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救治与护理流程对灾害性事故骨科重症患者抢救效果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2019-06-01 06:51王芝秀周晓雯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骨科重症流程

王芝秀 周晓雯

骨科收治患者重症疾病类型较多,包括创伤性休克、脂肪栓塞综合征、脊柱骨折合并脱位、复杂性骨盆骨折等。这些重症疾病多发生在灾害性事故中,创伤发生后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干预,将会诱发其他疾病,严重者还将威胁患者生命[1]。因此,加强灾害性事故骨科重症患者救治、护理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临床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2-3]。研究表明[4-5],将优化的急诊救治与护理流程用于灾害性事故骨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效果理想,有助于缩短急诊、急救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但该结论还有待验证[6-7]。因此,笔者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山东省胶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灾害性事故骨科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探讨优化急诊救治与护理流程对灾害性事故骨科重症患者抢救效果及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均符合灾害性事故骨科重症诊断标准,且患者均得到确诊。(2)符合优化急诊救治与护理流程,能配合医生、护士治疗。(3)能遵医完成有关检查、诊断。排除标准:(1)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或病历资料不全者。(2)近3个月使用其他方法治疗或对本研究结果产生影响者。(3)合并凝血功能异常、精神异常或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共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山东省胶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灾害性事故骨科重症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其中男性89例,女性71例;年龄14 ~ 77岁,平均(52±5.0)岁。

(二)方法

1.分组

根据时间点分为对照组80例(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14~75岁,平均(53.57±6.71)岁。受伤至就诊时间2~6 h,平均(3.46±1.21)h。致伤原因:交通伤30例,高处坠落17例,爆发23例,桥梁坍塌7例,其他3例。观察组80例(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15~77岁,平均(54.08±6.76)岁。受伤至就诊时间1~7 h,平均(3.53±1.23)h。致伤原因:交通伤32例,房屋坍塌引起的高空坠落15例,爆发21例,桥梁坍塌6例,其他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发病到就诊时间、致伤原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救治与护理流程

对照组:予以常规救治与护理。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首诊医生询问患者及家属致伤原因或发病诱因,迅速评估患者病情,及时为患者安排各项检查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常规护理流程为:接诊,指导患者及家属挂号、分诊、缴费并完成相关检查;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抢救实施、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协调相关科室联合诊疗或住院进一步治疗。

观察组:予以优化急诊救治与护理流程。(1)由专人对灾害性事故骨科重症患者进行急诊预接诊准备:评估灾害的严重程度,安排相关部门立即派车到达现场抢救并做好相应的登记;做好相应的抢救物品准备,包括监护仪、急救物品等;根据出诊结果进行评估,通知科室人员做好接诊与急救准备。(2)由分诊护士接诊,接诊患者后进行病情初步评估,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循环、瞳孔直径、对光反射及意识情况;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并将患者送入急救室进行抢救,通知相关科室配合诊断、治疗。(3)入院后20 min内完成相关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CT及血生化等,必要时行MRI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结合不同科室会诊结果制定最佳治疗方案。(4)治疗后护理。抢救完毕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将患者送入病房,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康复干预,对于出现异常患者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两组均进行7 d护理,护理完毕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

(三)观察指标

1.急救反应、住院及检查时间

记录并统计两组急诊反应(从接到“120”电话到出车时间)、急救反应总时间(到达现场对患者实施抢救到转运至医院所需时间)、住院时间(从抢救入院到出院所需时间)、检查时间(住院后常规检查所需时间)。

2.患者满意度

采用医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两组抢救、护理后满意度进行评估,该调查问卷总分100分,≥90分为满意,70~89分为一般,<70分为不满意[8]。

3.抢救预后

记录并统计两组抢救成功率、截肢率、残疾率及病死率。

(四)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一)两组急救反应、住院及接受检查时间比较

观察组优化急诊救治与护理流程护理后的急诊反应、急救反应总时间、住院时间、检查时间短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灾害性事故骨科重症患者急救反应、住院及检查时间比较

注:观察组为急诊救治与护理流程优化处理组,对照组为常规救治与护理流程组。“急诊反应时间”指从接到“120”电话到出车的时间;“急救反应总时间”指到达现场对患者实施抢救到转运至医院所需的时间;“住院时间”指从抢救入院到出院所需时间;“检查时间”指住院后首次完成各项常规检查所需时间

(二)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优化急诊救治与护理流程护理后7 d满意度为97.5%(28/80),高于对照组87.50%(7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灾害性事故骨科重症患者满意度的比较[例,(%)]

注:观察组为急诊救治与护理流程优化处理组,对照组为常规救治与护理流程组

(三)两组抢救成功率及预后比较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截肢率、残疾率及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抢救预后比较[例,(%)]

注:观察组为急诊救治与护理流程优化处理组,对照组为常规救治与护理流程组

三、讨论

灾害性事故骨科重症患者的疾病相对严重,创伤后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干预,将威胁患者生命。近年来,优化急诊救治与护理流程在灾害性事故骨科重症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9]。本研究中,急诊救治与护理流程护理优化后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反应时间、急救反应总时间、住院时间、检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且观察组优化急诊救治与护理流程护理后7 d满意度为97.5%(28/80),高于对照组87.50%(7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将优化的急诊救治与护理流程用于灾害性事故骨科重症患者中能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满意度,利于患者恢复。

优化急诊救治与护理流程是临床上常用的抢救护理模式,能根据灾害性事故骨科重症的性质、疾病严重程度帮助患者建立就诊、接诊、病情评估、急救护理、术前护理等集束化急救护理流程,最大限度缩短抢救时间,避免不必要、不恰当或重复的护理,有助于降低临床病死率及致残率。同时,急诊救治与护理流程优化避免了传统救治护理流程繁琐、耗时长、延误救治时间的弊端,能让患者得到更加规范、有序的急救措施,避免了护理过程中的重复性、盲目性,为患者救治、护理赢得宝贵时间[10]。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截肢率、残疾率及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凸显出了优化急诊救治与护理流程相较于传统救治护理流程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将优化急诊救治与护理流程用于灾害性事故骨科重症患者中有助于缩短急诊时间、急救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骨科重症流程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数字骨科”专题文章导读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现代骨科“三新”之光——快速康复外科、现代数字骨科、冲击波治疗的临床应用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临床诊治研究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这7个动作骨科专家从不做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