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2019-05-30 01:26程美雄张天刘泠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11期
关键词:弹簧圈瘤体栓塞

程美雄 张天 刘泠

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指瘤体直径≤3 mm,颈体比>1∶2(相对宽颈)的动脉瘤[1]。由于颅内微小动脉瘤瘤腔小、置管困难,介入栓塞术中并发症多,尤其是宽颈微小动脉瘤的治疗仍是神经介入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近几年随着神经介入材料和技术的发展,宽颈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的并发症大大减少。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54例,现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并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患者54例,男20例,女34例;年龄19~80岁,平均(47±4)岁。38例为单发动脉瘤(其中8例破裂出血),16例为多发动脉瘤(1个微小动脉瘤合并另一个其他大小动脉瘤,其中2个动脉瘤均未破裂6例,1个动脉瘤破裂出血10例)。临床表现: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Hunt-Hess分级Ⅰ级4例,Ⅱ级9例,Ⅲ级5例,其中微小动脉瘤为出血责任动脉瘤者11例);36例未破裂动脉瘤,表现为非特异性头痛、头晕等,行头部血管检查发现。患者术前均完成全脑DSA检查,并通过3D工作站精确测量动脉瘤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54例微小动脉瘤中,前循环动脉瘤48例(包括前交通动脉动脉瘤4例,大脑前动脉A1起始部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12例,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25例,大脑中动脉M2段分叉处动脉瘤5例),后循环动脉瘤6例(包括基底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起始部动脉瘤3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手术适应证:破裂微小动脉瘤11例,单发微小动脉瘤形态不规则18例,单发微小动脉瘤患者合并重度焦虑12例,处理合并较大动脉瘤时一期同时行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13例。本研究方案经四川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患者均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通过全脑DSA证实的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瘤体直径≤3 mm,且颈体比>1∶2(相对宽颈);(2)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3)若为未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合并重度焦虑者;(4)颅内多发动脉瘤同期处理微小动脉瘤者。

排除标准:(1)非微小动脉瘤;(2)微小动脉瘤颈体比<1∶2(相对窄颈);(3)微小动脉瘤未行介入治疗者;(4)合并严重系统疾病,无法耐受介入手术者。

1.3 围手术期准备

术前3~5 d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100 mg/d及氯吡格雷75 mg/d),并实施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检测,根据结果个体化调整用量。

患者术中释放支架前经胃管顿服氯吡格雷300 mg、阿司匹林300 mg,同时静脉注射替罗非班持续6~8 h。术中对患者行全身肝素化,术后肝素自然中和。所有患者术后继续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3个月,3个月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或氯吡格雷75 mg,1次/d,疗程3个月。

1.4 治疗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经静脉全身系统肝素化(2/3 mg/kg体质量,1 h后追加上次剂量的1/2至最小剂量10 mg/h维持 )。将6 F导引导管置于接近颈内动脉岩骨段,行3D DSA检查并行三维重组,选择最佳工作角度并测量瘤颈、瘤体及载瘤动脉直径,以选择合适的弹簧圈和支架,依据动脉瘤与载瘤动脉角度等情况准确塑形微导管。在路图下,将Headway 21 (MicroVention公司,美国)支架导管送入载瘤动脉远端血管,头端塑形好的栓塞微导管超选入动脉瘤腔内,然后部分释放第1枚弹簧圈(Axium,EV3公司,美国;或Cosmos 或MicroVention公司,美国),置入Lvis支架(MicroVention公司,美国)覆盖全部瘤颈后继续填塞弹簧圈直至栓塞满意。撤出支架输送系统前,透视下观察支架展开情况,支架展开良好方可结束手术。

1.5 治疗效果及随访

采用Raymond栓塞分级[2]评价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结果:Ⅰ级为动脉瘤完全栓塞,Ⅱ级为瘤颈残留,Ⅲ级为动脉瘤部分栓塞。患者在术后1、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定期接受临床随访,术后6~12个月复查DSA,评价动脉瘤闭合、支架移位、支架内狭窄等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3]。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54例患者均成功进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54个微小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栓塞分级Ⅰ级49个(90.7%),Ⅱ级5个(9.3%)。 54例患者共使用54枚支架,所有支架顺利到位,成功率100.0%,支架释放时给予适当推压后,26例患者可见支架于瘤颈处明显压缩。53例患者支架完全展开,1例患者因虹吸弯血管迂曲,支架展开不良,术中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给予替罗非班后血栓溶解。

2.2 随访结果

术后6~12个月54例患者均完善临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9±1.6)个月,无再出血、致死、致残病例,mRS评分0分52例,mRS评分1~2分2例。随访期间54例患者均未出现相关卒中事件。其中43例患者完善了DSA随访,Raymond栓塞分级Ⅰ级42例(97.7%)、Ⅱ级1例(2.3%),1例患者于支架展开不良处出现无症状性血管狭窄。

