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艳玲,陈薇薇,张 洪,王佑华2,王剑波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疾病,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和视网膜等脏器损坏,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我国约30%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每年因血压升高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高达200万,由此产生的直接医疗费用每年至少366亿元[2]。有效控制血压可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降压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种方法,因降压药存在不良反应多、依从性差、停药后反跳等缺点,非药物疗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耳穴贴压作为一种绿色安全的非药物疗法,持久刺激穴位,可进一步降压、稳定血压[3]。耳穴贴压无创无痛、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宜在各级医疗机构推广。社区医生作为广大病人的健康“守门人”,对高血压病人管理具有独特优势,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可起到更好地控制血压、减少医疗费用、减少并发症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耳穴贴压治疗痰湿壅盛型轻中度高血压,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门诊治疗的痰湿壅盛型轻中度高血压病人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注:1 mmHg=0.133 kPa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l5》[4]轻中度高血压诊断标准,且无并发症,高血压病人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为低危、中危。中医证候诊断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的高血压病诊断分型标准[5](主证:眩晕、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次证: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高血压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8~80岁的常住居民,性别不限;③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病人;②妊娠、哺乳妇女;③参加其他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④耳郭有炎症者;⑤有精神疾患或癫痫、癔症等。
1.5 脱落标准 ①不能坚持治疗者;②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者。
1.6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高血压健康宣教,按照病情服用降压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耳穴辨证贴压,主穴:心、肝、肾、交感、神门、降压沟;配穴:脾、胃。结合四季耳穴:春季-肝,夏季-心,长夏-脾,秋季-肺,冬季-肾。方法: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耳廓,用探棒在所选耳穴区域内寻找压痛敏感点,将顺和牌磁珠(苏州市华伦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贴敷在穴位上。嘱受试者每天按压3次,每次每穴按压60下,每3天更换一次,每次贴一侧耳穴,双耳交替。按压时要求耳廓有轻度发热、发胀、发红、微痛感,刺激强度依病人情况而定。两组均以4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
1.7 观察指标 记录病人治疗前、第1个疗程治疗后、第2个疗程治疗后、第3个疗程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量表、血压值。血压采用汞式血压计,测量时间均为09:00,环境安静温暖,测量前1 h禁止吸烟、饮咖啡,服用影响血压的药物;测量前30 min避免运动;排空膀胱和肠道,安静状态下坐位5 min,病人后背有支撑,双腿勿交叉,双足平放地面测量血压较高一侧上臂,测量两次,间隔1~2 min,取平均值。
1.8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评定。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 mmHg或上。有效:舒张压下降不及10 mmHg,但已下降至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 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或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 mmHg 以上。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所下降,第1个、2个疗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个疗程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3个疗程与治疗前收缩压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舒张压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s) mmHg
表3 两组第3个疗程与治疗前血压差值比较(±s) mmHg
2.2 两组降压疗效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降压疗效比较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5.103,P=0.042
2.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s) 分
高血压属于中医“眩晕”“头痛”“头风”“肝风”等病证范畴,中医证候要素主要集中于“瘀”“痰”“虚”,病位为心、肝、肾,三者互为因果。痰瘀互结、阴阳失调是高血压的重要病因病机[6-7]。耳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灵枢·口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脉度》记载:“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五邪》记载:“病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挚”。因此,人体内脏或躯体发病时,常会在耳廓上的相应耳穴处出现压痛敏感、皮肤电特异性改变和变形、变色等反应。刺激这些相应的反应点及穴位,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耳廓的组织胚胎学和神经解剖学的研究表明,耳廓有特殊的神经分布,即耳甲区和耳背沟有舌咽、迷走神经感觉纤维的分布,构成迷走神经耳支的周围突与舌咽神经和面神经的耳支组成混合支,主要分布于耳甲腔和耳背降压沟区[8]。刺激耳背降压沟区,可通过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以及抑制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状态[9],进而达到控制血压目的。
耳穴贴压治疗高血压临床报道较多,耳穴降压作用得到大量学者证实。高昕妍等[10]研究发现,通过贴压耳穴可以调节脏腑经络气血平衡,促使大脑皮层的功能快速恢复正常,综合治疗不协调的神经、体液、血管机能,从而降低血压。曹小宝等[11]发现在常规饮食、运动方式进行血压管理的基础上,再予以针灸、耳穴贴压对临界高血压病人进行治疗,可有效控制病人血压,降低病人转为高血压的概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董巧稚等[12]发现耳穴贴压配合降压药物不仅可以明显改善1级高血压病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有较好的降压效果。但通过耳穴辨证结合四时选穴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报道并不多见,而痰湿壅盛型在临床有较高发病率[13],故本研究选取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人为研究对象。
本研究根据痰湿壅盛证候特点选取对应穴位,主穴取心、肝、肾、神门、降压沟,配穴脾、胃,并根据四时季节不同配以肝(春季)、心(夏季)、脾(长夏)、肺(秋季)、肾(冬季)。降压沟直接控制血压;神门调整血管舒缩;肝、心、肾三穴,平肝潜阳、交通心肾、滋阴泻火;脾、胃两穴健脾化湿,促进运化,针对其病因调阴阳而治其本。耳穴选穴秉承中医理论思想,标本同治,各司其属,疏其血气,而令周身调达。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1个月、2个月收缩压、舒张压、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第3个月收缩压、舒张压、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耳穴治疗次数的增加,降压疗效逐渐增大。随着治疗周期延长,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坚持长期的耳穴贴压对高血压病人的治疗具有改善作用。两组治疗前后舒张压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舒张压对耳穴治疗更为敏感,这与王剑波等[14]研究结果一致。
耳穴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耳廓的穴位可以对疾病的防治起到一定作用。耳穴贴压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而且对靶器官具有保护作用[15],因其治疗方法简便、无创、疼痛刺激小更易被病人接受。但根据不同证型如何选取对应穴位进行规范化治疗,使其作用最大化,缺乏统一标准,尚有待进一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