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法帖看草法规范(第二十一讲)

2019-05-25 01:18主讲人李洪智
中国书画 2019年4期
关键词:笔顺楷书草书

◇ 主讲人:李洪智

◇ 时 间:2018年12月26日15:00—17:00

◇ 地 点:《中国书画》美术馆

草书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出现的速写字体,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不但发挥着重要的实用功能,而且因其特殊的形体特点而具有相对较强的表现力和抒情性,在书法艺术领域亦深受喜爱。

历史上流传至今的一些草书法帖,诸如王羲之《十七帖》、智永《真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等,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规范草书字形,通过这些字形与主用字体的对比,我们可以了解草书的草化手段,而熟悉草书的草化手段也就从总体上掌握了草法的规范。

今天和大家所讨论的是今草,今草是楷书时代的草书。必须要说明的是,今草并非由楷书发展而来(今草由隶草演变而来,隶草由草率的古隶演变而来),但是,我们却要通过今草字形与楷书字形对比去总结其草化手段,对于这种做法的原因,我们有必要加以说明。

虽然草书可以成为同篆书、隶书、楷书并列的一种字体,但由于行、草这样的变异字体缺乏自身的独立性(详见王宁先生《汉字构形学导论》),它要依附于主用字体而存在,人们要通过其所依附的主用字体来识别它们。我们不妨也可以这样讲,离开了相应的主用字体,草书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所以王宁先生认为,变异字体的描写和分析要依附于主用字体来进行。尽管今草并非源于楷书,但对其识别、描写和分析都要依靠楷书。

我们还要特别说明一点,大多数今草字形与楷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也有一小部分对应得不好,往往是因为草书字形对应了某个异体字。例如(图表中方括号内为草书字形对应的异体字):

紙[帋] 趨[趍] 墙[牆] 慚[慙]

总而言之,从总体上看,今草字形与楷书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这也是我们之所以通过两种字体的对比去总结草化手段的重要原因。

通过对《十七帖》等经典法帖中的今草字形进行观察和分析,我们认为,草书对主用字体的草化处理主要运用了如下一些手段:

一、改变笔形形态

笔形形态的改变是属于最低层面的变异,但是高层级的变异往往是建立在低层级变异的基础之上,而且不可能每个草书字形的变异都发生在部件或整字的层面上。

草书改变主用字体笔形的形态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化长为短

可以想象,最初人们草化汉字的时候,最先能做的恐怕就是用简短的笔形去替换较长的笔形。例如:

光具矢彼

以上例子中,“光”“具”“矢”等均为中横变短,“彼”的部件“皮”第一撇变短。

(二)变换笔形

草书往往将主用字体中较长的笔形变成另外一种便于书写的笔形。当然,这同前面说的“化长为短”息息相关。由于点的行笔距离最短,书写起来最为迅速、便捷,所以,主用字体的很多笔形都可以变换为点。例如:

下仰長柰

“下”几个笔形悉数变为点,“仰”“長”末笔变为点,“柰”撇捺变点。

(三)化方为圆

这是人们在说起草书时经常被忽略的一点,殊不知,这恰恰是草书对主用字体进行草化处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楷书折笔处的方整程度是无须赘言的,往往需要笔锋的转换方可以完成,而笔锋的转换在书写中势必要消耗一定的时间。草书为了书写迅速,干脆将许多这样的方折化为圆转的笔形(圆转的笔形有利于笔画自然顺畅地连接,这一点也可通过拼音文字手写体中的连写得到证明)。例如:

第二十一讲主讲人

唱抽典帝

二、连笔书写

连笔书写是将原本在主用字体中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笔形或部件连起来书写。这是草书有别于其他字体的一个最典型的特征。我们这里重点讲一下笔形之间的连写。

为了书写的快捷,草书常常将主用字体独立的笔形连成一笔写出来。可想而知,一次性写出的长笔形所耗用的时间一定比分别写出几个独立的短笔形少很多。正因为如此,我们猜测,笔形之间的连写也应该是人们最初对主用字体进行草化处理时最先想到的方式之一。

草书中笔形之间的连写可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按主用字体的正常笔顺将几个笔形顺路连起来书写。

