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新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面瘫是指面部肌肉麻痹瘫痪的临床症状,患者的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不能有效完成抬眉、闭眼、鼓起等动作,常伴随口角歪斜,面神经功能损伤严重。周围型面瘫是其中常见的针灸科疾病,被称为面神经核下瘫,多见于春秋两季且常发于青壮年人群。该病发病较为突然,通常患者在睡眠刚醒时会发现一侧面部板滞、直至麻木瘫痪,难以完成蹙额、皱眉等动作,且口角呈患侧向健侧歪斜症状,伴有流口水、患侧鼻唇沟消失等[1]。如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容易使其面部产生一定后遗症,如患侧萎缩、痉挛等对患者身心产生较大的伤害。周围型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的疾病,在目前临床治疗中,针刺治疗是被公认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之一。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收治的86例周围型面瘫患者,对其中43例患者进行针灸选穴治疗,探究其治疗效果,具体如下。
1.1 基线资料:在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 期间于我院治疗的周围型面瘫患者中,选取86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周围型面瘫诊断标准,排除严重脏器疾病、精神史,所有患者均为单侧面瘫,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15~45岁,平均年龄为(31.55±6.42)岁;就诊时间分类:45例为发病7 d内就诊,22例为发病7~20 d就诊,15例为20 d~2个月就诊,4例为2个月至半年之间就诊;所有患者中,初次发病的有80例,复发的为6例。以《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为参照,诊断周围型面瘫。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西药组(n=43)和针灸组(n=43);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采取针灸选穴方法对针灸组患者进行治疗,根据患者个人病情进行选穴配穴治疗,选取地仓、颊车、四白、丝竹空、下关、攒竹、牵正、完骨、翳风、太冲、大椎等穴位,消毒处理后,选用直径0.30 mm,长度25 mm毫针,浅刺、轻刺入穴位,不可捻转提插,手法要轻、不深刺、重刺,1日1次,1个疗程为10 d,持续2个疗程。
采取营养神经药物配合强的松对西药组患者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两周的营养神经药物静脉滴注,配合口服强的松(生产企业: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2020123)20 mg/d,持续7 d,之后口服营养神经药物维生素B12,500微克/次,3次/天,总疗程为20 d。
1.3 观察指标:采用 House-Brackmann 分级量表来评价患者面神经功能,疗效判定,治愈:面神经功能完好,所有面部区域正常;显效:轻微的面神经功能减弱,当患者面部处于静止状态时,其面部对称且张力正常,可能存在轻微的联带运动,眼部轻微用力就可完全闭合。有效:面神经功能明显减弱,稍观察患者有较不严重的联带运动,面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静止时张力正常。无效:症状无变化或有加重,面神经功能严重受损。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录入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据统计,针灸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42/43),西医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0.47%(26/43),治愈、无效比例和总有效率比较,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周围型面瘫在现代医学中也称为贝尔麻痹,是因为面神经管内组织急性水肿导致面神经受压直至损害,进而造成对面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直至出现障碍导致面部肌肉瘫痪,在现代医学的治疗中,多通过营养神经药物,针对水肿治疗等进行,并无特效的方法[2]。在中医学理论中,周围型面瘫的产生是因为患者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导致容易受到风寒之邪的侵蚀,以至于经气阻滞,引发气血运行不通畅。因此,该病在中医治疗中多通过去除邪气,疏通经脉为主[3]。
针刺治疗周围型面瘫多以患侧局部穴位配合健侧合谷进行,针灸选穴有局部选穴,循经远端选穴,病灶临近选穴,根据患者个人病情,进行选穴配穴治疗[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针灸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42/43),西医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0.47%(26/43),治愈、无效比例和总有效率比较,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与郑美华[5]等研究结果相符,说明了针灸选穴治疗周围型面瘫的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有效性高。这是因为针灸刺穴能通过增强面神经周围肌纤维收缩,起到改善自主神经功能,舒张患侧血管,使气血运行通畅的效果,同时也能增强对炎性水肿的吸收,从缓解面神经压迫入手,治疗患者患侧瘫痪症状。选取地仓、颊车、四白、丝竹空、下关、攒竹、牵正、完骨、翳风、太冲、大椎等穴位选择性针刺,能有效改善患者各种面瘫症状,促进患者的恢复。针灸选穴治疗周围型面瘫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综上所述,在周围型面瘫的治疗中应用针灸选穴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