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雪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辽河院区儿科,辽宁 盘锦 124000)
热性惊厥在临床上是小儿常见的惊厥热性,这种病情通常多发生在6个月~3岁的患儿群体[1]。现如今临床上对于这种病情的发病率并不完全的明确,研究认为可能和患儿的年龄感染情况、遗传和发热因素存在关联。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现突然发作的全身性或局限性的肌群强直性,患儿伴随有阵挛性抽搐,甚至存在有意识障碍,可导致小儿出现短暂性的脑缺氧和脑损伤,最终使患儿出现癫痫智力障碍等,如果惊厥持续性存在,最终可能危及患儿的生命[2]。本研究针对于此分析小儿热性惊厥的易感因素,以便于为临床干预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现将主要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表1 本研究两组研究对象的影响因素比较[n(%)]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所有选择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热性惊厥患儿和我院收治的常规发热患儿,患儿的入院时间为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为方便计算本研究选择100例普通发热患儿作为对照组,另选100例热性惊厥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当中男性患儿和女性患儿的比例为52∶48,患儿的年龄为0.4~3岁,平均年龄为(2.1±0.4)岁;观察组当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儿的比例为63∶37,患儿的年龄为0.5~3岁,平均年龄为(1.2±0.9)岁。患儿均存在有发热症状,所有患儿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和批准。
1.2 方法:对于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进行收集,包括对于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情况、发病时间等进行调查。详细地询问患儿是否存在家族史,了解患儿平时的状况,特别是对患儿的语言情况、行为和饮食情况等进行调查,做好对患儿的体格检查工作,对患儿的外周血常规进行检查,选择采用离子电极法对血清游离钙水平进行检验。对于所有患儿出现惊厥的首次发作年龄进行确定,对于所有研究对象的首次发作和多次发作时间进行确定,了解所有研究对象的全面性、局灶性以及热性惊厥持续状态发热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评价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的最高体温超过39.1 ℃的患儿例数,评价两组患儿存在有家族史和骨性碱酸酶增加的例数,并且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
对于本研究观察组患儿的性别情况、年龄情况、发病时间情况等相关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调查。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对于所有的数据进行调查,采用统计学软件版本为IBM SPSS26.0,本研究的所有的计数资料选择采用卡方值(χ2)检验,两组数据之间选择采用P<0.05表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影响因素比较:对本研究两组患儿的体温情况进行分析,观察组最高体温超过39.1 ℃的患儿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患儿存在有家族史和骨碱性磷酸酶增加的例数也比对照组更多,两组进行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热性惊厥易感因素:观察组当中男性患儿的发病率比女性高,男性患儿63例,女性患儿37例,所以男性患儿的发病率为63%,高于女性的37%,两组之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不超过1周岁患儿的发病率高于年龄超过1周岁的患儿,年龄不超过1周岁患儿72例,年龄超过1周岁的患儿28例,两组进行比较,72%高于2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夏秋季节发病率高于其他季节,夏秋季节发病的例数为82例,其他季节发病的例数为18例,82%高于18%,两组进行比较,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于热性惊厥患儿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本研究观察组患儿当中首次发作的平均年龄为(0.22±0.12)岁;患儿首次发作,在发热以后(5.6±1.1)h发生,发作的次数为(2.03±0.15)次,本研究出现全面性发作的患儿38例,占38%,出现局灶性患儿59例,占59%,还要FSE发作10例,占10%。
热性惊厥也称之为高热惊厥,这在临床上是小儿神经病学常见的一种病症。对于小儿热性惊厥发病来看,其发病形式多种多样,一般都和发热存在有密切的关联。小儿热性惊厥主要是非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导致的,小儿的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出现异常放电,使得局部或全身的肌肉出现了不自觉的收缩。如果小儿热性惊厥没有反复发作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如果发作次数比较频繁,而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那么容易导致患儿发展成为癫痫,对于患儿的学习和记忆力产生影响,也不利于患儿健康的成长[3]。
本研究主要分析小儿热性惊厥的易感因素,从本研究的结果中能够看出,小儿热性惊厥和普通发热患儿进行比较,在体温超过39.1 ℃、家族病史以及骨碱性磷酸酶增加方面存在有明显的差异性,能够证实这三点因素是导致小儿热性惊厥发病的主要因素。对于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分析可以看出,男性患儿的发病率明显比女性患者更高,而且患儿年龄偏小,其发病率要高于年龄较大的患儿。这种病症一般在夏秋季节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所以临床在对患儿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除此以外,通过本研究的调查还能看出,本研究首次发作的平均年龄为(0.22±0.12)岁;患儿首次发作在发热以后(5.6±1.1)h发生,发作的次数为(2.03±0.15)次,本研究出现全面性发作的患儿38例,占38%,出现局灶性患儿59例,占59%,还要FSE发作10例,占10%。所以对于患儿的平均发病年龄进行重视,也要重视患儿发热以后的主要发病时间段和患儿发作次数,但临床上大部分患儿5岁之后不再发病。
小儿热性惊厥当中患儿的发热与临床鉴别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存在有关联,低钙惊厥是较为常见的。而骨碱性磷酸酶增加是因为机体缺钙的一项重要的指标,通过本研究的调查也提示这是导致小儿热性惊厥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临床在对患儿进行干预过程中,应该分年龄段对患儿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干预指导工作,应该做好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工作,详细介绍小儿热性惊厥发病的原因和发病机制,保证患儿的家长能够掌握热性惊厥的治疗方法,如果孩子在家中出现了发热的情况,应该立即保证患儿选择侧卧位,避免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导致窒息情况发生,如果存在呼吸抑制情况需要拍背刺激呼吸。当患儿的体温超过37.5 ℃的时候,选择采用地西泮口服治疗,并进行物理降温,酌情口服退热药物。如果患儿存在反复多次的热惊厥发作,并且达到5次以上的情况,而且口服地西泮不能阻断病情的发生,可以为患儿选择口服丙戊酸钠或是苯巴比妥钠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小儿热性惊厥的易感因素较多,存在有抽搐家族史、患儿的体温能够超过39.1 ℃,通常情况下都存在有缺钙情况,患儿的年龄不超过1周岁容易发病,一般情况下,夏秋季节是小儿热性惊厥发生的高危季节,这种病情的发病率男性患儿高于女性,所以应该引起临床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