众所周知,同古文字相比,今文字在书写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个字实现的先后顺序。主用字体是这样的,变异字体由于笔形之间联系的紧密以及笔形末端经常有清楚的显示走向的锋芒等缘故,这种笔形实现的先后顺序就更加明显。所以拿草书同其所依附的主用字体相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草书的连写到底是不是按主用字体的笔顺完成的。

氏功外庶

第二,有时为了能方便连写或将尽可能多的笔形连起来,草书还要改变主用字体的笔顺。

乎本并刑

我们发现,诸如“田”“目”“四”一类的带封闭外框的整字或部件的书写在草书中有规律可循:其外框经常要改变笔顺连起来书写,一般是将左竖同下横首先连起来书写。

國目困面

很明显,无论这个框处于什么位置,只要它出现了,笔顺基本上都要发生改变。无疑,这种改变提高了书写速度。我们还发现,带有“宝字盖”的字往往要改变笔顺:

守稼官安另外,带有戈钩的字也经常改变笔顺:或戎威纖

草书在改变笔顺的连写中,有一个“以竖画统领其他笔画”的规律:当主用字体的某一个字或部件是由一个贯穿其中的竖画配合其他笔形(至少有一个横画)组成时,其草书笔形间的连写经常要改变笔顺,一般是将竖画提前写出来(一般是第二笔),然后再写余下的笔形。例如:

封用佳年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草书中改变笔顺的连写所包含的情况非常丰富。当然,无论如何复杂,目的都是为了寻求最佳路线。

第三,改变行笔走向。秦永龙先生认为:“隶书的形成不仅丰富了汉字的笔形形态,而且形成了不同笔形相应具有固定走向的规律,这就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右上到左下,从左上到右下的‘米’字型笔形走向的基本定式,极大地方便了书写。”(见《汉字书写漫谈》)正是由于隶书、楷书笔形已经具有了顺应人右手执笔的生理特点以及毛笔的物理特点的固定的走向,所以通过草书同主用字体字形的对比我们便很容易发现有些笔形到了草书中改变了行笔的走向。例如:

木求狀動

草书虽然有时表面上改变了隶书、楷书“米”字型的笔形走向,但这种改变并没有给书写带来不便,因为改变后的笔形基本都是圆转的撇,而且是沿顺时针方向与其他笔形相连的。顺时针方向行笔对于右手执笔书写的习惯以及毛笔的物理性能来说都是非常顺当的。

第四,草书为了便于连写,还经常改变笔形间的交接状态。例如:

行古直威

第五,为了连写顺当,草书还有分割重组的现象。即个别字形将主用字体中的某个笔形或部件分割切断后再重新组合连笔书写。例如:

天惠我辯

其中,“天”的撇画分割后与其他笔形重新组合,“惠”把中竖分割开来后再与左竖重新组合,“我”是对主用字体的写法进行分割重组再改变笔顺连写。这三个字都是分割笔形的例子,“辯”则是分割部件的例字。“辯”本是一个左中右结构的字,包括三个部件,而其草书字形先将三个部件最上面的点切出来连了起来,其余的部分则基本按顺时针方向连了起来。

以上就是草书笔形间连笔书写的几种情况。总的来看,无论是哪种情况,最后的路线虽然不见得是最短的,但一定是最顺当的。而且,从以上字例可以看出,笔形之间连笔书写的几种情况往往同时体现在一个草书字形中,也就是说,为了连写的顺当,它们往往是同时发生的。

三、省减

所谓的“省减”是指草书为了书写的快捷、迅速,在不影响别异的情况下,干脆省略、减少某些正体字的笔形或部件的情况。草书的形体之所以简单,显然同省减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一)省减笔形

頃再飛援

其中,“頃”左侧部件省略一横,“再”省略中间一竖,“飛”省略一竖,“援”右侧部件上部省略一撇。

在对材料的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草书常常将主用字体整字或部件左侧的短笔形(包括点、竖、撇等)省去。例如:

鈞釣耽稼

顺便提一下有关笔形借用的问题。

当草书某些字相邻的两个部件在相邻处有相同或相似的笔形时,为了字形的简略,两个部件共用该笔形,这就是所谓的笔形借用。例如:

納益豪皆

发生借用所涉及的两个部件中,无论哪一个是借方,被借走笔形的部件都可以看作是减少了一个笔形,所以我们将这种现象归入笔形的省减。

(二)省减部件

所谓的部件省减,指的是草书直接省略正体字部件的情况。例如:

殿翳驢靈

其中,“殿”省减了右上角的部件“几”,“翳”省略部件“几”,“驢”省略了部件“田”,“靈”省略了三个部件“口”。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草书对于主用字体字形的省减在部位上呈现出以下几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第一,全字或部件左侧的笔形经常被省略;

第二,处于单字或部件中间部位的笔形、笔画组或部件经常会被省略。这种情况尤易发生在上下结构或上中下结构的形体较为繁复的单字或部件中;

第三,在部件的连写过程中经常会省减一些不利于部件间相连的部件或笔形,左右结构的一般省略右侧部件上部的笔形或部件。

四、省变

所谓“省变”是指草书改变主用字体字形的笔画组、部件甚至是整字的形态,以便于连笔和快速书写。由于这种改变经常伴随着笔形、部件的省减,所以我们称这种情况为“省变”。省变是草书的本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省变就没有草书。省变和省减都是字符在草化过程中化繁为简的主要手段。草书的省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笔画组的省变

例如:

寥亦並倫

其中,“寥”的撇、捺省变为一横,“亦”下面的笔画组省变成一横,“並”中间的笔画组省变成了三点,“倫”右侧部件“侖”下部的笔画组省变为两点。

(二)部件的省变

部件的省变是指草书省减部件中的笔形并改变其形态(一般是简化)的情况。部件的省变是省变规律中的主体部分。具体来说,部件的省变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主用字体中形体相对复杂的部件省变为笔形或简单的笔画组。其中很多成为独具草书特色的部件。例如:

浮足器恐

其中,“浮”的部件“孚”的三个点省变为一短横,“足”的部件“口”省变为点,“器”的四个部件“口”皆省变为点,“恐”的部件“心”省变为一横。

(三)整字的省变

草书字形虽然简单,但多数可以依据其与主用字体的对应关系作细致的切分。然而有些原本在主用字体中笔画数较多的字到了草书中被省变得异常简单,以致无法对其字形作进一步的切分,例如:

書與甚爲

很明显,经过省变,同主用字体字形比较起来,草书字形大幅度简化了。

五、移位

以上我们讲过的许多草化方式都决定了它必然要改变主用字体笔形的相对位置,比如说连笔书写、省减、省变等都是如此,当然,这种笔形位置的改变都不是很显著。而我们这里要说的“移位”就有所不同了,笔形或笔画组有明显的位置上的变动。例如:

舉嬴無華

“舉”的撇、捺皆化为点移至整字下端,“嬴”的部件“口”草化而成的两点移到了部件“亡”的内部,“無”则将上面的横画移到了下面,“華”原本处于中间的笔画组也被移到了下面。

六、勾勒轮廓

一些草书方面的论述认为草书是对主用字体“轮廓化”的结果,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有失于笼统。因为很多草书字形同相对应的主用字体的字形相比较而言已相去甚远,很难称得上是轮廓。但是,确有一部分草书字形或部件是对主用字体整字或部件轮廓进行勾勒的结果。例如:

邑良易常

我们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情况是,草书只勾勒左侧而忽略右侧,且普遍符合顺时针的行笔方向。这恐怕主要是顺应右手执笔的生理特点的结果,同时也是节省书写时间的要求。

实际上,草书中采用勾勒轮廓的办法草化而成的字或部件都与前文所说过的各种草化方式相关,许多字都是各种草化方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连笔书写、省减、省变等草化方式的作用更为明显。

由于只勾勒轮廓毕竟线条简略,所以,这种方式难免造成了一些部件(包括整字)形体的混同。例如:

