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史地课程标准关联性分析

2019-05-31 05:22金儒成杨成琴
地理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关联性课程标准教学

金儒成 杨成琴

摘 要:依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门课程的“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其进行关联性研究发现,在学科核心素养上存在唯物观、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关联,在课程目标中有正确观念、家国情怀、综合思维、实践应用等方面的相同要求,课程内容中在人口发展与分布、领土与主权、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移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文章深入探讨了高中政史地新课标对三门课程教学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课程标准;政史地;关联性;教学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以此为教学和考试依据的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门课程不再进行综合测试,而是改为单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可能影响三门课程的关联性。但从教学实践上看,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又有着紧密的联系,部分内容关联性强。所以,找到这三门课程的关联内容并在教学中加以强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有很大帮助,亦有利于学生综合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新高考模式下,对提高学生各门课程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也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在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主要对比分析“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等方面存在很多关联性,很多课程内容在国家对公民素质要求上也具有一致性。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关联

政史地三门课程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唯物观”;二是“社会责任”。除两个主要关联外,还存在一些隐性的关联,如综合思维、理性思维的培养。再如,历史强调的“时空观念”,亦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等。

1.唯物观

在唯物观上,思想政治学科主要包含在“科学精神”部分,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等。历史学科主要包含在“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部分。强调要以史料为据,要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等。地理学科主要包含在“人地协调观”部分,要求处理人地关系时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

2.社会责任

在社会责任上,思想政治学科主要包含在“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部分,一是要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二是要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历史学科主要包含在“家国情怀”等部分,要有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等。地理学科主要包含在“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等部分,要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要增强社会责任感等。

二、课程目标的关联

政史地三门课程在对“课程目标”的确立和阐述方面,都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主要在“正确观念”“家国情怀”“综合思维”“实践应用”等方面设定了共同的课程目标。

1.正确观念

“正确观念”是政史地三门课程的课程目标特别强调的部分。思想政治本来就是强调树立正确观念的学科,各条课程目标均有涉及,如要有政治认同素养和法制意识素养等。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亦有大量涉及,如要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等。地理学科的课程目标也对树立学生的正确观念有强调,如学生要能正确看待人地关系,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等。

2.家国情怀

每一门课程的教育目标设置都是建立在“家国情怀”的前提下,特别是思想政治和历史,当然地理的学习也必须有家国情怀。在思想政治学科相关表述很多,如“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1]”等。历史学科的表述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2]”“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等。地理学科要求学生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同样要有家国情怀。

3.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特色之一,当然所有学科的学习都需要综合思维,政治和历史也不例外,所以综合思维亦是三门课程共同要求达到的目标。综合思维在地理学科中的表述很多,如学生要“形成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3]”,能够“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3]”等。历史学科的相关表述如“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2]”等,这都需要综合思维。

4.实践应用

實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应用”是三个学科强调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正确观念的保障,三个学科都有显性表述。思想政治学科的表述如“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公共服务、践行公共道德、展现公共精神;获得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具备公共交往中善于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等。历史学科的表述如“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2]”“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2]”“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2]”等。地理学科的表述如“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3]”等。

三、课程内容的关联

政史地三门学科课程标准的关联主要体现在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的关联,具体到课程内容条目,三门课程亦存在很多关联,对比分析发现,在“人口发展与分布”“领土与主权”“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移”等方面十分明显。

1.人口发展与分布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联条目举例:“经济与社会:2.2 ……列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举措[1]”“法律与生活:2.1熟知监护、抚养、扶养、赡养、继承等民事关系,增强家庭责任意识[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2.2 ……阐释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1]”。

《历史课程标准》关联条目举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4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2]”“经济与社会生活:2.6医疗与公共卫生(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文化交流与传播:3.2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2]”。

《地理课程标准》关联条目举例:“地理2:2.1运用资料,说出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分析区域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3]”。

