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涛,王亚飞,郑成胜,王博
1.河南省鹤壁市人民医院骨科,河南 鹤壁 458000;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脊柱转移瘤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数据统计显示,恶性肿瘤患者中30%左右可发生椎体转移现象。由于肿瘤侵犯椎体,造成脊柱稳定性明显降低,极易导致腰背部剧烈疼痛、神经根压迫、椎体病理性骨折等情况发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1,2]。既往临床多采取开放性手术治疗该疾病,但手术创伤较大,手术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属于微创治疗技术,可迅速减轻疼痛,还具有稳定椎体作用,但其抑制肿瘤作用欠佳。表阿霉素是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本研究选取我院102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分组对比,以研究PVP联合表阿霉素局部化疗的短期随访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脊柱转移瘤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组,各51例。对照组女22例,男29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6.41±12.03)岁,原发肿瘤类型:多发性骨髓瘤15例,肺癌20例,乳腺癌11例,直肠癌2例,前列腺癌1例,宫颈癌1例,肾癌1例。观察组女21例,男30例,年龄26~77岁,平均年龄(57.40±11.84)岁,原发肿瘤类型:多发性骨髓瘤16例,肺癌19例,乳腺癌10例,直肠癌1例,前列腺癌2例,宫颈癌2例,肾癌1例。两组年龄、性别、原发肿瘤类型无明显差异(P>0.05),均衡可比。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基宣言》相关要求。
1.2 选取标准 ①纳入:均证实为脊柱转移瘤;均属于腺癌转移;对照组均具备开放性手术指征;观察组均具备PVP指征;患者及家属均知情,签订知情承诺书。②排除:存在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者;无法耐受手术者;不具备相应手术指征者;存在手术禁忌者;对本研究相关药物过敏或存在禁忌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取开放性手术治疗 采取全身麻醉,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后路手术或前路手术,前路手术:于前方充分显露椎体,将椎体肿瘤切除,进行人工椎体重建,并采取固定措施(板钉),若为甲状腺癌或肝癌等血管肿瘤,则应于术前采取血管栓塞措施。后路手术:将椎弓根钉于患病椎体上下椎体位置拧入,切除后方肿瘤累及的部分肋骨、椎弓、小关节,切除椎体肿瘤,采用骨水泥在直视条件下注射于椎体内。术后采取常规抗菌药物治疗,持续3d,并进行常规复查。
1.3.2 观察组采取P V P+表阿霉素局部化疗治疗 手术过程中采取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电特征变化情况,一旦发生异常,则于采取术中急救措施。患者均取俯卧位,给予局部麻醉(1%利多卡因),在C型臂机X线辅助下明确椎弓根路径,定位病椎双侧椎弓根影,于椎弓根影采用穿刺针从内下方进行穿刺,直至椎体1/3位置,将活检针置入,对该部位血液、骨折进行吸取,送至病理检查,穿刺针至椎体前1/3位置后,于混合显影中,促使骨水泥成型,并进行推注,之后密切注意骨水泥于椎体中的弥散情况,明确无渗漏现象发生,将骨水泥与10mg表阿霉素混合均匀,并调和至拉丝状态,于椎体前1/3位置再次缓慢注入(旋进式注射器),操作完成后保持手术体位,时间为15min。若未发现异常情况,手术完毕。术后采取常规抗菌药物治疗,持续3d,并进行常规复查。
1.4 观察指标 ①疼痛程度,两组手术前、术后1d、术后10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估,0~10分,分值越高,则可见疼痛程度越严重。②日常生活能力,两组手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采用O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量表进行评估,分值越高,则可见日常生活能力越差。③预后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疼痛程度 观察组术后1d、术后10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2.2 日常生活能力 观察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ODI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2.3 预后情况 观察组术后6个月生存率72.55%较对照组50.98%高,病死率27.45%较对照组49.02%低(P<0.05),见表3。
脊柱转移瘤具有较高发病率、死亡率,治疗形式较为严峻。由于肿瘤不同程度侵犯椎体,不仅可导致腰背部出现不同程度疼痛,还极易造成椎体病理性骨折或神经根、脊髓压迫等严重临床表现[3]。因此,临床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应在减轻其疼痛程度基础上改善其脊柱稳定性。既往临床采取放化疗、激素治疗、止痛药物治疗等保守疗法,仅可减轻其疼痛程度,无法改善椎体损坏情况,手术成为其主要治疗方法[4]。但由于手术抑制肿瘤增殖效果不甚理想,临床逐渐关注手术联合抗肿瘤药物疗法。
表1 两组手术前后疼痛程度比较(±s,分)Tab1 Comparison of pain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wo groups(±s, points)
表1 两组手术前后疼痛程度比较(±s,分)Tab1 Comparison of pain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wo groups(±s, points)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d 术后10d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观察组 51 8.08±0.41 4.03±0.50 2.27±0.48 2.31±0.37 2.38±0.35 2.42±0.33对照组 51 8.02±0.44 5.55±0.53 3.24±0.54 3.30±0.40 3.41±0.38 3.53±0.42 t 0.713 14.898 9.588 12.975 14.238 14.841 P 0.478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s,分)Tab2 Comparison of daily living capabilities between two groups (±s, points)
表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s,分)Tab2 Comparison of daily living capabilities between two groups (±s, points)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观察组 51 75.37±5.78 45.13±6.02 34.18±5.46 27.79±4.11对照组 51 74.02±6.14 54.27±5.93 42.90±5.60 35.02±5.09 t 1.143 7.724 7.962 7.892 P 0.256 0.000 0.000 0.000
表3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例(%)]Tab3 Comparison of prognosis of two groups[cases (%)]
开放性手术应用于脊柱转移瘤治疗中,手术创伤较大,需采取全麻处理,但由于此类患者通常身体基础条件较差,加之部分患者存在内科合并症,导致其手术及全麻耐受力很大程度降低,且术后恢复较为缓慢,影响预后改善[5]。本研究针对脊柱转移瘤患者采取PVP联合表阿霉素局部化疗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d、术后10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PVP治疗脊柱转移瘤,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PVP主要是利用微创技术将骨水泥等生物材料于手术穿刺后注入椎体,可明显减轻疼痛程度,增强椎体抗压强度,有助于避免椎体出现畸形或塌陷等现象,手术效果较好[6]。同时,PVP具有手术创伤小、禁忌证少等优势,手术仅需采取局部即可进行操作,即使患者属于多节段损坏也可耐受,可对开放性手术禁忌者进行治疗,且并发症较少[7]。此外,该术式对患者抗肿瘤能力干扰相对较小,可于放化疗周期间隙进行,不影响其他肿瘤治疗,对患者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8]。表阿霉素作为抗肿瘤药物,具有强大细胞毒性作用,可于给药后短时间内进入肿瘤细胞,于其DNA碱基对间干扰转录过程中直接嵌入,从而阻断肿瘤细胞形成mRNA,发挥抑制肿瘤增殖作用[9]。同时,通过PVP穿刺技术植入控释表阿霉素,不仅可保持局部较高药物浓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增强治疗效果,还可避免由静脉高浓度给药产生的恶心、呕吐、心绞痛样胸痛等全身毒副作用[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6个月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PVP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可明显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综上可知,PVP联合表阿霉素局部化疗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可明显减轻疼痛程度,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还有助于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