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阅读:生态语文的一种实践走向

2019-05-30 05:29:52董小玉刘千秋
语文建设·上 2019年1期
关键词:纸质媒介数字化

董小玉 刘千秋

“生态”一词在中西方文化语境的观照下意思大致相同。在西方,“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指的是家或者生存的环境;在中国天人合一思想下,“生态”指的是“人与环境的相融相生”。例如,南朝梁简文帝《筝赋》里有“丹荑成叶,翠阴如黛。佳人采掇,动容生态”,唐杜甫《晓发公安》里有“物色生态能几时”,都写出了人与环境的相辅相成。在“生态”一词被用于语文教学研究后,便衍生出了“生态语文”一说,强调以发展学生情、理、智、趣等为目标的人文生态环境,保证“学生不同程度地掌握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的主体精神都不同层次地得以充分地展現”,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学习”“自我发育”的生命化过程。进入新世纪,数字化时代下的生态语文有了新的内涵,具体而言是指把“以人为本”贯穿语文教育的过程,借助数字化阅读方式,实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建构一种和谐的、生长性的语文生态环境。

一、数字化阅读背景下的生态语文

1.走进生态语文,打开多彩世界

一般而言,应试教育冲击和桎梏下的语文教育缺乏生态审美的场景体验,导致“灌输”静态知识成为一种常态。这种“非生态”的教学消解了语文课程应有的诗意灵性、激情浪漫、审美想象,它以理性的知识传授和机械的能力训练抹杀了语文“妙不可言”的韵味,剥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咀嚼涵泳的过程,限制了学生审美的想象空间,遮蔽了学生的思想火花与情感体验。

面对这种教学困境,生态语文呼之欲出。正如江苏省特级教师蔡明强调的:“生态语文教育所追求的就是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在语文素养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自信自强,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灵魂高尚,在任何处境和际遇中都能进发出生命的奇迹。”因此,生态语文旨在营造一个“文化自觉”场域与学习语文的生态系统,强调人的自由性与自觉性,使学生在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丰富的知识生态环境中,逐步形成并完善自我修养提升的自觉意识和文化传承发展的价值追求,让心灵更好地放飞和成长。进而言之,生态语文能够熏陶人的心灵,开阔人的胸襟抱负,促进人的品行修养,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发育、文明传承提供广阔的天地和无限的张力。

而阅读则是践行生态语文教育的训练场,是语文课程回归语言文字运用、强化学生母语意识的内驱动力。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介环境,数字技术以漫卷之势进入语文教育场域,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阅读体验——阅读文本的可选择性、易获得性和诱导参与性。这使得语文阅读学习挣脱了应试教育的枷锁,为学生主动在场参与、自然真实的交流对话式的生态语文阅读开辟出一条路径。另一方面,媒介融合潮流为生态语文的阅读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电子媒介成为学生自主选择、自由阅读的不二之选。生态语文场域的阅读活动不仅营造了学生“五官通用”式的审美体验,即通过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等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亲近文本、尊重文本,真情投入,感知文字、声音、图像的独特美感,提升必要的阅读修养和审美品位;还真正实现了生态语文阅读所追求的阅读主体的自主自由和阅读客体的异彩纷呈,激活了阅读过程,凸显了阅读行为的自觉性与生成性。

2.打造数字化生态阅读,践行生活语文

生活是生态语文实践的本源。叶圣陶曾说:“教育不以生活为本位而以知识为本位,是一大毛病。”打造生态阅读,更应践行生活语文。相比传统阅读,生态阅读更具审美情趣,更具诗情画意,也更具生活气息。生态阅读强调在阅读中的涵泳体悟、交流互动、审美感悟,旨在让阅读呈现和谐美好的态势。媒介融合时代下,数字化阅读凭借其即时性优势,挣脱了传统纸质阅读的时间与空间束缚,切实做到了与日常生活的“水乳交融”,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推崇。因此,借助数字阅读打造的生态阅读从一定意义上说,已是践行生活语文的基础,使生活里到处都有阅读的影子,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阅读状态。

