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佳 耿瑞 张雅茜 王佳帅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互联网使用者感受到了网络世界的无限魅力。时代的变革推动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深度融合。“互联网+”的提出进一步拉近了互联网与人民生活的联系,成为互联网时代一次新的契机与挑战,既是延伸也是发展。在互联网大车快速奔驰的背景下,传统思想教育也必须顺应发展、跳出框架、做出改革,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针对医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研究如何与互联网有机融合,达到促进教育的目的,提出“互联网+”医学人才价值观培养的模式,将是文章进行论述之要点。
[关键词]“互联网+”;医学生;价值观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1911169
自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互联网+”新形态进入了大众视野。“互联网+”模式下迸发出的巨大牵动力使互联网与人民日常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这种紧密性充分扩大了互联网的影响与作用,形成了“互联网+”经济、“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教育等多项内容的“互联网+”体系。[1]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碰撞出火花,“互联网+”新时代得以开启。
医疗事业是国家民生发展的保障基石,医学院校是医学人才的输送站,医学生是国家医疗建设的创造者。当代医学生仍处于人格建设的阶段,价值观认识尚处于半成熟的状态。[2]此时正是对他们的理想信念作出正确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医德意识的关键时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国家从互联网大国迈向互联网强国的建设过程中,教育者及管理者如何占领网络阵地,使互联网和医学生价值观培养有机联动,形成“互联网+医学人才价值观培养”新模式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1“互联网+”医学人才价值观培养的现状及分析
信息的快速交汇与大量融合是当今时代鲜明的特点。在此时代背景下,传统思想教育受到了巨大冲击,深刻提醒着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进行教育改革。另外,医学生生活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生活中涌现出各种新兴事物,相比之下传统思想教育模式就更显单调化,价值观引导力也大幅下降。使医学生思想价值观培养科学有效地与互联网接轨,形成极具针对性的“互联网+医学人才价值觀培养”教育模式,是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特点的,也是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必然趋势。
11“互联网+”背景下医学人才价值观培养的优势
(1)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内容的庞杂性可以使医学生获取大量信息,同时网络中信息的丰富性也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对国内外的各种热点、国际重要事件等及时了解。这对于医学生提高政治思维、价值观认识及全局概念很有帮助。
(2)医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及时了解关注医疗政事、报道、热点及舆论等,加深他们对国内外医疗状况之间差别的认识,并有助于提升医学生对我国医疗国情的理解,引导他们对我国未来医疗事业发展的深入思考。目前,我国医疗仍然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医疗不对等、医务人员医疗素质差异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提升医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认识,对于将来缓和或解决此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移动互联网比重逐步上升。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788亿人,上半年新增手机网民 3509 万人,较 2017 年末增加 47%,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 983%。[3]由此可见,互联网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这种趋势下,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更将有助于教育有效性的提升,使学生更易获取、接受与吸收,教育效果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12“互联网+”背景下医学人才价值观培养的不足
(1)互联网世界信息丰富多彩,但良莠不齐。消极的态度,有失偏颇的看法,各种极端想法等充斥在网络中,医学生心理成熟度较低,个人品性、辨识能力等都尚未完全定格,网络中的这些负面态度可能会误导他们的判断,甚至出现错误跟随现象,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建立,这将会加大医学人才价值观培养的难度。
(2)网络依赖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普遍现象。“互联网+教育”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学生依赖网络的思想,加之现在各种平台的防沉迷系统尚未构建完善。其结果会导致学生不愿独立思索,长此以往,学生们会缺乏对事物自我认知的思考,丧失对事物价值的判断。
(3)互联网的虚拟性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网络的虚拟化构建了一个开放性的交流平台,因为可以躲在虚拟的网络背后,学生在使用网络进行文字、语音等交流时,容易失掉自我克制与约束,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医生这一职业要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素质,然而虚拟网络的高度自由化易使学生忘掉自身社会角色,淡漠社会责任感。[4]
2“互联网+”医学人才价值观培养的科学建设
21认识方面:转变思想观念,认识“互联网+教育”新模式