典型病例 男,60岁,主因“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3 h余”急诊入院。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示轻度嗜睡,无显著语言及肢体功能障碍。发病后急诊头部CT提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图1a),入院后行全脑DSA,显示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左侧优势供血,大小2.90 mm×2.07 mm(图1b, 1c)。进一步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中使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致密栓塞,支架打开良好,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A2段夹角由支架置入前108°变为114°(图1c~1e)。术后6个月头部DSA复查,示动脉瘤呈Raymond栓塞分级Ⅰ级,载瘤动脉通畅(图1f)。

3 讨论

随着3D DSA的运用,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显著提高[4-5]。在Jeong等[6]和van Rooij等[7]的研究中,微小动脉瘤在破裂动脉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9%和15%。由此可见,对于颅内微小动脉瘤,特别是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多发动脉瘤、随访期间瘤体增大或变为不规则,以及存在严重焦虑的患者,应给予必要的治疗,以避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组微小动脉瘤患者的手术原因包括动脉瘤形态不规则、随访期间动脉瘤长大、多发动脉瘤及患者存在严重焦虑等,本研究所有病例符合并严格遵守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适应证[8]。由于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瘤体小、瘤颈宽,尤其对于已经破裂出血的动脉瘤,瘤壁较薄,外科手术分离暴露及夹闭均有一定难度[9]。然而,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弹簧圈的改进,特别是颅内支架的应用及改进,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的报道逐渐增多,其安全性及有效性逐步提高[10-11]。对于宽颈微小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是一种重要方式,支架辅助后,支架作为一种“栅栏”,可以减少弹簧圈移位,增加动脉瘤颈金属覆盖率,提高动脉瘤致密栓塞率,促进瘤颈的内皮化。

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颅内动脉瘤辅助支架有Enterprise支架、Neuroform支架、Solitaire AB及Lvis支架,前3种支架为激光雕刻支架,网孔直径大,栓塞动脉瘤时弹簧圈可能疝入支架内,需反复调整弹簧圈,但是术中或术后仍可能出现弹簧圈逃逸现象。Lvis支架是一种新型的颅内自膨镍钛材料、闭环编织支架,具有良好的通过性、柔顺性和贴壁性。支架具有4个喇叭状扩张的远近端不透射线的标记点及2根不透射线的双螺旋金属丝,使得支架整体可视,在术中能够清楚观察支架的释放情况。Lvis支架的网孔为1 mm,因此在支架展开且贴壁良好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弹簧圈逃逸,并避免栓塞过程中反复调整弹簧圈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11]。本组54例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栓塞时均未出现弹簧圈突出及逃逸,54个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栓塞分级Ⅰ级49个(90.7%),Ⅱ级5个(9.3%),有效栓塞率为100.0%。Lvis为编织支架,正常释放时金属覆盖率为23%,在瘤颈处运用推拉释放技术,可提高瘤颈金属覆盖率至35%,并使支架于瘤颈处更好地贴壁,促进瘤颈处内膜修复及具有一定的血流导向作用。本组54例动脉瘤患者释放支架时,在瘤颈处均给予适当推压,使支架于瘤颈处贴壁更好并增加瘤颈处金属覆盖率,其中26例患者可见支架于瘤颈处明显压缩。本组病例手术即刻和术后6~12个月随访时的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分别为90.7%和97.7%,与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12]。

Lvis支架在释放时存在由于血管迂曲致支架展开不良,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及术后血管狭窄。本组1例患者由于虹吸弯血管迂曲,支架尾端展开不良,术中出现急性血栓形成,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后血栓溶解,但术后6个月随访时仍出现支架展开不良处血管内狭窄,但患者无任何症状。笔者认为,Lvis支架适用于血管条件相对较好、血管平直的情况,释放时应结合推拉技术缓慢释放,在应用于弯曲血管时,最好选择型号稍小的支架。如出现支架展开不良,可给予微导管配合微导丝成袢后在支架内轻柔地触碰和旋转,利用导丝的扭控力使支架打开,必要时可使用球囊扩张。

本研究结果表明,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的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塑造良好的瘤颈,提高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并降低动脉瘤复发概率。但因为本组病例数较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动脉瘤栓塞的长期效果及支架置入后出现支架内狭窄等不良反应,尚需长期、大样本病例的随访观察。

猜你喜欢
弹簧圈瘤体栓塞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动脉血管瘤栓塞弹簧圈机械解脱装置设计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阿哌沙班治疗肿瘤相关性血栓栓塞的获益与风险
Nd:YAG激光在孕期妊娠性牙龈瘤治疗中的应用
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超高频超声与高频超声诊断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临床价值及准确性
国产弹簧圈栓塞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临床效果研究
可怕的羊水栓塞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