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健平
关于文化的定义,学界并未达成一致。辞典的解释是,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个定义揭示出:人是文化的孕育者、创造者和传播者。事实上,人与文化之间不是主体与成果、创造与被创造的单向传递,而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动生成。一方面,人是文化的创生者;另一方面,人又是文化的产物。如果将文化成果理解为“符号生命”的话,那么,人与文化的关系,其本质亦是人与人的关系。
文化成果有显性的,如建筑、遗址、经典、典章、音乐、绘画、书法等;也有隐性的,如道德、伦理、风俗、习惯及民族精神、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一般来说,人们会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等维度对文化作粗略的归类与结构分析。
我认为,无论是文化的内涵定义,还是文化的结构分析,或是人与文化的关系理解,其核心词总是离不开“人”。文化是人的文化,它是属于人的,其意义也是为了人。我们之所以需要传承和创造文化,文化之所以成为我们的血脉与根基,都缘于一个基本命题,即文化即人化。文化的根本意义在于,它使人活得更像一个人,活得更有尊严,更有品质,更有意义。梁晓声曾有四句话诠释文化,即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眼的善良。就是说,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典籍,不是望之俨然的高头讲章,而是一个让心灵向着真、善、美生长的世界。
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文化即人化,意味着学校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成人”和“立人”,在于尊重人、理解人、成全人、发展人、解放人、造就人,在于坚守教育的人本立场,弘扬教育的人文精神,在于时刻把“人”作为教育是否得当、有效的价值尺度。
古人说“为天地立心”,人文存在的意义在于“化成天下”,这些都是教育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终极意义。在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国家工程、文化自信力培养成为民族精神的当下,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意义尤为彰显。
文化与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共同体。学校文化显然在文化的整体观照之下,但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特定空间,又有其特殊内涵。学校文化是以学校为范围,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整合而来的结晶,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
学校文化的核心在于其理念系统,一般包括“一训三风”,即校训、校风、教风与学风。校风者,存在于学校的一切文化现象中,包括学校的各种规范、行为和风尚;教风者,学校教师的精神气质与风貌;学风者,学生的学习风气、氛围等。
理念之外,学校文化还包括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等显性要素,也包括影响学生道德成长的课程和活动、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隐性要素。学校是一个儿童、少年与青年成长的摇篮,从“以文化人”的角度看,学校文化所担负的重任更为直接,也更为神圣。
教育内涵相对于教育的外延而言,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学校教育的核心内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以文化人,并通过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去传播先进文化,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国家的建设者与生活的开拓者。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教育的内涵丰富才是学校的灵魂与命脉。这种内涵包括一所学校的历史积淀、传统校训,精神传统,更包括一所学校如何担当历史与时代、面向未知与挑战的核心理念。
以长沙市一中为例,略述学校文化之于教育內涵提升的意义。
(一)百年校史是教育内涵的根脉
长沙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12年3月,时值辛亥革命刚刚胜利,国民政府新兴成立。作为湖南最早的省立公办中学,她在新旧交替的大变革中应运而生。为“巩固国基”建校,为“抵御列强”兴学,首任校长笃定一等立校初衷之鲜明的办学思想,就为这所学校树立并始终坚持的“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一中精神作了最早的诠释。其后,在战乱纷繁、民不聊生、日寇入侵、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里,校址屡迁而无弦诵之宁。一中师生无论怎样艰辛备尝,安危不测,但是从未曾忘记为国家独立自主、为民族解放振兴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三十年代省立“长高”时期有一副名联,“一以贯之,自强不息,中流砥柱,其命维新”,就是对长沙市一中和一中学子精神风貌的最好概括。
百年树人。历届校友和在校莘莘学子,总是把个人理想和祖国人民的命运前途联系在一起。开国领袖毛泽东,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1923年同周恩来、王若飞等人一起在巴黎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临时代表大会的校友彭在国、康清桂,著名历史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周立波等校友均是典型代表。长沙市一中精神在一中学子身上代代相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已成为一中学子的特质之一。
(二)传统校训是教育内涵的立人价值
