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下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消费问题探讨

2019-05-31 01:43刘加鑫闫雯萱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

刘加鑫 闫雯萱

[提要]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会面临诸多语言交流问题,同时也必然伴随大量的语言翻译消费,不同国家之间由于语言差异而出现的语言消费与语言服务问题亟待研究。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背景,通过梳理该地区的语言消费相关研究,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过程中的语言消费主体以及语言消费客体(即语言服务)的供需,并对该区域的语言需求提出相关的供给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消费

基金项目:2018年度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编号:82618219)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2月28日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作用,并且提出了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的阶段性发展目标。粵港澳大湾区由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金融重地组成。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大湾区可以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力争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交通物流枢纽和国际文化交往中心。要走向国际化过程中必然涉及语言问题,必然涉及语言消费问题。语言消费需求能否被有效、高质量地满足将会影响到该地区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规模。因此,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消费问题研究是促进该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语言消费相关文献梳理

语言消费问题从属于语言经济学,带有语言学和经济学的双重概念。一方面语言消费涉及到语言本身;另一方面语言消费涉及到购买服务的层面,故而具有经济学意涵。语言消费的内涵界定以2010年为界,在前后十几年出现一个较为明显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变过程与学者对于“语言产业”、“语言服务”的研究不断深入息息相关。2010年前,语言消费是指在进行“语言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消费活动。该定义明显具有局限性,将语言消费仅仅限定在“语言学习”领域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各个层面,这和当时学者对于“语言服务”的认识有关。随着学者对于语言经济、语言产业、语言服务的研究,语言消费的概念得以扩展。以李宇明(2016)的研究为代表,他通过对于“语言服务”的进一步界定,拓宽了语言消费的边界。他指出语言服务的内容,主要与如何界定语言服务有关。由此他认为,“利用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知识、语言艺术、语言技术、语言标准、语言数据、语言产品等语言的所有衍生品,来满足政府、社会及家庭、个人的需求”的服务,都属于“语言服务”。该定义不仅在横向拓宽了语言消费的主体,也在纵向深挖了语言消费的内容,或者说语言产品。

另外,李艳(2017)通过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语言消费。她认为,在语言产业或是语言事业的研究视域下,语言消费的对象须以语言为核心要素来满足自己的语言需求。但是,如果将研究视野放宽到其他领域,如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等人文社科领域,“语言消费”的主体就可以随之扩大到非语言行业,即任何需要语言交流的但却不以语言为核心要素的行业。例如产品说明等书面语言、服务人员的口头语言等,这类语言贯穿于在其他消费活动中,對消费活动的进行以及文化的传播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合上述观点,语言消费可以从“语言服务”的内容来界定,这样语言消费的主体涵盖了政府、社会以及家庭和个人,语言消费的对象也包含了一切语言的衍生品。而从不同的研究视域来看,语言消费则可以分为以语言产业为供给主体的“典型性语言消费”和以窗口服务行业为供给主体的“伴随式语言消费”。

通过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关于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消费问题的专门研究尚未出现,相关研究也为数不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大湾区经济运行仍存在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内地企业在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产业投资,实现产业转移和升级的过程中,必然要面临语言问题,也会面临语言消费问题。故而在“一带一路”发展中,该区域的语言消费问题亟待厘清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针对该区域的对策方案。

二、粤港澳大湾区消费主体分析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和内容,我们可以提炼出不同的语言消费主体,确定语言消费的主体,可以进一步确定其消费的需求并给出相应的供给对策。

《粵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湾区参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以及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目标。这五个目标,可视为五种不同类型的消费主体。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既然是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就一定会接触世界各地的人才、科技等,借鉴国际经验,从而需要面临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语言消费必不可少。同样地,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样需要面对国际经验的交流。

而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的规划纲要特别指出“推进大湾区旅游发展,依托大湾区特色优势及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构建文化历史、休闲度假、养生保健、邮轮游艇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同时,要优化珠三角地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便利外国人在大湾区旅游观光。Maffi(2001)指出,语言、价值和文化认同三者互相交织。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提供优质的语言服务,来满足此过程中语言消费的需求,从而实现文化价值传播以及增加文化认同感。

另外,粤港澳大湾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要打造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并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携手扩大对外开放,并且习近平特别指出要“发挥澳门与葡语国家的联系优势,依托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办好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更好发挥中葡合作发展基金作用,为内地和香港企业与葡语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产业及区域合作、人文及科技交流等活动提供金融、法律、信息等专业服务,联手开拓葡语国家和其他地区市场”,由此也不难看出政府、企业及民间团体在粤港澳大湾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各个环节中都少不了语言的参与,必将牵涉到语言消费。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有着不同层面的语言消费需求,需要分别对其需求给出对应的语言产品(服务),并对供给主体、供给对策进行整理分析。(表1)

三、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客体分析

根据李艳(2017)对于语言消费的分类,将语言产品消费作为核心要素的可以称作“典型性”语言消费,还有一类则是不完全以语言产品为消费目的的、存在于非语言产业的“伴随式”语言消费。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典型性”语言消费。“典型性”语言消费主要基于不同语言转换的需要,不同的消费主体对语言产品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从个人角度来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具备国际视野以及相应的语言能力,由此产生了对语言培训产业的消费。语言培训机构、语言出版机构等都需要提供语言教学服务以及语言教辅材料。同时,整体的语言消费需求也將会催生一批以提供语言能力教学的专业教职人员,从而带动整体的语言消费。从企业角度来看,在全球化市场环境中,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在走向世界级湾区的过程中,需要打开国际市场,吸收国际资本,接纳国际经验,此时对于语言翻译服务的依赖性较高,一些在线翻译软件、语音识别以及专业的语言人才成为消费热点。从政府的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各级政府在与“一带一路”国家洽谈合作时必然面临语言、文化碰撞,而良好的文化沟通、平等的合作基础仰赖语言的互通,故而需要专业的高端语言人才以及精确度高的翻译软件系统。