语文来自生活,复归生活。自古及今,语文展现着母语教育最自然的一种生态表现:师生的生命自然绽放的活动,一种没有刻意做作的、率性而行的生态过程。而阅读活动是一个接受、对话、创造的过程,需要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发现、大胆质疑、自主探究;它更应是生活与学习的常态,充盈着现今的语文教学,是思维碰撞、心灵交流和情感交融的动态过程。因此,数字化阅读是践行生活语文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互动,为师生的平等交流提供无限的可能性,将生态质感、审美情趣、生活气息进行有效传递,使学生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封闭到开放、从接受到探究的角色转换。

3.步入数字阅读,丰富生命体验

数字化阅读是依靠各种数字化平台或移动终端获取信息文本,并进行信息加工的阅读过程。它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能实现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信息的融合。我们要认识数字化阅读对整个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实现从传统阅读向数字阅读的嬗变。

步入数字化阅读的“丛林”,依靠快速的检索功能和超文本的链接方式,摈弃粗放低质的文本,提高辨识信息真假、思想深浅、人性善恶等能力,在选择性阅读中吸取信息化生命中的思想精华,多维度地建构自己的生命体验。数字化阅读将成为获取丰富生命体验的有效实践,成为一种新时代人的数字化生存的本质需求,一种与时俱进的兴趣,一种以文化人的内驱力。我们能够通过数字化阅读拓展学习宽度、延伸阅读向度、强化阅读深度,进而建构出一个更加丰富、多彩、多元的精神世界,使个体生命得以生长与延伸,并获得文化上的生成与拓展。

二、数字化生态环境中的阅读选择

1.形式选择:多媒体技术赋予阅读新的符号元素

媒介环境决定文本形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阅读对象的载体不再仅仅是纸质书籍,从电子读物到有声图书,再到声音、画面、文字、动画等融于一体的增强型电子书,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人们对阅读的感知由单向的线性文字的纯视觉感知,转变为融合画面、文字、视频、互动功能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的集合。在形式上,数字化阅读具备传统纸质媒介无法比拟的互动性和高参与度的特点,使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进行数字化互动,产生能动作用,提高学生的充分主体性和独立求知能力。

阅读形式的变革为其他符号形式的呈现提供了可能,也为文字符号无法呈现的信息、无法描绘的场景提供了再现的可能。它拓展了阅读的想象空间,信息解码的“场景化”,与信息编码能够建立更加优化的信息通达渠道,开创一个“在场”的非纸质的阅读时代。阅读形式的变革背后,实际上是现代人的整体阅读环境的变化。在数字化阅读中,“图”“文”“声”“色”兼具,眼、耳、口、手、心共用,形式多样,内容更新方便快捷,更加有利于新知识的传播。

2.内容选择:数字化生态环境下更应注重经典阅读

生态语文倡导自然、审美、人文、經典,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阅读状态。事实上,在数字化生态环境中,“指尖阅读”和“埋首经典”并不矛盾。相比于传统纸质阅读,数字化阅读改变了文本的载体而非内容,故不会影响阅读的深度。阅读深度取决于思维的广度与文化的厚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经典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先秦诸子中,我们可以从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在老子那里读到生活辩证法;在庄子那里读到艺术人生观;在荀子那里读到科学进取心。”网络信息大兴的数字化环境下,我们更应重返经典阅读之乡,引导学生“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

3.载体选择:数字化技术带来阅读载体的变革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书、智能手机等凭借低成本、易携带、互动性等优势快速被人们接受,成为现代人阅读的主要方式。

2018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增长显著,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移动有声APP平台成为听书的主流选择,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达到28.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数字化阅读时代,“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也提高很快,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使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数字化”也是全民阅读的打开方式,这种方式还有待完善,亟待人们平心静气,思想沉淀,通过对碎片信息的筛选抵达深阅读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化的阅读环境,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多形式、多向度、多元化的语文读写生态场。