政史地三门课程分别从三个方面对“人口发展与分布”进行教学指导:思想政治主要从对婚姻家庭的规范、社会保障等侧面进行教学指导;历史则从古代的边疆管理制度(如移民支边)、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历史上人口迁移等方面对人口的发展进行了解;地理则侧重于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说明。

2.领土与主权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联条目举例:“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1.2解析国家的结构形式,理解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主权的意义[1]”。

《历史课程标准》关联条目举例:“中外历史纲要:1.6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地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2]”。

《地理课程标准》关联条目举例:“地理2:2.9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3]”。

思想政治先强化学生对“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主权”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历史课程标准由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属于我国版图的一部分,地理则从要求运用相关的地理时空资料,再次实证我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三门课程的课程内容都在强化学生的领土意识,并进行相应的实证。

3.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联条目举例:“哲学与文化:3.1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1]”“哲学与文化:3.2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1]”。

《历史课程标准》关联条目举例:“文化交流与传播:3.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文化交流与传播:3.2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2]”。

《地理课程标准》关联条目举例:“地理2: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3]”。

思想政治与历史两门课程的课程内容均显性地从“我国”和“世界”两方面进行相应的要求,地理则比较笼统(但由于地理强调空间信息,所以仍然包含了“我国”和“世界”两方面)。具体的课程内容要求上,思想政治主要对文化的辨识和感悟进行教学指导,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感悟世界文化;历史课程标准用一整个模块——“文化交流与传播”对这一内容进行要求,侧重对文化的展现与了解;地理主要从城乡景观上认识地域文化,强调文化的空间属性。

4.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移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联条目举例:“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3.2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坚持正确义利观,阐述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意义[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3.3引用实例,说明中国如何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的方向发展[1]”。

《历史课程标准》关联条目举例:“中外历史纲要:1.24当代世界的发展特点和主要趋势(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2]”。

《地理课程标准》关联条目举例:“选择性必修2:2.7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

政史地三门课程分别从三个方面对“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移”进行教学指导:思想政治主要强调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和我国的贡献,历史则从全球视角展示经济全球化的特點,而经济全球化势必带来产业转移,地理正好强调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对课程教学的指导作用

在传统的分科上,政史地三门学科属于文科(虽然地理属于文理综合学科),且在以前的高考合卷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这说明政史地三门学科间在一些知识点上有相同或相似的要求,这对于政史地的课程教学有以下作用。

1.相互进行知识铺垫,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政史地三门学科在课程内容的关联条目中,相互之间要么从不同侧面进行表述和要求,如政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的时间序列,地理的空间载体等;要么从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有利于知识和能力的不断深化和逐步提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共同要求,强化关键能力培养

政史地三门学科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存在共同的要求,这在教学中可同时进行相关能力培养。如政治教学内容恰当运用历史知识,通过正反比较,能让学生对课标要求的内容、观点的理解更加深刻,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又如,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学科渗透,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3.研学实践可同时达成政史地的内容目标

高中开展研学实践,出于安全、经费等方面的权衡,以及课时保障、评价机制等的欠缺,能够开展的次数往往很有限[4],这使在一次研学实践活动中达成更多的目标任务,显得弥足珍贵。而政史地三门课程对同一事件或理论的认识,正好可以在一次研学实践活动中同时达成。例如,在对“传统文化与地或文化”的实践考察上,可以在同一次活动中,领会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思想政治)、认识其特点和价值(历史)、说明其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地理)。

4.有效解决高中政史地课时紧张的问题

鉴于大学里大部分专业在必选科目要求上把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单列的专业较少,传统高考考生中文科学生也较少的情况,大部分普通高中对这三门学科所排课时较少,而相关课程内容的关联正好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加快学习进度,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更好地达成课标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 翟军.普高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J].地理教育,2018(3):48-50.

猜你喜欢
关联性课程标准教学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基于单元视角的关联性阅读教学策略浅探
学贯中西(4):AI的时序性推论技能
利用问题间的关联性思考问题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