台。在媒体融合环境下,为了更好地服务科研工作者、更好地履行科学传播的职责,科技期刊从业人员不断探索新技术、新媒体在期刊出版、科学传播过程中的应用,以及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1-7]。初景利等[8]提出的科技期刊发展十大主要态势多数涉及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如出版方式数字化、技术影响显性化、传播效应的立体化、平台功能集成化、内容组织语义化等。

基于媒体融合的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经历了3个阶段:期刊数字化(2000—2010年)、刊网聚合(2010—2014年)、刊网初融(2014—2017年),实现了论文跨平台传播、无纸化数字出版、期刊“篇章化”、知识“碎片化”、科研成果新闻化、内容知识科普化、知识挖掘平台化,推动科技期刊履行社会责任,助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增强媒体自身能力和发展动力,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9]。因此,分析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研究现状非常有意义。本研究以CNKI期刊数据库检索数据为来源,利用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分析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研究的时空分布、研究热点及趋势等,旨在揭示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领域的研究现状,为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和该领域的相关学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相关检索词为主题、篇名、关键词等进行数次检索,并简要分析每次的检索结果,最终选定如下检索步骤。

第一步,以“媒体融合or媒介融合or融合发展or融合出版”为篇名或关键词,“科技期刊or学术期刊”为主题检索词在CNKI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检索,为了解研究发展趋势,未限定检索时间范围,并删除检索结果中的非论文文献(新闻报道等),共得到2007—2018年文献498篇。

第二步,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上述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融合出版”并不是共现关键词,“新媒体”“数字出版”“数字化”等关键词出现频率相对较高,且这些关键词也是推动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的基础。

第三步,以“媒体融合or媒介融合or融合发展or新媒体or数字化or数字出版”为篇名或关键词,“科技期刊or学术期刊”为主题检索词在CNKI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检索,未限定检索时间范围,并删除检索结果中的新闻报道、期刊简介、目次、国际学术期刊研究、社科学术期刊研究等论文,共获得2000—2018年文献1380篇。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款分析科学文献潜在知识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超美教授研发。软件使用及操作步骤参照《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10]。本研究使用CiteSpace 5.3.R1软件,时间跨度为2000—2018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节点阈值设定为30,其他参数未做修改。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量分析

发文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关注度。从图1可以看出,关于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研究的论文数逐年上升,根据论文数及增长率可将该研究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2000—2007年,起步阶段,年均发文量为5篇;2008—2010年,稳步发展阶段,年均发文量为27篇;2011年—2017年,快速发展阶段,年均发文量为166篇(2018年不是完整出版年份,未做统计)。我国关于融合出版研究的发文数量从2014年开始进入飞速增长阶段,而科技期刊从2011年便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关于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及优先数字出版(由CNKI 2010年10月开始启动)的研究成果相继报道。2011年10月17日,第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重庆召开,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提出:大力推动科技期刊集团化建设和数字化进程[11]。可见,科技期刊作为科学传播的主体之一,为加快科研成果的传播与交流,其对新媒体、数字化等技术和传播手段的研究应用相对较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关于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的研究仍是出版领域的持续热点。

图1 2000—2018年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研究领域的发文情况

2.2 文献来源期刊分布

经统计分析,检索到的1380篇文献发表在377种期刊上,其中刊文量大于20篇的期刊有14种(图2),共刊文737篇,占总文献数量的53%;《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科技与出版》的刊文量位居前三,分别为164、156、88篇,占总文献数量的30%。可见,少数期刊刊载了一半以上的相关研究论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该领域研究人员想了解本领域各学科的发展情况,可重点关注上述期刊刊载的论文,以便获得最新的文献资料。

图2 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研究主要来源期刊及其刊文情况

2.3 研究机构分布

通过对该领域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该研究领域重要研究机构的分布及合作情况。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软件制作了该领域机构的合作网络图谱(图3),图谱中节点大小、机构名称标签大小均与该机构的发文量成正比;各机构之间的连线及粗细反映了机构之间合作的密切程度。