三、数字化阅读促使生态语文建构

数字化阅读趋势下,新的阅读习惯的塑造,新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新的阅读思维的形成,必然改变生态语文的未来,须顺势而为。

1.数字阅读将塑造新一代读者习惯

随着数字阅读的兴起,“捧书而读”的习惯逐渐被“捧屏而读”的电子化终端瓦解,“读图”削弱了“读字”,“听”削弱了“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传统和阅读体验。《哈佛商业评论》的编辑凯瑟琳·贝尔(Kath-erine Bell)说:“我们正尝试利用数字内容塑造读者的日常习惯。”“读首诗再睡觉”微信公众号在每晚十点聚集上万人共读一首诗,“读首诗再睡觉,让读诗变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让诗歌的灵动与高雅再一次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只有当阅读变得唾手可得,读者才能从方便阅读到喜欢阅读,再到快乐阅读、理性阅读,最后进入真正的数字化生态阅读。

2.数字化阅读的意义建构

数字化生态阅读通过增强阅读体验活化意义。传统的阅读形式单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形式多限定在文字表述中,内容的意义理解一般只能遵循“符号编码-阅读解码-理解意义”的路径。“解码”的过程往往与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等密切相关,意义理解有一定难度。而数字化阅读更加注重意义的生成,符号和表现形式也更为丰富鲜活,能调动人的多样感知器官,让意义的理解变得更加容易。

数字化生态阅读通过文本交互活动强化意义。数字化阅读的交互性让学生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快速。一些阅读网站已经实现了读书笔记的共享,经过互相的启发与碰撞,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必然会更加多元和深入。甚至一些网络文学作家还通过数字化阅读交流平台,实现与读者的即时沟通,从而反过来重新建构自己的作品。可见,作品的读者群体也在重塑作家的写作,数字化阅读已经把阅读从一种个人体验变成社交体验。

数字化生态阅读通过文化价值认同显化意义。数字化阅读不仅让人获得生命生长的延伸,建立自我的精神世界,更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文化上的认同。数字化阅读意义建构的价值诉求指向——符号确认自我之真,观照生活世界之丰,激扬主体间性之活,达到意义生成之善,体悟诗性逻辑之美。

3.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的交互作用

生态语文追求“美美与共”的友爱阅读模式。这要求我们规避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让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安其位、司其职,取长补短,美美与共。不同的阅读形式有不同的阅读体验,不同的阅读体验对应不同的阅读需求。数字阅读赋予读者一种强烈的参与性、临场感、认同感,人类传统的线性、抽象的逻辑思维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感性、具象的想象性思维。多读快读的数字阅读方式培养人的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传统纸质阅读培养人的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文字印刷的纸质阅读偏向个人内省式行为,数字阅读崇尚分享与社交的群体式行为。

尽管数字阅读迅猛发展,将成为非常普遍的阅读形式,但不能取代纸质阅读。纵观媒介发展的历史,一种新媒介的出现也不代表着旧媒介的消亡,反而会激发旧媒介的创新性变革。阅读载体的变化,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这样的改变,包括发散型的思维、表述的片段化、自主记忆力的衰退等。纸质阅读可以减缓记忆力的衰退,弥补数字阅读所带来的阅读缺陷,促进深度阅读的体验生成。因此,纸质出版物作为一种阅读体验很好的载体,将会与数字出版物并存。

“读屏”是一种阅读的“增量”,并不影响纸质书阅读的“存量”,打破不同媒介之间的区隔,改变对数字阅读的偏见,在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并驾齐驱”“比翼齐飞”的共通共展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跨媒介阅读能力,构建一个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共繁荣的绿色生态场,这是生态语文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纸质媒介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24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Coco薇(2016年1期)2016-01-11 03: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