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得碰不得:孩子们为啥容易“玻璃心”?

2019-05-24 07:46半月谈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玻璃心边界赞美

在儿童主体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相对于批评的“大棒”,许多教育者们更愿意使用表扬这根“胡萝卜”。“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几乎已成为当今家长的共识。然而,表扬真的是教育孩子的“神器”吗?“温室里的花朵”到底能不能面对真实的世界?

固执的孩子:只许成功,只可表扬

“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说不得碰不得。”河北省石家庄市6岁儿童家长张媛向半月谈记者说起自己孩子的一件小事,忍不住感慨。

张媛关于孩子“玻璃心”的感慨引发了不少家长的共鸣。“玩游戏只能赢不能输,一旦输了就大发脾气”“越照顾孩子的情绪,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好像越差,动不动就哭”“在外面跟其他小朋友玩,受不了一点儿委屈”……半月谈记者随机采访了许多家长,很多人忧心:以目前孩子的脆弱心理,可能难以应对未来社会将遇到的种种挫折。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教授提供的数据表明:上世纪80年代前,到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孩子多是多动症之类,情绪问题很少。但到上世纪90年代,因情绪问题就诊者就已经达到1/4,最近几年更是接近1/3,经常有孩子倾诉情绪低落、焦虑,甚至出现自杀念头。

孩子们为什么容易“玻璃心”?这是今天很多父母的共同疑惑。

迷茫的家长:赞美无处不在,鼓励永不嫌多

“赏识教育这些年被大力提倡,育儿文章常常提到要对孩子全然接纳,要及时鼓励、表扬,随时让他感受到家长的爱。我也是这样做的。可6年过去了,孩子现在承受不了一点儿批评。”张媛说。

不少儿童及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孩子离开家庭接触社会进行公平竞争时,由于不再被表扬、赞美包围,没有了众星捧月的特权,会出现失落、挫败等情绪落差,由自信心爆棚变得很不自信。

石家庄市西京北小学王老师告诉记者,很多孩子都有“表扬依赖”的倾向。

“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孩子, 他们非常看重周围人尤其是老师的评价,只有在得到肯定后他们才如释重负。他们习惯于以周围人或教师的意愿作为自己行动的标杆,离开了教师的引领和周围人的评价就无所适从。”王老师说。

郭贞贞是一名10岁儿童的家长,她表示自己在陪伴孩子成长时,为了让其增加自信心,常常在玩游戏时故意输给孩子。“我的本意是通过让她赢来获得成就感,从而对一项事物产生兴趣。可是久而久之,女儿对什么都浅尝辄止,认为一切都很简单。有时面对复杂的活动或规则,常常没有耐心、不能专注。很多活动,她并不知道自己的真正水平,也没有兴趣知道。”郭贞贞无奈地说,“如果事情的发展不符合孩子的想象和预期,孩子都认为问题不在她。”

河北师范大学青少年教育专家郑玉香表示,过度的赞美,为孩子生成了一个虚假的个人镜像和虚假的生存图景,让他们既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又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困苦。

將生活还原成现实,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边界

“用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表扬是一种外在强化物,其功能在于使受到表扬的行为再度出现。因此,从根本上讲, 表扬是一种外部动机,其目的在于实现对受表扬者的控制。而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相对于外部动机而言,内部动机即对事物本身的兴趣,才能提供更持久的发展动力。”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魏坤琳说。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王桂平告诉记者,儿童内心敏感,能够轻易辨别出微笑与夸赞真诚与否。容易被儿童认为是虚假的表扬往往具有如下特征:使用表扬的次数过于频繁,表达的内容过于夸张或泛化,有时与成人无意流露出来的言语信息不符。

“虚假表扬会让孩子觉得受到成人的愚弄和控制,让他们的内心天旋地转,陷入既自大又自卑的迷茫中。”王桂平说。

此外,夸奖也要有技巧。多位教育专家表示,在表扬孩子时,最好把注意力放在具体问题上, 明确告诉儿童哪里做得好,为什么好,哪里需要进一步改进。这样可引导被表扬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事情本身而非自我赞许上。

同时,将生活还原成现实,少一些包办,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虚假,多一些真实。只有这样,孩子才有更多的机会踏入更多未知的地域。每一次细小的成功瞬间和微妙的失败片段,都将帮助他清晰地认知自己的能力边界,构建自己的能力地图,那时他将收获自己应有的自信。

魏坤琳说:“一个孩子,只有知道了自己身体能力的边界,确信能够掌控自己的身体,他才能建立身体自信;只有知道自己思维能力的边界,确信能够掌控自己的大脑,他才能够建立大脑自信。”

猜你喜欢
玻璃心边界赞美
远离否定式赞美
守住你的边界
有边界和无边界
玻璃心给谁看
所谓开挂,就是从玻璃心到内心强大
OF MALLS AND MUSEUMS
作怪的玻璃心
人蚁边界防护网
五一豪华出行,小心你的玻璃心
为自己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