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王斐 章建新
浙江省绍兴地区是科技型企业集聚的地区,其纺织、印染、染料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产业集群,由于产业的高度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具有自组织发展和创新能力的社会网络。绍兴地区的纺织、印染、染料生产企业大多以民营经济为主,民营科技型企业是产业的主体。在近10年的发展中,企业由 小变大,由弱变强,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成长的核心竞争力。绍兴市2018年1~9月份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和专利申请情况如表1,表2所示。
从表1,表2可以看出,绍兴地区近5年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很快,其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内涵发展的主要方面,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社会网络的视角,绍兴地区科技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形式。
(1)基于技术的模仿扩散式。在社会网络下,民营科技型企业在不断集聚和竞争过程中,将有少数行业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龙头企业在产品和技术中具有相对优势科技资源,如掌握某种原料的配方或专有技术等,龙头企业在行业中具有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龙头企业经过经常性的连续科技资源投入和不断建设,在产品和技术含量上处于控制地位,同时由于与科研院所和高校联系密切,其科技成果转化的持有方面处于较强的优势。通常,区域行业的龙头企业要始终争取进一步做大做强并在集群内保留自身核心优势,这就需要按照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培育科技竞争力,从而将努力发展和孵化位居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部分。在行业产业集群中,由于社会网络的作用,将使龙头企业的技术、知识、信息等方面具有外溢性,龙头企业将以核心产品和技术组群为基础,联动其他产业群组不断成长,以致成为区域优势企业集群。绍兴柯桥津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以印染和化工产品为主,近几年逐渐拓展到新能源领域,是柯桥地区印染化工及新能源的龙头企业。近几年,该企业通过向区域产业集群内的合作伙伴提供包括技术方案设计、工艺设计与实施、化学原料深度处理及中水回用等在内的膜法水资源化整体解决方案,并创新“BOO”商业合作模式向区域内其他中小科技型印染企业量身定做,提供“一站式”科技解决方案,推动了柯桥地区科技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也使公司在印染行业始终处于领军地位。近几年,绍兴市政府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筑创新服务体系。首先,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纺织创新公共平台服务支撑作用显著。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新成立了“中欧纺织创意服务中心”“绍兴纺织产业台湾专家辅导中心”,技术服务营业额年均达1000万元以上;大院名校平台技术支撑作用显著。累计开展节能减排、自动化改造、信息管理等企业技术合作服务项目300多项;绿色印染技术公共平台成果应用作用显著。推广节能减印染技术4项,建成绿色印染技术生产示范线10条;其次,加快科技孵化平台建设。目前科技园总用地面积达75亩,总建成面积11.7万平方米,已累计孵化企业72家,累计引进外高层次人才34人,注册31人;最后,探索技术交易平台建设。着力构建“三网一园一移动平台”网上技术市场交易平台,目前网上技术市场加盟会员单位达400多家,网上发布技术难题与科技成果累计达168项,网上签约项目达162项,促进网上技术市场交易额2500多万元。
表1 绍兴市2018年1~9月份科技创新主要指标汇总表
表2 绍兴市历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统计表(2012—2016年)
(2)基于协同创新的一体化模式。绍兴地区科技型民营企业在区域与社会网络中将与区域内其他科技型企业建立协同合作关系。在绍兴市各级政府、高等院校、科技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组织共同搭建的研发平台上将形成一定的多方协同的创新网络,从而使各方主体在创新与利益驱动下构建相互影响的协同组织。协同组织根据协同原理,在序参量和控制参量交互作用下产生并放大科技型企业的组织协同效应,同时吸引更多的科技型企业积极参与并在更大范围内建立协同组织。通过协同组织的形式,各成员单位将以共同的利益目标形成序参量,在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等控制参量作用下产生区域协同组织效应。
(3)基于政府主导,行业引领导向式。目前,绍兴地区各级政府和行业组织均积极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近几年,绍兴市政府相继出台文件,在资金支持、政策扶持、搭建平台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支持和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孵化和快速转化,减少了科技成果转变为生产力无序性和盲目性,缩短了孵化和转化的周期,这在发展区域性科技创新企业中尤为必要。近几年,绍兴市注重政府推动,优化政策机制导向。一方面,逐年增加财政科技投入,2016年全区财政科技投入经费39645万元,占区财政支出比例5.6%,比上年增长8.0%;区本级财政科技投入28475万元,占区本级财政支出比例5.99%,比上年增长10.88%;另一方面,优化政策机制导向,创新科技金融结合模式,如绍兴市柯桥区根据区内产业集聚的特点,制定了《柯桥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创业创新基金管理办法》,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鼓励更多的外围企业参加区域创新网络,从而逐渐使区域科技创新形成多维的创新网络体系并在内力和外力交互作用下产生协同效应。