(二)粤港澳大湾区的“伴随式”语言消费。“伴随式”语言消费存在于大多数不以语言为核心要素的消费场景之中,广大的餐饮、酒店、商场、金融机构等从业人员经常需要提供这样的语言服务,并且语言服务的质量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以及消费欲望,也会影响到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上的评价。例如,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时,“宜游”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该区域的经济效益,而建设“宜游”生活圈,吸引外国游客来访就会涉及到“伴随式”语言消费。首先,从旅游景点的翻译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众多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城市,例如自然风光优美的珠江西岸城市珠海、富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省会城市广州、温泉资源丰富的江门等。这些旅游景点欲走向国际化,必然需要做好景点的翻译与文化传播工作。此类翻译工作属于“伴随式”语言消费,因为游客主要是消费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风光,语言只是辅助消费的重要因素;其次,从导游的参与角度看,在未来接待国际旅游团体时,导游需借助自己的语言来引领游客来游览景区,导游使用的语言是为了实现介绍景区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特色资源,此时语言也非作为核心要素被消费,只是辅助游客进行游览,故而也属于“伴随式”语言消费;最后,从更高的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如果想要打造成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需要在各大主流媒体以及各个渠道进行自身的文化传播,专业的旅游景点介绍和指引也属于“伴随式”语言消费,游客借助此种介绍来选择自身的旅游路线、旅游规划等。粤港澳大湾区的“伴随式”消费是属于广义的语言消费,所以可以从其他很多行业看出。从餐饮、酒店服务、商场购物、金融机构服务等需要提供语言交际但是最终的消费产品又不是语言服务的行业都存在“伴随式”语言消费。

四、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消费对策分析

(一)出台产业政策,做好语言规划。语言多样性可为当地经济创收增加活力。瑞士凭借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罗曼山地语四种语言,每年创造近500亿瑞郎的国民经济收入,约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10%。据中国翻译协会《2018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语言服务业已进入繁荣发展期,开始爆发式增长。截至2018年6月底,我国经营范围包含语言服务的企业数量增加到320,874家,以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达9,652家,这一数据与2016年相比出现,大幅增长。但粤港澳大湾区语言产业的产值相对占比较低,大湾区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语言产业政策,保证语言产业的健康发展。例如政府可以在产业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技术支撑等方面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并从长远的角度进行语言规划,根据大湾区的具体需要强化英语、粤语、“一带一路”国家小语种的普及。

(二)认识语言的经济属性,重视语言经济研究。首先,语言能力是劳动力资源中的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其次,语言活动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中;最后,语言本身和语言的相关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语言能力在各项人力资本组成中也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另外,粤港澳大湾区在实现构建富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必将面临众多跨地区、跨国家的文化信息交流。因此,充分认识语言的经济属性,重视语言的经济研究十分有必要。要加强高校、机构、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将语言经济研究充分应用于产业需求;而产业也应该为语言经济研究提供一定应用平台和资金资助,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

(三)应用前沿技术,结合专业人力。近年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技术不断涌现并成功应用于各大消费场景,这些技术同样可以应用于促进语言技术的发展,使得机器翻译更加准确、高效,提高翻译自动化程度,解放人才,使得专业人才可以从事更加个性化的语言服务。政府、企业、高校应加大力度研究人机结合如何为语言消费领域做出更好的服务。

(四)提供一站式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由于“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型项目的语言服务需求激增,而由于互联网技术和跨境电商的急速发展,碎片化、即使化的语言服务需求也随之上升。再者,语言服务的需求场景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也更加多元化。基于以上三点,“一站式”语言服务需求必须得到重視。根据《2018年中国语言服务行业蓝皮书》指出,主要的语言消费主体,例如政府部门、企业等,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口译或者笔译服务,而希望语言服务的供应主体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定制化的全方位的语言解决方案。所以,各大翻译企业、翻译机构等语言服务供给主体需要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来迎接和满足整个市场需求。

五、结语

语言消费既有经济学属性,也有语言学属性。从经济行为角度研究,则应该关注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消费需求、消费的反馈等;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则应该注重语言习得、语言使用、语言产品和服务等层面。我们对于“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消费研究既要关注语言的经济学属性,也要关注其语言学属性,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思维模式和语言学研究框架进行整体把握。在“一带一路”下,粤港澳大湾区日后面临的经济、文化交流必定涉及多国语言,语言消费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是该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消费问题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语言消费的经济学属性和语言学属性的把握,来为语言服务的供给者提出相应的对策,响应习近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建设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现乐.语言服务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0(2).

[2]李艳.语言消费:基本理论问题与亟待搭建的研究框架[J].语言文字应用,2017(4).

[3]后蕾.对当前“语言消费”现象的几点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03(8).

[4]李宇明.语言服务与语言产业[J].东方翻译,2016(4).

[5]徐大明.语言服务与语言消费可扩大内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4.23.

[6]李宇明.认识语言的经济学属性[J].语言文字应用,2012(3).

[7]Chiswick,B.R.,Miller,P.W.A model of destination-language acquisition:Application to male immigrants in Canada.Demography,2001.38.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
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
湾区经济:国际步伐与中国格调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