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丹霞,李 佳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昆明650500)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的非通用语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衡量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重要指标[1]。然而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非通用语的发展重视不够,对与国家安全利益密切相关的非通用语种建设起步较晚,发展规划较为单一,“英语大一统”的现象十分普遍[2]。“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约44亿人口,语言资源异常丰富,其官方用语一共53种[3]。目前非通用语种建设数量还不能满足我国向外推广的语言战略需求。预计2020年以前将建设99个非通用语种专业,全面覆盖和我国建交国家相关的语种专业[4]。为了更好地服务我国的“一带一路”语言战略的构想,本文就新世纪以来我国对非通用语学术发展取得的科研成就做一个梳理和分析,利用文献计量法从年产文量、来源期刊、作者分布、主要研究机构、关键词出现频率及关键词共现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对目前国内非通用语的研究水平进行回顾,对将来的研究提出建议。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数据库,选择高级检索,输入主题为“非通用语”或含“小语种”,时间范围选择为2000-2018年,检索到非通用语研究的文献1245篇。由于报刊和非核心文献在非通用语研究文献中占了相当一部分的比例,因此,为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本研究的数据来源包含了期刊、报纸以及非核心文献。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计量法,对所收集的文献从文献数量的年度分布、期刊来源、作者分布、主要研究机构、关键词出现频率及关键词共现等方面进行分析。本研究主要借助荷兰莱顿大学Van Eck与Waltman研发的可视化软件Vosviewer,该可视化软件能对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分析,并得到相应的图谱。
文献数量在特定时期的多少和变化轨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该学科或研究领域在特定时期内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因此,文献的数量是衡量某个学科的研究状况的重要尺度之一。根据科学计量学鼻祖普赖斯提出的“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文献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饱和阶段。在学科产生初期,处于萌芽阶段时期,文献的数量处于不稳定的增长阶段,文献总体数量不大,且增长较为缓慢;当该学科进入发展阶段,文献数量也进入一个指数型增长阶段,文献数量急剧增长,呈现“情报爆炸”态势;在学科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文献数量又开始趋于缓慢增长,逐渐演变成线性增长;当学科发展较为完善,发展成为饱和阶段,新增的文献逐步减少,最终文献增长速度趋零[5]。
目前,我国非通用语研究的文献数量是呈现出第二发展阶段即文献数量的增长进入指数型的状态。从2000年至2007年,平均每年的文献增长量为5篇左右,中间还有回落,到2007年文献最高只有17篇,在这一时期,我国非通用语的发展处于萌芽阶段。从2007年到2008年这一年间文献增长较为迅速,达30余篇,主要是由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快,对非通用语人才的需求增长。从2008年至2013年间,非通用语文献数量在这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波动状态,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在2013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后,非通用语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文献数量逐年增加,2015年94篇,2016年132篇,2017年171篇,据不完全统计,到本文截稿时为止,2018年也达到了84篇(如图1所示)。因此,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统计数据来看,目前我国关于小语种和非通用语的研究处于学科发展阶段,文献数量快速增长,因此该领域在当前处于关键时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1 2000-2018 CNKI数据库中非通用语文献数量变化趋势图
1.文献来源总体布局
对研究领域文献来源分布的统计和分析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水平、研究质量以及研究分布特征,同时也能揭示目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为后期研究人员的研究和成果发表提供方向。经过统计和整理发现,非通用语的文献来源差异较大,分布不均衡。期刊占据了文献来源总量的71%,其中普通期刊占据的比例相对较高,达到56%。在所有的1245篇文献中,C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检索)仅有105篇,因此,从数据统计看来,目前非通用语的文章发表主要聚集在普通期刊。此外,报纸的刊文总数为324篇,占据总文献的26%,从而可以得出报纸也是非通用语文章一个较为普遍的文献来源处。硕博士论文中关于非通用语的文献数量为26篇,占总文献量的2%。硕博士生是新生的研究力量,其研究主题代表着他们在相应领域的一个关注,分析数据揭示该研究领域目前还没有受到硕士或者博士研究者的青睐和重视,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较为匮乏。
