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
摘 要:基于新時代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地理基础教育研究应聚焦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新高考改革方案实施、地理教育信息化、地理研学旅行、乡村地理教师培训、地理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等重要问题,这也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地理教育研究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新时代要求;地理基础教育;研究热点
地理基础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本文就新时代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新时代地理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以及地理基础教育研究的意义三个角度略作探讨。
一、新时代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
1.新时代基础教育的“三个”重要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世界与中国教育发展的新高度,以世界胸怀、中国眼光前所未有地提出“三个教育发展目标”的系统方略:“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奋斗实现:“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实施策略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长远发展目标[1],基础教育必须为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贡献。
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重要具体目标任务之一是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都强调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基础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应弘扬高尚师德,真正做到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倡导创新师德教育: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四个”相统一: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激励广大教师争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和争当“四有”好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2.新时代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着力培养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注重培养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创新性思维,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要培养学生具备这些关键能力,教师首先就应具备相关能力,顺应新时代教师质量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切实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面对新时期与未来教师培养密切相关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源头上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近期开展的师范类专业认证,以认促强、以认促建;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分类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等,都是教师教育实行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
二、新时代地理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
1.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一是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明确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发展质量标准以及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等一揽子任务”。二是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国际经贸组织、2006年欧洲联盟等,都相继启动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项目,顶层设计学科素养的框架结构及其理论体系,为各国研究本土化的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参照借鉴,反映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三是地理学与地理教育的发展。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是以独特而综合的视角观察与研究世界;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合格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须,成为见识广、有活力、富趣味的科目,并有助于人们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
与此同时还启动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图1反映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中国学生共同发展的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和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
聚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侧重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基本理念、四大核心素养、内容标准、学业质量标准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三维”教学目标向四大核心素养转化,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实施方法与策略以及学生核心素养达成的测评等);高中地理教科书变化的分析研究(不同版本新高中教科书变化,有效使用以及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等)。
2.地理新高考方案实施的研究
先期在上海、浙江试行的新高考改革方案,改变原来单一的一次性统一选拔考试为“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招生考试,即高考招生录取按高考考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测评成绩三者组成的综合总分,由高到低择优录取。这是高考改革的一大突破。面临考试科目、考试时间、考试内容、走班组课等的选择性,给地理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教学时间缩短、教学任务加重、教师压力增大、管理难度增加等系列问题。
聚焦地理新高考方案实施的研究:侧重新高考如何把握地理教学需求,体现或达到人才选拔的目的;新高考如何整合教学内容,涉及学习内容整合、时间选择和学习安排整体性规划等;新高考如何调整教学方式,根据选课走班、选考差异性开展分层、分批、分类教学以及地理学习资源库开发等;新高考如何实施有效管理,涉及课程管理、教学管理以及教师双职能指导等。
3.地理教育信息化的研究
信息化不僅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途径。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旨在以先进信息技术驱动基础教育变革与创新,包括建设未来智慧学校、创新教与学方式、变革基础教育管理模式等[2]。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征可归结为“基础建设+设备配套+应用探索”,被称为教育信息化的1.0时代。而今步入教育信息化的2.0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提供了新武器与广阔空间。
