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定国
情境化考查正成为当下中考语文转型的方向。这种考查起初是在个别试题、部分试题中探索,現已发展到在一个完整情境中设计所有试题,2019年浙江嘉兴中考卷即是如此。该卷在情境创设、活动设计与典型任务构建方面作了探索,对语文情境化考查具有启发意义。本文以嘉兴卷为例,对中考语文情境化考查作理性审视。
一、情境及其与语文教学、考查的关系
情境是指人、事、物在具体场合呈现状态的总和。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杜威等一批教育心理学家就主张教育教学应当在情境中开展,“学校即社会”这一著名论断就是例证。认知科学领域的学者,如柯林斯、布朗、诺曼等人认为:学习就本质而言,是处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多数意义是从情境中获得的。文化人类学学者融合杜威的实用主义、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提出学习离不开学习活动发生的情境和社会文化。学习总是处于情境活动中,学习者在其中得到发展。将学习内容安排在真实的、情境性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真实问题的解决,才能更加有效地学习。情境学习理论在各学科教学中已得到充分运用。有学者甚至认为:“人的核心素养是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培育、发展起来的,‘情境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世界话语。”
近几年来,语文学科对情境学习理论愈加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称“高中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真实的情境是语文课程的载体,语言实践活动是语文学习的具体路径。“情境”一词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出现7次,而在2017年版高中课标中出现31次。后者除极少数指文本内容的情境(亦即文本所表现的社会生活情境)外,多指语文学习情境。语文教学应“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评价测试也应坚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在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情境中综合考查”的理念,“考试、测试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
二、20]9年浙江嘉兴中考卷介绍
嘉兴卷整卷120分,其中写作50分,卷面书写3分,其余67分。分值分布与嘉兴以往中考卷几无区别,与全国多地中考卷也大致相同。2019年嘉兴卷最大的变化,就是改变以往“积累一阅读一作文”的结构板块,改变以知识点布题的方式,创设了一个完整情境——南湖研学,将知识、能力及素养的考查通过具体内容渗透在情境中,实现了“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考查的转变。为便于说明,将试卷考查内容的基本情况归纳如下。
第一,在宏观情境下设计具体情境。嘉兴卷设计了南湖研学的完整情境,这个情境是宏观的,是一个整体。试卷以“研学方案”为脉,有序设置情境,展开研学活动,完成研学任务。“研学方案”在试卷中出现4次,串联起5个具体情境。一是“嘉兴印象”,呈现南湖四季与鉴亭碑石上所刻的描写当地景色的“嘉禾八景诗”;二是“嘉禾探寻”的情境;三是“烟雨抒怀”,呈现参观烟雨楼后的读书情境;四是“红船共读”名著的情境;五是“南湖追梦”的情境,设计行程规划,开展活动。这样就将南湖研学的宏观情境作了细致的分解,形成一个个具体的情境。还需要说明的是,“嘉兴”“嘉禾”“烟雨(楼)”“红船”“南湖”等语词所蕴含的文化、所具有的隐喻色彩、象征之意,在情境中也得到巧妙渗透与揭示。
第二,在具体情境中开展具体活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多样的实践活动表现、展示出来的。”嘉兴卷在每一个具体情境中,又设计相对集中具体的活动,如“开展‘碑石探美,古诗寻意活动”“开展读书活动”“开展以‘信仰为主题的阅读活动”,等等。
第三,在具体情境与活动中构建典型任务。嘉兴卷在具体情境与活动中设计的典型任务多样、综合、开放,实现了将视野开阔、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材料进行多种方式、多种角度的组合,改变以往试卷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化、碎片化处理,形成了综合性强的任务,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复杂思维与综合素养。如“碑石探美,古诗寻意”活动中整合反映地方文化的“嘉禾八景诗”与教材中的优秀古诗文,形成了古诗文理解、比较与鉴赏的综合性任务。“嘉禾探寻”的情境活动中,整合反映嘉兴传统文化的古代作品与反映现当代革命文化、改革文化、“两弹一星”精神等优秀文化的人物素材,既探寻嘉兴古代的优秀文化,又理解嘉兴现当代的进取精神。
语文课程改革要求考查的“测试形式要创新”,“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2019年嘉兴卷遵循这一要求,试卷结构、试题形式得以创新,是一种积极探索。
三、2019年浙江嘉兴中考卷探索的意义
从上述分析可知,嘉兴卷在情境化考查方面作了有意义的探索,对今后语文考查具有启发性。