该图谱包含120个节点,51条连线,即发文量大于2的机构有120家,机构间的合作有51次,其中84家为期刊社或编辑部,3家为出版社,33家为高校或研究院所;发文量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依次为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15篇)、长安大学杂志社(11篇)、长安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10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9篇)、长安大学文献资源研究所(9篇)、中华医学会杂志社(8篇)、江苏大学杂志社(7篇)、《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7篇)、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7篇)、常州大学学报编辑部(6篇)。

从图3可以看出,研究机构间的合作相对较少,仅有4个比较紧密的小规模合作网络,如长安大学各机构间的合作,上海地区多家期刊编辑部的合作等,说明各研究机构相对独立,并未形成规模化的合作网络。

图3 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2.4 作者分布

通过对该领域作者的合作网络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该研究领域作者的分布及合作情况。图4为该研究领域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包含177个节点,168条连线,即发文量大于2的作者有177位,作者间合作有168次。图谱中节点大小、作者标签大小均与该作者的发文量成正比,作者间的连线及粗细程度反映了作者合作的强度。

该研究领域发文量大于2篇的作者有44位,共发文216篇,其中排名前5的作者依次为赵文义、郭雨梅、孙守增、杨蕾、郭晓亮,发文量分别为15、9、8、7、7篇。从图4可以看出,虽然作者分布较为分散,但作者间的合作频次明显高于机构间的合作频次,大于3人的合作网络就有14个,其中以杨蕾为核心的合作网络最大。

图4 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研究作者合作网络

2.5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可以体现每篇文献的核心研究内容,对某阶段某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关键词频次和共现关系进行分析,可以获得该领域在某阶段的研究热点及其变化。

2.5.1 关键词共现分析

由于“科技期刊”“学术期刊”为限定研究范围的关键词,为了避免其高频出现造成的影响,在以下关键词共现分析中未对其进行统计;关键词出现频次差别较大,为了不影响视图效果,将节点进行缩小,仅以关键词标签大小区别出现频次的高低。

在CiteSpace软件制作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中,节点代表关键词,关键词标签越大,说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节点之间的连线则表示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其粗细程度与共现的强弱成正比。该研究领域的共现图谱共有166个节点,630条连线,即展示166个关键词的630条共现关系,主要集中在数字出版、新媒体、媒体融合等方向(图5)。对出现频次大于13次的关键词进行统计(表1),发现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数字出版、数字化、新媒体、媒体融合、数字化出版、编辑、优先数字出版、期刊数字化、高校学报、网络化等,中心度从高到底依次为数字出版、数字化、数字化出版、新媒体、期刊数字化、媒体融合、优先数字出版、编辑、高校学报、媒介融合等,大概可以归纳为四类:期刊数字出版、新媒体应用、媒体融合发展、期刊转型。结合上述分析,根据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选择数字出版、新媒体、媒体融合、编辑4个关键词进行单独共现分析。

图5 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 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研究关键词分析

图6 关键词“数字出版”的共现网络图谱

(1) 数字出版。数字出版与媒体融合、编辑、媒介融合、微信、转型、开放获取、出版模式、传统出版、开放存取、网络出版、版权保护、语义出版等关键词呈共现关系(图6)。可见,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的转型升级,是融合出版的基础,涉及到出版流程的数字化、新型出版模式的探索、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等。

(2) 新媒体。新媒体与数字化、编辑、融合发展、互联网、转型、微信、大数据、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号、影响力、微博、传统媒体、传播力等呈现共现关系(图7)。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应运而生,其传播速度快、传播力强的特性对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和受众面的扩大起到重要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期刊领域。相关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尤其是微信已成为继数据库和单刊网站后的第三大网络传播渠道,70.41%的科技期刊已使用微信公众号,但公众号的关注度较低,粉丝数量较少,大部分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粉丝数小于1000人[9]。未来,新媒体的应用有待继续加深。