聚焦地理教育教学信息化研究:在深化地理微课、地理慕课、翻转课堂、云平台、3S技术等应用研究基础上,侧重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地理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即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推动全方位的跨越式变革;基于互联网+各类评价资源平台的建设应用研究,包括检测地理课堂教学成效、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等以及与信息技术支撑密切相关的混合式、主题式、项目式等教学模式方法的组合应用研究。
4.地理研学旅行的研究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并建立小学四至六年级以乡土乡情为主,七至八年级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一至高二年级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近年研学旅行受到政府、教育部门、师生和家长重视和关注。国家旅游局确立了浙江省绍兴市、四川省绵阳市等10个城市为首批“中国研学旅行目的地”,天津滨海航母主题公园、重庆红岩景区等20个旅游景点为首批“全国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聚焦地理研学旅行研究,除进一步深化地理研学旅行特点与功能、地理研学旅行实施策略与途径、地理研学旅行路线或项目设计以及研学旅行案例或课例及资源开发研究外,地理研学旅行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地理研学旅行与校本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的结合路径以及研学旅行指导教师素养提升的研究等将会成为该研究方向的新增长点。
5.乡村地理教师培训的研究
十七大、十八大到十九大以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或重头戏。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教育部、发改委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以后陆续出台“国家级培训计划”——示范性项目、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等。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育部对全国教师培训项目进行重大改革,“国培计划”主要面向乡村教师展开“四大”项目的培训,持续提升乡村教师素质能力,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基石。
围绕“送教下乡”培训项目,通过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主要提高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开展校本研修;“网络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通过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主要形成常规研修与专题研修结合,促进乡村教师发展;“教师工作坊”培训项目,通过建坊—用坊—评坊,打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培训项目,通过集中研修—跟岗实践—返岗探索—总结提升,主要培养接地气的乡村教师培训团队,在乡村学校素质教育实施与教师培训中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6.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一直是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实质是教师不断接收新知识、增强专业能力的终身学习过程;是教师职业理想、道德情操、社会态度不断提升、成熟和创新的过程;也是师范学生成为初任教师、有经验的教师和成长为实践教育家的持续过程。近几年关于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热度一直呈上升趋势,表明广大地理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在不断增强。
聚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侧重新时代地理教师专业素养构成、专业发展策略与路径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地理特级教师、名师团队的成长轨迹与发展规律等的研究;乡村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及生存境遇与改善策略等的研究以及研究甚少的地理教师差异性、心理压力、人际关系和个人诉求等的研究。
三、地理基础教育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地理教育改革深入发展
2018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基础教育迈向新时代的第一年。回顾四十年来,诸如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经历了教师主体的地理“双基”→学生发展为先的“三维目标”→凸显立德树人的学科核心素养;地理教科书由注重“双基”的一纲多本→渗透人地关系的一标多本→体现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的立体化教材;教学方法以讲授、谈话为主→合作探究、活动体验为主;教学媒体由挂图、册图为主→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评价从关注教、重结果,高考注重知识立意→关注学、重过程,高考凸显能力与素养立意。毫无疑问,广大地理教师围绕上述主题变化持续进行的地理教育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也推进地理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
又如,下列四篇论文在不同时间节点发表于《地理教育》期刊:“最佳黑板填充图具备的特点探讨”(1988年第3期);“多功能地球仪的设计”(1998年第3期);“网络环境下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2008年第1期);“AR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2018年第4期),这几篇教研论文不仅反映出教学媒体手段应用于地理教学中的变化,也折射出广大一线地理教师的教改成果和教学经验通过期刊平台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得以交流与推广。
2.有助于促进地理教师专业成长
图2、图3呈现的是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和重庆第一中学付申珍正高级地理教师,她们长期坚持立足教学、深化教改、积极教研,图片中反映的只是她们地理基础教育研究探索的一个侧面。正因为两位地理教师持续不断、持之以恒地将教学、教改与教研有机结合,从而促使朱雪梅历经中学地理教师、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到南京师大地理教授,并且获国家级基础教育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付申珍从地理教师成长为中学正高级地理教师,重庆市第二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重庆首批教学专家工作室教学专家。
图4、图5呈现的是山东省临沂市教科所相炜教研员和重庆市万州区教科所李淑春教研员,他们不仅以身作则坚持改革与研究,也引领研究团队投身教改实践,其中,“相炜地理研究室”成立近10年,在《地理教育》《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三大教育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近20篇,名列山东省第一位;“李淑春名师工作室”组建三年来,完成市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25篇,获市教委一等奖1项、市教科院等级奖5项。充分彰显团队坚持不懈地进行地理基础教学实践改革与研究,有助于提升地理教师综合素质,促进地理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 林森,王兴国.新时代基础教育的“三个”重要使命——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三个教育发展目标”的新方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3):1-3.
[2] 李伟涛.我国基础教育迈向2035的战略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8(09):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