网络组织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组织系统活动所形成的一种自组织系统,在系统中,各成员间将自然形成强弱不均但又相互关联的网络纽带,从而构成了组织的集合,这种网络组织相对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各种组织具有稳定性,是由不同层级组织所构成的新型组织形式。目前,绍兴地区已经形成的科技型企业集群可作为一种区域性网络创新组织,该创新网络将是一个动态系统,包括科技资源辐射源、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管理调控和支撑服务4个子系统。科技型企业在社会网络下,由于自组织的作用将产生网络经济效应,即通过公共网络平台,建立信息发布和收集的渠道,使自组织系统中的科技创新要素不断序化,从而形成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在新时期,数字技术高度发达,企业可以运用绍兴地区的大数据平台获取海量数据并进行清洗后归类和分析,从而大大拓展了企业在获取科技元素时的数据量和信息量。科技型企业在自组织作用下,新组织的衍生将使组织内部产生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通过了不断序化具有持续力和发展力。区域产业集聚是开放的创新网络组织,通过自身技术、科研成果的辐射和孵化,不断通过社会网络联系的自组织系统向产业集群以外和区域内其他地区拓展,从而成为更广泛的创新网络,不断促进创新体的延伸和拓展。在科技型企业社会网络的创新活动中,绍兴地区科技型企业创新的“追赶效应”和“拉拢效应”较为明显,从绍兴地区已经形成的纺织和染料集群看,集群的企业彼此接近并互相影响作用将变得非常强大,通过创新产品的不断出现,连续多次举办各种成果展等活动,使企业间可以从中相互观摩和学习,在交流中扩大合作和协同创新的领域并在互利中发展,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绍兴地区科技型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同比增长超过10%,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新产品产值增加值同比增长近30%,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数1360家,新增省级众创空间数22家,新增市级众创空间数39家,技术交易总额累计43.79万元,引进共建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孵化器团队数共12家。由此可见,绍兴地区科技创新氛围浓厚,科技创新网络已经社会化,凸显了多维度的网络创新效应。
一是,在科技创新网络中,各种技术和产品处在不断更新状态之中,而成员企业的创新能力依赖于来自创新社会网络所提供的互补性技术。从而使创新网络内企业之间在创新能力和自组织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即产生“社会创新网络内的能力势差”。龙头企业为了坚守其领军地位,需要不断的继续创新和进行科研积累,使创新网络内的高低位势进一步明显,处于低位势的成员更加加强了自主创新的内在压力,从而可以采取模仿跳进等方式,减小势差,在创新网络内产生 “学习拉动效应”。二是,外部经济效应的作用,在创新网络内各企业空间的接近性和相仿性将极大促进彼此之间在自组织系统中自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创新网络内企业加强了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并形成关联组织,科研院所和高度院校将成为网络自组织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在社会集群网络建立政、校、企业、研的互动与合作,从而拓展了创新网络的功能效应。三是,创新网络内部各企业、院所、高等院校间的协同合作,使最新科研成果能够尽快形成科研资源并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使网络成员单位在网络内成果转让和孵化中得到科技成果的共享。加之,社会创新网络内部的产学研合作的技术信息和成果通过社会网络将迅速扩散,使网络内的创新型企业形成 “集体学习能力”增长的氛围,从而提高社会创新网络的功能,如表4所示。
表3 绍兴各区、县(市)2017年1~9月份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汇总表
在创新网络内,各创新企业根据经济新形态下区域经济和行业的需要,进行企业战略和发展策略的重新调整,使产品趋向于规模化和集中化,出现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从而避免社会创新网络内各创新企业间产品、技术、特点、销售渠道雷同和重复建设。这种在研发、中试、成果形成、成果孵化、成果转让中将形成专业化分工,从而有利于降低科研成果转换的交易成本。
在社会创新网络中,创新企业的成果附加价值作用非常重要,表现为企业间在合作协同中,将出现创新成果的水平关联和垂直关联并形成关联网络链,链上的科技型创新企业将在相互模仿中继续扩大和延伸创新成果,同时在自组织机理作用下,处于水平和垂直关联的科技型企业将以协调合作和其他非正式互动关系成为优质资源流动的最直接的推动者。
社会创新网络在自组织系统作用下,由于自组织系统内生技术进步将促使区域科技型企业出现持续增长,由于自组织内生科技型企业创新技术的溢出效应,将使科技型企业集群内的企业和相关企业群获得持续的科技创新和进步。同时,由于绍兴地区社会创新网络已成为绍兴地区区域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成果将在各种网络平台上得到传播和应用,从而将实现对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绍兴地区社会创新体系中将更大范围的形成自组织科技创新网络体系,将使更多的企业实现科技和创新转型及提升,通过 “互联网+”的各种平台实现共享信息、扩大交流、降低机会成本,提高了范围经济。
近年来,绍兴地区社会创新网络已初步形成,在“互联网+”环境中不断成长和拓展,已经成为区域科技型企业持续创新的有效途径。但是,从总体看,绍兴地区科技型创新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绍兴市在社会网络体系下,科技型企业发展和成长迅速,但也存在产业结构先天不足。由于历史原因,绍兴地区集中发展了纺织、化纤、染料等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较少。新兴产业虽然近年来得到了大力发展,但引进、培育的速度较慢,导致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缓慢。