一所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最典型的莫过于其校训。
长沙市一中的校训,最早见诸1914年。这就是坚持100年不变的传统校训“公勇勤朴”。
1917年,首届毕业校友黄士衡先生书从右至左横匾;2006年,1942年毕业的校友颜家龙先生书从左至右横匾。
20世纪90年代,学校对“公勇勤朴”的校训进行了现代解读,释义为:
公——指远大理想。大公无私,廉洁奉公。爱祖国,爱学校,爱集体,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勇——指奉献精神。英勇无畏,见义勇为。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勤——指勤劳品质。“勤则兴,懒则衰”“一勤天下无难事”。勤学习,勤锻炼。勤奋进取,勤劳节俭。
朴——指优良作风。朴实无华,实事求是。说真话,干实事;讲文明,守纪律;学习、生活讲究朴实美。
应当说,长沙市一中的传统校训经历沧桑,给每一位一中人以精神力量,不断激励每一位一中人永远“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永远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办学理念是教育内涵的朴素表达
长沙市一中的办学理念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终身幸福导航”。应当说,这一办学理念,扣住了学校教育的“本真”——“学生终身发展”,提出了人性的最高追求——“终身幸福”,突出了教育的主体——“学生”,强调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可持续性——“奠基”“导航”。
(一)把学校环境当作天地教科书
长沙市一中学校占地120余亩,教学、运动和生活三区分开,布局合理,闹中取静,动静相宜。校园内香樟成林,杜鹃列队,处处花木扶疏,四时景色宜人。校园面积虽小,但设计精巧,樟园、桃李园、银杏园、求索园等七大园景观美不胜收。
校园聚集了全国各地的天然名石,荟萃古今名言妙词和知名校友的一中故事,用多种书法艺术做成校园石刻,“石头文化”独具特色,浸润人心。
学校有“三个面向”墙、传统校训和“勤”字墙、“路漫漫其修远兮”墙,有“励志”“砥砺”“惜时”“健”“静”石刻,有青年毛泽东求学时留下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石刻,还有“严谨、务实、规范、创新”校风和“敬业、务本、爱生、奉献”师德规范等一中文化核心内容的石刻,他们时刻警示着一中人应有的品格与操守,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优美的自然景观,蕴含哲理的人文景观,真正成为了一本影响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学生做人的教科书。
(二)以课程建设活化学校办学理念
多年来,长沙市一中以活动为课程载体,持之以恒地做主题活动、仪式教育和社团发展,活动成为学校课程的基本形态,为学生发展打开另一重空间。
坚持开展入学教育。知校史、唱校歌、明校训、传校风。我们着力帮助每一位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坚持“大德育”观。我们形成独具特色的德育“四维框架”,即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现代审美教育。
坚持以“五自”教育。即人格自尊、学习自主、行为自律、生活自理、管理自治为抓手,进一步规范管理,突出实效。
坚持开展五大主题系列活动,即“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社团节”,全面落实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程。
坚持开展毕业教育,“扶上马”后“送一程”,关注学生毕业后10年、20年、30年的成长发展。
(三)让理念成为共识,以校本课程丰富特色内涵
文化理念不求語言多,不求华美,而求共知共识,共生共长。这么多年,我们的文化表达都是相对不变的。
如学校办学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终身幸福导航”。一中的精神表达为:“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学校校风为:“严谨、务实、规范、创新”;师德规范为:“敬业、务本、爱生、奉献”;发展策略为:“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拓展”并重。管理策略为:“回本源、正风气、抓落实、重细节、强氛围”。办学目标是:“优质化、特色化、集团化、国际化”;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好、发展后劲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发展目标:“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同行认可、学校放心”,以“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教学艺术魅力”吸引学生,引导学生。
这些都还是理念形态的内涵,更重要的是,我们一直通过校本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来丰富学校内涵。
一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利用每周星期一升国旗仪式的时间,进行中华传统美德主题演讲或要义解读,同时在校门口醒目处和各班教室黑板上宣传当周的中华传统美德“每周一语”。编印了《中华传统美德》校本教材。
二是学校优良传统教育。主要编写和印发了《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优良传统》一书。编写和印发了《学生必读》,在书中讲述著名校友在一中求学的故事,解读办学传统对联,解读校徽、校训,选录经典的“每周一语”,还编辑了《校史陈列馆文字稿》等。
三是湖湘文化教育。主要编写和印发了《湖湘文化》校本教材,开设了《湖湘文化》校本课程。
四是校刊、校报和专辑的编写。坚持编印《湘苑》期刊、校报《湘涛》,《教研成果专辑》《国旗下的讲话》《德育论文》等。
(四)让制度走向师生员工的心里
一方面我们编印了学校《管理守则》《规章制度汇编》等,逐步形成适应现代教育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我们始终坚持实行民主管理、科学管理、高效管理,努力让师生成为学校的主人,构建民主现代、和谐向上的校园生态氛围。
(作者单位:长沙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