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凯
北航凌峰社始于攀岩,进而登山,兼以科考。海坨、雀儿、白河、五台乃至社团归属感、兴趣成长责任爱这些字眼相信高校登山社团都不会陌生。我们同在这样一个年纪,身处世间最宏大最绝美事物前,不少些许情话,更多些许挣扎。为什么去登山?对于我们所执着的雪山与其中的深思和纯粹,那么,登山不需要答案,登山需要思考。
说起来有趣,我们一年称社团“二八姑娘”,又一年谓之“丰郎俊逸少年郎”,凌峰路上着实长大了不少人,18年的历史与2007年即登顶中央峰的成绩于北航、于高校攀登历史皆斐然。
然而客观说起,社团自学校校区建新之后,传承也好老队员坚守也好都不可避免遭受了挑战且并未找到让各方面都满意的解决办法。社团自身的能力缺失,校方愈发强调责任且责任划分并不明确等因素都加剧了社团与校方的相互不信任。
2016年阿尼玛卿一名队员高反强烈让校方意识到登山活动存在的不可控风险,自此责任划分列入了校方的计划,而后所有社团活动都需明确指导老师、指导单位的责任范围。进而导致体育部以没有专业指导老师为由,在新学期需进行社团注册时拒绝对原本划归体育部的凌峰社加以指导。而团委同时要求必须有相应的在校单位进行指导,由于社团的性质不能直接给予指导,社团一度陷入窘境。
之后通过在校老社员的帮助,社团挂在某学院一段时间。年初,迫于学院压力,社团再次遭受类似情况。通过校团委和体育部的交涉,达成就登山以外活动进行指导的统一。在整个过程中很多凌峰人也思考了很多做了很多。北航之经验虽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但希望能给大家多一些借鉴、帮助与思考。
某些时候会称我们所做之事为“逆水行舟”,毕竟在学校、社会对于大多数大学生登山活动没有充分了解、认同且失去了最初的新鲜感之后,我们没有办法把诗、远方和下山之后的酒给他们看,再告诉他们当代大学生缺的就是这个。但是登山太美、很多人的回忆太美,登协、兄弟社团还有诸多俱乐部和户外人士的帮助都让我们知道我们没有办法割舍。我们义不容辞要做好。
冬季攀冰训练。
我们努力再规范自己,积极主动与校方沟通。主动暴露问题,结合校方的丰富经验和他们必须要承担的监管责任来给我们的队伍做更客观的评判以降低風险;同时寻求校方帮助,以学校的名义我们确实可以争取更多资源和帮助。在沟通期间,听过不少老师都提过类似“凌峰精神已经是北航不可缺少的部分”之类的话语,大实话,但是同时事实也告诉我们校方注定没有办法在存在不可控风险且没有构建足够信任的情况下全力支持我们的活动。于是,我们需要做的更多。
我们又更注重新队员的认同感,想把一些观念改变得更彻底一些。我们说山峰可以相对简单,可以“体验式”,但我们必须以专业登山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方面尽所能减小风险,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如今的社团没有资格去给大家提供“体验式”登山的资本。我们需要每个人都做得更好,都付出更多。因为唯有这样社团才会更好,唯有这样我们的队员才能真正领悟凌峰精神,去爱北航、爱凌峰,再爱自然、爱自己。然而一年又一年的招新过程中,我们总会遗憾一些冬训中表现不错的新队员因为课业等等原因没有加入队伍,当然为他们遗憾比为社团遗憾更多一些。相信我们这群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是啊,高校户外社团是从不缺傲气的,是从不失气魄与胆识的,没有人能否认我们给许多人,给学校,给整个国内户外领域带来的改变。我们既承山之名,则该当山之魂。携手,共进,无所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