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鑫 伍杨阳
【摘 要】花馍文化作为陕西民间风俗文化的代表之一,地域风格明显,历史悠久,在秦文化中已经传承了数千年。尤其在陕西榆林地区,花馍更是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榆林人的重要节日中都存在着花馍的痕迹。本文从陕西榆林花馍文化的内涵入手,从形状工艺、民俗学价值等方面对花馍文化逐一进行论述。通过实地调查来进一步解析陕北地区花馍文化的传承现状,并就如何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花馍文化提出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意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花馍文化现状;传承保护
一、花馍的历史起源及发展
花馍,又称“面花”,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等地,在陕北大地上,花馍有着自己的历史底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各国进行流亡,途径白狄国(现陕西省子洲县淮宁河流域,古称重耳川),并在此地发展农耕,娶妻生子,度过了十二年的流亡生活。两千七百多年来,重耳川民间不仅流传着介子推“割股啖君”的传奇故事,而且每逢清明、寒食节,民间盛行捏制“子推面花”的传统习俗。花馍制作已经成为了陕北地区的一种原生态的民间艺术。
时至今日,花馍已不再单单是大众的日常食品,而是一种文化符号,花馍的外形特征以及所运用的制作工艺更象征着陕北人品格深处的淳朴与坚韧。
二、陕北花馍传承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在的年轻人对待传统民俗文化越来越淡薄,更不会花很多时间在其中,花馍等手工艺人也受市场所迫逐渐转型,花馍艺术已不如从前受到人们的推崇,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通过走访及网络问卷调查,笔者发现陕北花馍在当地的传承形式以节日互赠和庙会展览的形式为主,传承主体则仅有民间大众。陕北各地流行的唱戏、陕北说书、百人唢呐、扭秧歌等民间艺术活动,总是会与花馍一起出现在大众眼前。当地政府也会不定期开展一些花馍文化的历史竞赛、制作竞赛等,让大众在了解花馍的历史渊源之余,也激励着人们学习并传承花馍工艺。
2013年陕西花馍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以后,陕西各地政府也给予了花馍文化不同程度的政策支持,比如成立了一些以花馍致富乡村的基地,让花馍在时代的洪流中得以稳健发展。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花馍地位的下降,它的历史价值在人们的心中已经逐渐淡泊。
三、陕北花馍的文化价值
陕北花馍这种黄河流域独有的象征性符号,潜藏着一种对于祥瑞、忠孝、伦理、至爱、向善、求美的执着。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花馍的艺术价值
陕北花馍是一种可以食用的工艺品,它的形状工艺有着丰富的内涵,传达着不同的情感。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米类、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剪刀、筷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花饰内涵丰富,色彩鲜艳,造型千姿百态、粗犷生动、夸张变体,以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人物为模型,妇人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灵巧的双手所呈现出的艺术品。样式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如:春节蒸大馒、枣花、元宝人、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清明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巧饽饽),形如石榴、桃、虎狮、鱼等;四月,出嫁女儿给娘家送“面鱼”,象征丰收;也有女儿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头馄饨”;寒食节上坟时用“蛇盘盘”以示消灾;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婴儿满月做“囫囵”谓之“龙凤呈祥”、“猛虎驱邪”;老人祝寿用“大寿桃”等等。不同用途、不同形态的花馍所展现的是花馍的造型艺术,传递着老百姓对于艺术的追求。
(二)花馍的审美价值
花馍的审美价值是指其外形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花馍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物质产品,作为审美价值的观念,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变化的,但是花馍的特点一直以其外型完整饱满,造型略有夸张,手法简练、注重神气、淳朴敦厚、色彩艳丽,让人觉得亲切自然。面塑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具有一些共性:突出文官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武官虎背熊腰、昂首挺胸;老人老态龙钟、脊背弯曲;女性削肩细腰、亭亭玉立;儿童虎头虎脑、憨态可掬。在一组面塑中,则注重场景气氛的营造,每个人物的神情姿态个性分明,但却紧密围绕着情节,烘托主题。对动物的塑造则突出起温顺可亲、喜庆祥和的一面。面塑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质朴的心境。它塑造的形象是符合民俗文化心理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诚如日本著名民艺学者柳宗悦(1889- 1961)说的那样:“民艺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
(三)花馍的传承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人类的发展自然生成而不断发展演变。陕西花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和世代相承的传统手艺。它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重视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形式多样、内涵丰富。
花馍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至今在陕北榆林仍以一种礼仪文化的形态存在。陕北花馍是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先辈们在劳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对欢忧、生死、礼仪、文化的表达,更是对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是滿足人的饮食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其传承价值不言而喻。
四、结论
陕北花馍有着黄河流域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是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见证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豁达、慷慨与豪放气概。但是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时代的要求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简单又快捷,传统手工艺在此中显得愈发的多余。而花馍,这个曾经作为黄河流域农业文明进步的代表,在现代工业流水生产线的冲击下,显得岌岌可危。
我们常说要一边向前走,一边缅怀历史。可是如果有一天,当陕北的花馍文化只能出现在影视剧或者书籍中时,这也未尝不是民俗文化史上的一场悲哀。
【参考文献】
[1]张烜. 山西闻喜花馍造型艺术及其文化特征研究[D].山西大学,2017.
[2]白晓旭. “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闻喜花馍的饮食人类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3]黄秋双. 山西花馍审美元素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4]朱浩. 闻喜县面塑的现状研究[D].鲁东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