图7 关键词“新媒体”的共现网络图谱

图8 关键词“媒体融合”的共现网络图谱

(3) 媒体融合。媒体融合与数字出版、编辑、媒介融合、高校学报、转型、微信、互联网+、数字化、开放获取等呈共现关系(图8),共现关系相对较少,主要是基于数字化、新媒体等的应用研究,其中高校科技期刊在这方面的实践比较多。

(4) 编辑。科技期刊编辑作为一线工作者,是新媒体、数字出版技术的实践者和推广者,其对新媒体、数字出版技术的需求又反过来推动着新媒体、数字出版技术的升级、更新。在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需要转变角色,只有全面提升编辑素质服务,加强和完善服务意识,才能更好地将新媒体、新技术应用到科技期刊出版工作中,拓宽科技期刊传播渠道,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编辑”在“融合出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才问题已成为传统出版转型升级和融合出版进程的关键影响因素[12-13],其中“专业技术人才稀缺”是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的最主要问题[9]。

图9 关键词“编辑”的共现网络图谱

2.5.2 研究热点时区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制作的时区视图更侧重于描绘各研究主题随时间的演变关系,在其知识图谱中,节点出现的位置为关键词第一次出现的时区,连线为关键词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从图10所示的高频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区演变可以看出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研究的发展脉络及热点,数字化(2001年)—数字出版(2008年)—新媒体/数字化出版/优先数字出版(2010年)—数字出版平台(2011年)—转型(2012年)—数字化转型(2013年)—媒体融合/媒介融合/微信/大数据(2014年)—融合发展/互联网+(2015年)。在该领域研究中,2001年首次提出“数字化”,除2003—2008年外,关于该主题的研究一直伴随着科技期刊的发展,尤其是在2009—2014年,该主题的相关研究达到高峰。2014年,随着期刊数字化程度的提高,新媒体的出现,该研究领域开始关注媒体融合发展,且其至今仍是研究热点。

图10 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研究关键词时区分析图谱

3 结论

(1) 从发文量的增长趋势来看,未来几年融合出版仍是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关注的热点。2009—2017年,该研究领域发文量持续增长;该领域的研究机构大多数为科技期刊编辑部/期刊社,为了更好地为科研服务,科技期刊必须要不断拓展新的媒体渠道、应用新的技术来支撑科学成果的快速与广泛传播。

(2) 通过关注该研究领域重点载文期刊,以获得即时文献资料和最新研究动态。该研究领域4%的期刊刊登了该领域53%的研究论文。尤其是《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科技与出版》3种期刊,共刊载该领域30%的研究论文。

(3) 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研究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数字转型阶段,即数字化—数字出版—数字出版平台—转型;融合发展阶段,即新媒体—媒体/媒介融合—融合发展—…。可见,在科技期刊数字化的基础上,新媒体为科技期刊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随着新媒体应用和数字技术的更新,会有更多的科技期刊加入到融合出版的研究和实践中,共同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

(4) 科技期刊数字化程度仍需提高。当前,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未实现全流程数字化改造,运作模式仍与纸刊时期大同小异,未来应充分利用已有数字平台和新媒体等手段真正实现出版全流程数字化。

(5) 数字媒体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传统出版的转型升级为出版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数字媒体人才的缺失已成为阻碍科技期刊实现融合出版的主要因素,科技期刊急需培养一批新媒体编辑。

(6) 充分利用新媒体,继续拓宽传播渠道。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仍以各类数据库和单刊网站为主要传播渠道,对新媒体的运用还不充分,新媒体的粉丝数量相对较少,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影响力还偏弱[14],未能对科技期刊内容传播产生巨大影响。未来科技期刊应加大对新媒体的利用,使新媒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期刊第三大传播途径。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图谱检索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绘一张成长图谱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浅议专利检索质量的提升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