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腕部创伤性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临床观察

2019-06-01 07:12苏洪敏
光明中医 2019年9期
关键词:反射性腕部腕关节

苏洪敏

创伤性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指在创伤后伤处出现肿胀疼痛,并伴皮肤温度、色泽及湿润度的改变等神经功能紊乱,局部骨质疏松为特点的综合征,主要出现在腕部、踝部骨折和外伤后,由于与创伤性关节炎、肌腱黏连、指间关节强直或伤后延迟愈合等症状相似,临床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现象[1]。加上临床对此的研究较少,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同,获得的临床疗效也有较大的差异[2]。重庆长城医院是以手足创伤显微外科为优势专科,创伤性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在本院有一定的发病率,外科治疗有难度,目前在医疗界都是棘手的问题,手外科专家提出除常规治疗外,考虑运用神经松解术、骨搬运技术等去改善神经营养,疗效并不确切,手康复也没有确切的有效治疗手段,所以考虑利用中医温针灸活血化瘀、温通经脉的原理试着去治疗,改善神经营养状态,有部分疗效。为了进一步改善腕部创伤后出现创伤性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患者的腕手整体功能状态、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整体康复,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需要提出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文章主要针对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腕部创伤性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重庆长城医院收治的腕部创伤性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患者18例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组9例患者中有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为22~65岁,平均为(30.4±7.6)岁。对照组9例患者中有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为21~63岁,平均为(32.4±6.6)岁。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腕部骨折患者,且符合创伤性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即皮肤发绀、出汗、感觉障碍等神经功能异常症状,患处出现持续性或间断性的疼痛,X线检查发现患处出现骨质疏松性变化;2)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能配合随访调查。排除标准:骨折部位先天发育畸形、严重营养不良、严重关节面缺损以及关节面不平患者。

1.3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前行康复评定,获得医师认可后方可开始,具体措施为:1)初始腕关节活动度练习,轻柔的屈曲、背伸、桡偏和尺偏腕关节,在主动能够最大的位置上坚持5 s,每天3组,每组10次,每次每个位置各坚持5 s;2)腕关节拉伸练习,借助健侧手帮助练习患侧腕关节进行屈曲、背伸拉伸练习,每天3组,每组3次,每次每个被动的最大位置坚持15~30 s;3)前臂旋前和旋后练习,屈肘90度,前臂旋前然后旋后,在主动能够最大的位置上坚持5 s,练习过程中注意肘关节始终紧贴身体,每天3组,每组10次;4)腕关节屈曲、背伸加强练习,手握一听饮料或哑铃,匀速用力使腕关节屈曲或背伸,然后缓慢放松回到腕关节中立位,根据自己练习的情况可以适当增加哑铃重量,每天3组,每组10次;5)握力练习,手握住橡皮球、橡皮圈或者握力器,用力抓紧,并维持姿势不动,每天3组,每组10次,每次坚持5 s[3]。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针灸治疗。选取穴位合谷、阳溪、曲池、后溪、内关,上穴针刺3~5 min、捻转1~2 min后取1粒艾绒放在针柄尾部并点燃,每穴灸3粒后出针。每天1次,10次一个疗程,观察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腕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本次研究临床疗效主要参照相关文献[4]进行评价:显效: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疼痛、肿胀等症状完全消失;有效:关节功能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疼痛、肿胀等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腕关节功能评分主要从腕关节功能、活动度以及握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数越高代表功能越好。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后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腕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后腕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 (例,

3 讨论

腕部创伤性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出现可能与骨折出现后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血管痉挛有密切的相关性,导致血管持续扩张,使得骨量减少,从而出现骨质疏松性改变[5]。因此,该病的主要特征为患处出现骨质疏松的变化。骨折后常出现疼痛、红肿等症状,腕关节由于疼痛而出现活动受限,在3~4周之后会出现骨萎缩的改变,X线检查可发现骨密度下降。3个月之后肿胀部分的皮肤变白,而关节组织会由于异常增厚使得骨萎缩症状越来越明显,1年之后可观察到明显的骨质疏松性改变[6]。因此,创伤性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出现对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很可能导致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负担,因此也受到了临床医学的广泛关注[4]。康复训练是骨折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法,并且具有较高的疗效与安全性,因此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推广应用[7]。康复训练的应用能够加速神经功能受损的修复速度,从而改善腕关节功能,充分调动了机体的自我修复作用,加速神经功能的康复。此外,肌肉的学习与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创伤性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患者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以及功能障碍等症状,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反复训练,从而形成肌肉记忆[8]。一旦形成肌肉记忆,则能够恢复正常的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但是常规康复训练在腕部创伤性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有限,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中没有创伤性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这一病名,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其归纳至“痹症”的范畴,主要病因在于人体脏器功能衰退、筋骨虚寒、腠理空虚、气血不足、筋骨失养、外邪风寒侵袭引起的经络阻滞,从而导致酸麻肿痛等症状的出现,因此临床中主要采用温经活络、止血化瘀、祛风散寒的治疗方案[8]。温针灸刺主要是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采取的一种治疗措施,能够疏通经络,调理应用,在临床医学中表现出了较好的应用效果[9]。针灸在创伤性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针刺治疗能够疏通阻络的经脉,从而调理阴阳平衡,扶正气而驱病邪。采用灸法能够起到温阳活络的效果,热力效应则能够有效改善局部循环,同时能够改善血液的黏稠度,降低血液阻力,提高局部微循环量。温针灸能够通过在针柄点燃艾条将热力传导于穴位深部,从而提高局部热度,提高患者对疼痛耐受的阈值[10]。本次研究观察中主要选用手阳明大肠经经穴,该经“主津所生病者”,主“所过者支痛及转筋”,是以主治所过之腕手部肿痛、活动受限。合谷局部解剖浅层分布有桡神经浅支,深层有尺神经深支的分支,具有清热解表、疏经活络的功效,也是现代针刺麻醉的主要用穴之一;阳溪局部解剖浅层分布有桡神经浅支,具有清热、疏经活络的功效;曲池局部解剖浅层分布有前臂后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具有疏经活络、理气活血的功效;后溪局部解剖浅层分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尺神经掌支,深层有指掌侧固有神经,该穴是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具有疏经活络止痛的功效,主治督脉与太阳经经脉阻滞气机不通等痹痛症;内关局部解剖浅层分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正中神经、骨间前神经,具有疏经理气、活络止痛的功效。以上穴位给予温针灸法以达调节腕手局部交感神经活性,利于交感神经介导的中枢、外周、皮肤交通通路信号传递,调整神经系统的平衡,调节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微循环,改善机体的代谢状况[11]。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腕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腕部创伤性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状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和现代医学都讲究整体观念和内外兼治,比如配合个体辨证论治的内服外敷中药疏经活血、散瘀消肿、行气止痛,应用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和增加骨量的物理因子治疗,还有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等,都有利于改善腕部创伤后交感神经营养状态,进而缓解腕手部肿痛,促进腕手部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反射性腕部腕关节
居家运动——手和腕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手和腕部练习(中级篇)
居家运动——手和腕部练习(高级篇)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公司法中反射损失的规制研究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腕管综合征发病危险因素的调查统计及其与电子产品使用的相关性分析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网络社会政策问题构建的非传统参与及战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