从本研究1245篇关于非通用语研究的文献分布来看,该领域的文献分布较散,其中载文量在10篇以上的来源仅有9种,累计发表文献共128篇,占总量的10%。和常规研究领域有所不同的是该领域载文量最高的前三处来源均是报纸。载文量前十的文献来源中报刊占了五种。具体情况是《中国教育报》载文21篇,《光明日报》19篇,《中国旅游报》16篇,《北京日报》14篇,《才智》13篇,《文汇报》发文13篇,《教育现代化》12篇,《教育教学论坛》10篇,《图书馆建设》10篇。只有《图书馆建设》是C期。刊文量排名前四都是报纸,这说明目前非通用语研究领域的文章发表主要聚集地是报纸和普通期刊,新闻媒体对我国语言战略的报道和关注反映我国大政方针,但我国的非通用语建设还未引起学术界的广泛认识,目前我国缺乏从事对非通用语的学科研究,特别是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2.CSSCI期刊分布
CSSCI期刊刊载的文献通常是该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研究者发表的质量较高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是后续研究力量的一个方向。在搜索的1245篇文献中,C刊一共94篇,只占文献总量的7.6%,说明我国非通用语的高质量的论文很少,如表1所示。缺乏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一方面说明我国对非通用语的研究水平整体比较低,大部分文章无法达到国内权威期刊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说明从事高校非通用语教学和科研的师资队伍需要加强理论和科研训练。我国学者对非通用语教师的实证调查说明,绝大部分教师忙于教学一线工作,超负荷的教学量以及身兼数职的身份让他们有心而无力从事科研工作[6]。
就C刊类别看,发表在“图书情报与文献”类期刊数量最多(共计22篇),其次是“外语”类期刊(13篇),“教育”类期刊(8篇)。从搜索到的C刊来源看,非通用语研究属于跨学科研究,还未形成一定规模和研究范式。虽然我国开设的语种数量在急剧增加,但在“外语”类期刊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有规模的研究学术共同体,可见我国外语界对非通用语的重视还不够。虽然非通用语的研究已被提升到国家外语战略能力计划,但由于外语类期刊长期以来“英语大一统”现象,使得其他外语语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2]。
表1 2000-2018 CNKI数据库中非通用语文献在C刊上刊载数量表
3.文献作者分布
统计作者发文量可以反映该领域研究是否形成核心作者群,而核心作者是反映该研究领域的重要带头人,是该研究领域发文较多,研究水平较高的群体,也是期刊质量稳固和继续发展的基础[7]。作者是期刊论文的重要特征之一,作者的研究方向、研究层次、前期研究基础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期刊论文质量。因而,统计文献作者的分布以及掌握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对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状况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发文量7篇的苏剑成为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其中发文量达到3篇就能够入列该领域发文量前五,从而可以初步揭示:目前国内对非通用语的研究的学者还未达到高产的一个研究状态,很多仍然处于初步探索或仅仅是一次性未深入的研究。为了更加科学严谨地探讨该领域文章作者和研究状况之间的关系,普赖斯通过对文章作者和文章数量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普赖斯定律。普赖斯认为一个领域目前所有文献应该有超过50%来自核心作者,只有满足这个条件才能说该领域的研究形成了相应的核心作者群体。根据普赖斯定律公式计算,在非通用语领域中,发文量达到2篇或者2篇以上的作者均为核心作者。数据统计显示,该领域中发文量为2篇的作者有116人,文献总量为232篇;发文量为3篇的作者有9人,共27篇;发文量为4篇的作者有4人,共16篇;发文量为5篇的作者有2人,共10篇;发文量为6篇的作者为零;发文量为7篇的作者有1人,共7篇。因此,核心作者人数总量为132人,发文总量为292篇,占总文献量的23.5%,远远没有达到普赖斯定律中所规定的核心作者发文总量为该领域所有文献50%的标准。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在非通用语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对应的核心作者群,作者在此研究领域的产量不高,大部分研究者对这一领域趋向于一次性的探讨,而并没有形成深入、持续的研究状态。因此,目前国内非通用语的研究还未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群体,研究水平还未达到成熟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排名前六的学者中,只有一位学者具有非通用语专业学习背景,其他学者大部分来自英语专业背景,这进一步说明目前我国对非通用语的相关研究还未达到与对象国民心相通层面,而从事该领域研究学者会借用英语学科相关理论指导非通用语的研究,这必然会导致以“英语为中心的朝圣”(Anglophone-centrism)[8]研究路径,再次使非通用语的科研价值边缘化。
4.文献研究机构分布
文献发文机构的分布通常能够直观地反映该研究领域主要在国内哪些机构或者哪些地域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研究的文献来源机构是取自第一作者的研究单位。研究发现,对非通用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类高校,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该领域的研究传统。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此领域研究者所在的主要机构,其次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排在第三和第四的分别是广西民族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京、上海、广州作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大都市,对非通用语的研究颇为关注,在该领域相关的文章产出数量上名列前茅。对该领域较为关注的还有是两个边疆高校: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和云南师范大学。吉林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朝鲜和韩国距离较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地域优势。云南师范大学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与东盟国家距离较近,对东南亚语的了解度相对较高,有着一定的地理优势。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位于这些特定地域的高校位列靠前的并不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目前国内对非通用语的研究还没有利用好当地的语言资源优势、地理位置优势等形成系统的特色区域研究。因此,在特定区域地区的高校以及专业研究者或者一线教师应该肩负起责任,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类资源优势,打造本土特色、核心研究领域。