“互联网+医学人才价值观培养”指将互联网与医学生价值观培养方式进行科学有机的结合,各取其优,互补其短,实现对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从而进一步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最终达到健全人格培养的目的。
目前社会上的各种医学热点及舆论,如医疗红包、医患关系、医学就业形势等,都会给医学生价值理解带来误导。此外网络传播快速且开放,学生们会接收到大量负面信息,极易使他们偏离从医的初心,影响学生对医生职业道德标准的判断。加之如今多种视听类平台的兴起,耗费了医学生大量的时间,学生的自控力不强,容易沉迷其中。这些问题不断提醒着教育者及管理者加强医学生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判断的重要性与急迫性。教育工作者应利用互联网的优点,引导医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正确全面看待医学现实问题,明晰他们对医生职业道德及价值的理解,使学生热爱医学,崇敬医学,在将来能够自觉维护医务人员形象,做有良知、有道德、有尊严的医者。
22实践方面:多元化结合互联网与医学人才价值观培养
在互联网有机结合医学人才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中,高校要发挥作为大学生价值观培养主阵地的作用,教育者和管理者要多形式开展适合学生参与的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互联网走进课堂,改变传统课堂“你说我听”的单纯依靠书本的灌输说教式教育模式,让学生变身为老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可以跳出书本,利用互联网查阅、获取信息,并走上讲台,针对我国医疗国情、医疗现状等展开“互说互听”新形式。通过相互之间的思想碰撞达到医学生的自我引导与提高,加深医学生对我国医疗国情的理解,对学生将来走进医疗工作岗位带来帮助。还可以进行课堂网络即时互动,让学生参与即时评论或答题等,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兴趣与参与热情,并且能让教育者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认识,以便调整下一步的教育教学方向。
学生价值观培养任重而道远,单纯依赖课堂教育,力度遠远不够,课堂以外的多途径引导与影响同样重要。
(1)学校应该改变传统思想教育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一步完善思想教育网络平台,如公众号、网页、教育直播平台、微博、贴吧等,及时发布各种医疗资料信息,各类实时热点,政治新观念,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为师生双方平等沟通搭建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医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2)开展多种与互联网相关的活动,建立线上线下联合教学模式,突破思想教育在时间、空间和教师安排上的限制,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掌握教育内容提供了便利的条件。[5]比如,利用互联网搭建平台,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开展线上线下的以价值观引导为目的的辩论赛。还可以邀请有权威性的教育者、管理者或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增强引导的作用。
(3)开设医学生思想教育网络选修课。利用网络课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提升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网络课程的内容要丰富,紧靠时事热点、政治大事,与当下接轨,充满教育性与启发性,旨在培养医学生成为爱党爱国、爱岗爱业、有理想、有能力、有远见的人。网络课程可以设置为多个部分:课程学习部分,课后测验部分,期末测试部分,思想汇报总结部分等。但是,网课的开设要注意学生代替学习网课的现象,对此教育者要提升认识,加强学生教育与引导,避免互联网与思想教育假性结合,影响对教育效果的真实评价。
(4)学校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针对“互联网+”医学人才价值观培养模式定期作出分析与评估,可分别针对教师与学生两个部分进行教学信息反馈与教学效果评估,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掌握在校医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有效干预,并作出整体教育大局的调整与确定。为教育和管理工作者积极开展下一步工作,培养出符合当今时代的、国家需要的医学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3结语
“互联网+”医学人才价值观培养是符合时代特征,顺应时代发展,结合时代产物进而形成的教育理念新模式。互联网的出现给思想教育注入了一股新鲜力量。互联网的发展仍在继续,互联网联动教育这一新方式方法也要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被推进。如何科学扩大优势,巧妙缩小不足,扬长避短,达到最优化“互联网+教育”的作用需要多个教育及管理部门、多种方式、多条渠道之间密切配合。教育者和管理者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医学人才价值观培养”的引导作用,针对做实做好医学生价值观培养,助力医疗事业发展,为国家医疗行业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提供策略。
参考文献:
[1]深圳市科学技术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6-03-28).http://wwwctoutiaocom/572289html
[2]刘蔚“90后”医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10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1-03).https://wwwsohucom/a/214482557_800248
[4]刘昕以互联网为载体 搞好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42-44
[5] 朱婷婷“互联网+”时代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探索[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6):46-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