其次,政策导向不够突出。虽然近年来绍兴市不断调整完善经济政策,逐年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但是政策“普降细雨”较多,导向作用不够明显,且政策不够稳定,缺乏连续性,需要根据绍兴市科技专项规划和产业发展导向,制定完善相关政策,促进科技型企业长远发展。
再次,企业创新亟需转变。许多企业家还存在粗放管理、传统发展的经营观念,重点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企业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等战略性理念和意识亟需转变。“富二代”“创二代”“创业团队”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传统科技创新与新兴创新理念转型仍需探索。同时,企业研发机构数量仍显不足。
最后,人才支撑有待强化。受城市层次、生活配套、产业需求、用人观念等多重因素影响,绍兴科技创新人才仍然较为缺乏,在科技型企业中既缺乏一批行业领军型和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型高级研发人才,也缺乏一般的技术人员和高技能的技术工人。
针对以上问题,根据绍兴地区科技型创新网络构建和运行的实际,对加强区域科技型企业发展,不断完善科技型创新网络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快创新步伐,完善社会创新网络的持续创新和扩散机制,在自组织作用下,使绍兴地区科技创新网络真正成为创新成果孵化和外溢功能高的科技型产业集合体,提高科技型企业的协同效应。
其次,构建绍兴地区科技型创新网络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使区域科技型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协同功能在“互联网+”环境下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此,绍兴市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对科技型创新网络服务的综合性和可靠性,建立发达的社会网络服务体系,使科技创新网络的自组织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再次,绍兴地区的科技型创新网络应做到沿产业链双向延伸,培植核心科技型企业,努力打造科技型企业和产品品牌。通常社会创新网络功能发挥得越好,产业链条越发达,将会吸引更多的成员加入,从而有利于区域产业分工的更加细化与协同创新的开展。因此,应力求使区域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做粗,使科技型创新企业融入绍兴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在绍兴产业振兴和结构调整中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体。
最后,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网络的自组织结构,实现在自组织系统内的多层次社会分工协作网络。绍兴地区科技创新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的社会分工与协作网络的构建不仅可以提高单个科技型企业的专业化程度,而且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为此,科技型创新网络应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每个环节密切相连的专业链条,推动网络内各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多层次协作。
绍兴市各级政府应作出统筹规划,实施绍兴地区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培育专项行动,采取个性化政策扶持手段,着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科技型企业核心梯队,使绍兴地区各类各级科技型企业拥有量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同时,在招商引资中加强高新技术企业、项目的引进与刷选,转变注重项目投资强度的观念,侧重于技术含量、科技投入。
表4 绍兴市2016年1~9月科技创新指标完成情况
根据绍兴地区“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要大力实施科技项目、资金“双引”战略,按照“深化合作一批、对接储备一批、利用实施一批”的思路,积极组织科技对接活动、深化大院名校合作,主动与国家部委局办、全国行业协会联系,推进绍兴地区科技大市场建设运营,对国内领先的、值得市场化推广的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把项目信息发布与技术需求、资金需求关联起来,吸引各类科技项目市场化交易,着力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以绍兴地区科技园二期投运为契机,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着力打造新兴产业孵化平台;同时引进国际知名、行业权威的平台型科技项目,同步推进全地区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研发机构覆盖行动;进一步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探索科技基金实施办法,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原则,按照政府财政资金引导投资,吸引风险资本和社会资金的模式,建立绍兴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创业创新基金,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
一是,发挥激励政策的导向作用。政府要根据本区科技专项规划和产业发展导向,结合科技扶持见效长、不确定性大的特点,进一步突出重点方向,完善相关政策机制。
二是,更加注重企业决策层与科技创新技术团队的磨合与发展,坚持用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态度看待科技创新。对人才的引进与管理,要用宽容的心态和长远的眼光看待。
三是,注重多层次不同人才的引进。在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也要为大中专生和农民工创造生活、工作、消费、休闲的良好环境,积极营造重才、爱才、善才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