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碧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中注,广东 广州 510260)
在临床医疗的护理工作之中,其严重职业危险的因素包含针刺伤,导致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为降低临床护理工作人员针刺伤发生率,需要针对针刺伤发生原因进行针对性干预,为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提高保障。本次调查把我院的临床护理工作人员300例作为对象,探究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的针刺伤与职业防护的认知情况,现将本次调查报道如下。
表1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后的心理状况与认为最可怕的结果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查我院临床护理工作人员300人,其中护士84人,护师162人,主管护师52人,副主任护师2人;年龄最小和年龄最大的护理人员分别为21~55岁,平均年龄31.36岁,工作年限1~35年。
1.2 方法: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护理人员具体情况,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300份,回收率是100.00%。
1.3 统计学方法:把本次所调查得到数据全部都记录于一个表格之中,构建相应的数据库,于SPSS20.0 统计软件中实施计数资料的处理与计量资料处理。应用(±s)表示计量资料,经t进行检验;应用百分率%来描述计数资料,经χ2进行检验,如果所得数据进行对比以后,有明显的差异,使用P<0.05来表示,即存在统计的意义。
2.1 基本调查: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以后81.67%的人认为害怕,与其他心理状况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在发生针刺伤以后,临床护理工作人员认为最可怕的结果主要是艾滋病,占92%,见表1。
2.2 观察针刺伤的发生原因:针刺伤发生原因主要是患者躁动不安、工作繁忙所致,与戴了手套发生率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即存在统计的意义,见表2。
表2 针刺伤的发生原因
2.3 针刺伤发生时机:在注射或是抽血之时、注射或是抽血后的处理时发生针刺伤的概率比较大,与准备注射或是抽血之时、其他发生时机占比情况相比,数值比较大,有明显的差异,见表3。
表3 针刺伤发生时机
2.4 护理人员对于针刺伤的后果认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护理人员认为经血液传播造成疾病占比高达95.67%,与疼痛、影响到后续的操作、心情不愉快、其他占比相比,数值比较大,相比以后存在明显的差异;疼痛、影响到后续的操作、心情不愉快占比与其他占比相比,数值明显要大,比较有明显的差异,见表4。
表4 护理人员对于针刺伤的后果认识
3.1 临床护理人员的职业针刺伤发生率比较高:在美国疾病控制的预防中心(CDC)调查指出,全部卫生职业之中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表较高,在总报告的例数中占比为66.7%[2]。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概率高,和护理人员自身工作的性质息息相关,与其他医务的工作者有差异,护理人员需要进行采血、注射与拔针等操作,容易发生针刺伤[3]。本次调查中显示,在注射或是抽血之时、注射或是抽血后的处理时发生针刺伤的概率比较大,与准备注射或是抽血之时、其他发生时机占比情况相比,数值比较大,有明显的差异,P<0.05。此外,护理人员再发生针刺伤以后,因为担心出现可怕的后果,容易出现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身心健康。本次调查中显示,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以后,害怕心理情况比较严重,与其他心理状况相比,有明显的差异,P<0.05;在发生针刺伤以后,临床护理工作人员认为可怕的结果主要是艾滋病,与其他可怕结果占比相比,有明显的差异,P<0.05。
3.2 护理人员对于针刺伤职业防护的认识不足:本次调查中显示,针刺伤发生原因主要是患者躁动不安、工作繁忙所致,与带了手套发生率相比,有明显的差异,P<0.05;经血液传播造成疾病占比高达95.67%,与疼痛、影响到后续的操作、心情不愉快、其他占比相比,数值比较大,相比以后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疼痛、影响到后续的操作、心情不愉快占比与其他占比相比,数值明显要大,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虽然护理人员对于针刺伤的职业防护认识相对全面,但是依然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导致针刺伤发生概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到护理人员身心健康[4]。所以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为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需要针对上述针刺伤的发生原因进行重视。
3.3 采取相应对策强化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由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手指容易接触患者血液,并且不慎操作会刺破手套,尤其一次性的锐器在使用以后,刺伤概率比较大,所以需要护理人员引起重视[5]。医院需要强制要求护理人员带手套,用过的利器及注射器不能分离针头,直接丢进利器盒,避免二次分类;避免回套针帽;住院患者大部分使用一次性留置针;还有一些肿瘤患者置了picc管及输液港,这些措施大大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并且在穿刺时,一些烦躁不安的患者,需要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提高患者依从性,降低针刺伤发生概率。调查结果还显示针刺伤的原因是工作繁忙所致,因此医院需要加强护理人员,减轻护理工作,从而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