第一,在语文考查中,将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与当下学科认知情境三者整合为有机整体,具有可行性。社会生活情境指已经呈现的情境,包括学生已经历的生活与阅读积累。在考查中,学科认知情境是指学生在场学习情境(参与考查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嘉兴卷中社会生活情境包括古代的与现当代的,古代有“嘉禾八景诗”、已学的优秀古诗文、《鉴亭之铭并序》文本;现当代如《南湖晚报》网页介绍嘉兴先贤的文字、《嘉兴日报》《南湖晚报》上的标题与语句、嘉兴籍作家的作品、嘉兴革命文化资源,等等。在场情境指设计的活动情境,如参与“碑石探美,古诗寻意”,古诗文的理解、比较与评价,现代作品理解、剖析、点评,以及烟雨楼读书、红船上开展主题阅读、规划“南湖半日游”的行程方案,等等。社会生活情境与当下学科认知情境通过设计活动与任务,形成了个人体验情境,将个人参与活动、完成任务有机融合。试卷设计了三位研学者:小舟、小嘉、小禾,让他们(带领同学们)共同参与活动、共同完成任务。如小嘉……带领同学们开展“碑石探美,古诗寻意”活动,小嘉与小舟的赏读对话,文段(一)(二)的开头引起了小嘉和小舟的争论,(小嘉、小舟)为学弟学妹做一个“南湖半日游”的行程规划,等等。这样的描述,构建了小嘉等三人及同学们参与的体验情境,明确了他们活动参与者、任务完成者的身份,突出了活动学习的在场性。
第二,情境化考查在整体考查与动态考查方面具有可行性。學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考查要避免单一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碎片化、静态化考查,最好的做法是采用整体考查、动态考查。整体考查是对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综合化考查。如第8题题料涵盖该地传统文化与现当代开拓进取的精神,考查指向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的理解、逆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运用;第13题运用比较法,整合试卷中的文本与名著内容,考查同中求异的思维水平……第8题涉及嘉兴人在不同时代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以前嘉兴粽子是“传统名点”,现在《嘉兴日报》上“坚决破除裹足不前的‘嘉兴粽子思维”一句对“嘉兴粽子”赋予全新含义,这关乎语境义的理解,更关乎思维的转变,同时体现不同时代思维的发展变化,属于动态性考查。第15题“研学活动即将结束”,可是小嘉、小舟还要“做一个‘南湖半日游的行程规划”,则是将考查过程与过程考查明示出来。
第三,情境化考查在构建活动、任务方面具有可行性。“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学习方式向实践转变,语文学习必须活动化、任务化。统编教材“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教材设计的四个“活动-探究”单元即为一种体现。“活动·探究”单元在活动中构建综合性任务、实践性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体验”,提升能力,培养素养。“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构建学习任务群是未来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嘉兴卷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在5项活动中设计典型任务。活动的主体(中学生的代表)随着活动的展开,任务逐一呈现,自然而不生硬,比如活动二中几个任务的衔接、活动三与活动四之间的过渡,以及活动五本身所具有的总结功能,等等。在具体情境中,一道道试题转化成一个个任务,解答的过程就是一次次言语实践活动。这既是一次答题,也是一次学习。这种设计实现了活动化、任务化考查。
四、对语文情境化考查的进一步思考
情境化考查会成为未来中考发展的方向,对语文情境化考查的探索还需要作进一步思考。
一是试题如何处理情境、活动的单一与多元之间的关系。这是情境化考查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嘉兴卷的几个具体情境在一个宏观情境下,显得单一。试卷中的活动亦然。语文与语文学习的情境、活动是丰富的、多元的。这就需要思考:语文试卷的情境与活动,是单一、集中具有优势,还是丰富、多元更能体现语文课程的要求?如何在试卷中设计丰富的、多元的、开放的情境与活动?这些都应是命题者需要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二是试题如何处理情境空间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嘉兴卷中的实际情境空间只限南湖,这种集中化的空间是不是存在情境窄化的可能性?过于集中的空间,能不能公正、均衡地唤醒不同区域学生的个人体验情境与社会生活情境的积累?因为不同区域的学生对这一情境空间的熟悉程度并不相同。情境空间的设计,应该集中还是分散?这也是中考命题亟待研究的一个课题。
三是情境中如何涵盖更多的优秀文化。语文课程所蕴含的文化是丰富的、多元的,而试卷考查的情境则相对集中,因之存在需要考查的文化多而提供的情境少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如何在试题有限的容量中创设涵盖更多元、更丰富的文化考查情境,实现丰富而多元文化的考查,而不是窄化文化视野,这是需要讨论的。
就一个地区而言,中考试题的内容、风格应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情境、空间、文化过于集中,就难以延续。从教学与命题、测试来说,这些都需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