將獨得過

“將”“獨”“得”等字的右侧部件与“過”的部件“咼”的混同就是勾勒轮廓的结果。

七、改变平面布局

所谓“平面布局”是指组成汉字字形结构的各部件间的方位关系。草书中有些字形改变了主用字体的平面布局。

我们以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草书为原始材料进行统计,如果不考虑部件间连带的因素,再将部件间借用的笔画补出来,从大的类别来讲,其中95%以上的今草字形平面布局与楷书完全一致,而且第一次切分所得出的部件对应得也很清楚。这个数字显示,今草虽然自成体格,对楷书却有着极强的依附性。

剩下不到5%的对应得不很清楚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连写、省变等规律的作用,楷书中的合体字到了今草书中变成了一个独体字,如,“書”“等”“卿”等。关于这一点此前已经讨论过,无需赘述;

(2)一部分左下包围结构的字在草书中变成了左右结构。例如:

超趙剋题

(3)上右结构(如“氣”)、左右结构(如“使”“賊”“既”)、上左包围结构(如“居”“属”“左”)上三包围结构(如“基”“卷”“間”“閠”“摹”“慕”)以及左下包围结构中的一部分(如从“辵” 的“適”“遠”和从“廴”的“建”等)到了草书中变成了上下结构。

氣使賊既居屬左基卷間閠摹慕適遠建

(5)有极少的上三包围结构的字到了今草中变成了今草书特有的“右三包围结构”,如“問”既如此。

另外,前文说过的分割重组,即今草将楷书中的部件割裂开来重新组合,也会导致平面布局发生很大变化。这种情况较特殊,并不多见。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草书中改变平面布局多是由于部件间的连写所引起的。换言之,为了部件间连写的顺当,同时也是为了缩短行笔距离以节省书写时间,书写者改变了草书的平面布局。比如说,就上面所举的“居”字而言,如果书写者将部件“尸”的撇画拉得足够长再跟部件“古”相连的话,势必要走一段回头路。浪费时间不说,字形也会因笔形的冗长而显得不够清晰,当然也不够美观。

八、归并

文字符号的形体结构既要求符合简易的原则,又要符合别异的原则。而这两个原则是相互制约的:区别大,就不节省;节省了,区别就小。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草书选择了节省,在连写、省变等草化方式的作用下,其形体几乎达到了最为简省的地步。这样,原本在主用字体中有一定区别度的部件、笔画组乃至整字到了草书中就难免越来越相似起来。于是,人们干脆将一些即将趋于混同的部件、笔画组或整字归并到一起,让它们混同无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归并。正如齐冲天所说:“基本的笔画和常用的偏旁一经形成,类似的形体都向它靠拢,所以,文字中的形体不是无休止地增加,而是不断地起类化作用。”(《书法文字学》)主用字体如此,变异字体就更其如此。经过这样的归并之后,同主用字体比较起来,草书部件的数量自然是大大减少了,这也是草书在总体上书写迅速、便捷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归并是在草书体慢慢的演进中逐渐完成的,并非一蹴而就。

職[軄] 成 察 繁登北露覆

“軄”的部件“戠”与“成”归并,“察”的部件“示”与“繁”的部件“糸”的归并,“登”的部件“癶”同“北”的归并,“露”的部件“雨”同“覆”的部件“覀”的归并,等等。从以上某些例字可以看出,古人尽力发掘字与字之间的相似之处。而且,这种归并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归并后书写迅速流畅;其二,归并后的字形与他字保持一定的区别度。归并大大减少了草书部件的数量,并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为我们总结草书的符号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以上就是我们通过大量的草书字形总结出来的几种草化方式,在这些草化方式作用下而逐渐形成的草书字形经约定俗成后便成为规范的草书字形。可见,草书对于主流字体进行的草化处理,是以“赴急”“救速”为根本宗旨,从笔形、部件、结字等层面上有规律地进行的。我们之所以称其为规律,是因为只要在相同或类似的条件下,这些规律就会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笔顺楷书草书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康里巎巎草书谪龙说卷
杜甫《寄韩谏议》(楷书)
德云禅寺(楷书112cm×36cm)
笔顺游戏:用手指描画
这些笔顺,你都写对了吗?
课本内外
最易写错笔顺的字
自作诗(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