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或领域的研究热点,因而对该领域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和分析,有助于把握该领域的过去主要研究话题和研究动向,并为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提供一些参考和方向。本研究借助荷兰莱顿大学Van Eck与Waltman研发的可视化软件Vosviewer1.6.8对1245篇关于非通用语的文献进行关键词的检索与统计。在这1245篇文献中,经过处理得到的关键词较为零散,共有2266个关键词,通过Vosviewer1.6.8进行筛选,出现频率在15次以上的关键词共22个。通过进一步的操作,便得到了该领域的关键词共现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图2)和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图3)。
图2 2000-2018 CNKI数据库中非通用语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图3 2000-2018 CNKI数据库中非通用语文献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从文献关键词分布表可以看出,该领域的两大研究热点为以非通用语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结合以及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和培养模式。关键词共现知识谱图能够反映出该领域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以及关键词之间共现的一个程度。通过设置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次数为7,总共得到73个结点,403条连线,总联系强调为750节点的面积大小代表着处于这一节点的关键词出现频率的高低,节点圆圈面积越大,该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此外,连线的两端代表共现的关键词,联系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组关键词共现的程度高低,因而可以根据关键词的联系强度来确定该关键词在该领域的重要程度。从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可以看出“小语种”“非通用语”“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培养模式”以及“小语种人才”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也代表了该研究领域目前的重要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其中,“小语种”“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和“非通用语”的联系强度较高,是该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小语种”更是作为整个知识图谱的辐射中心,其联系强度达到了185,在此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中心作用。
通过Vosviewer1.6.8对该领域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图3。从图3以及相应参数可以看出,关键词在聚类分析以后呈现出11个聚丛,这些不同的聚丛代表着这一领域中不同的研究主题。在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中,不同的聚丛是由颜色区分开来,聚丛面积越大,所包含的关键词数越多,与该主题相关的研究也就越多。从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及其中参数可以看出,目前非通用语这一领域的聚类主题有“一带一路与小语种”“外语人才与培养”“图书馆与小语种图书”“语言战略与语言规划”“小语种与旅游”“东盟小语种与小语种人才”等11个聚类主题。在整个研究领域中,“小语种与一带一路”这一主题研究是该领域当前最热门的研究,其次是“外语人才的培养”,这两个研究主题都从一定程上反映了目前非通用语的研究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紧跟国家倡议步伐,服务于国家新外语政策和外语人才培养的状况。
基于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可知,目前国内在非通用语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理论逻辑推导[9],也有少量研究涉及中观层面对学校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和师资力量等因素探讨[6,10]。目前我国对非通用语的研究关注点虽然涉及国家“一带一路”语言政策和对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但从研究内容看还缺乏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有学者呼吁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不仅仅涉及国家和学校层面,还需要考虑个人诉求和市场需求[4]以及“驻外”人才培养的双向式流动的发展趋势[9]。
我国非通用语研究已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文献的来源比较分散,并且呈现不均衡性,高质量期刊上的发文量所占比例较少,研究成果质量不高;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很多研究者只是进行了浅层次的分析;该领域的研究机构以北、上、广外国语院校为主,暂未形成区域特色;研究中心研究主题较多,但是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