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

2019-05-24 07:36李晓华封静廖琴张婕
求知导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积极影响传统文化

李晓华 封静 廖琴 张婕

摘 要:大学阶段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能帮助大学生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增强抗挫折能力,提升人际交往的技巧,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和谐人际关系;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5.5;C912.1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06-0121-03

大学阶段是每个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他们探索人生、认知社会、掌握知识的阶段。进入大学后,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群体和范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在大学阶段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直接关系到他们身心全面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使人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情绪,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合作水平。但令人担忧的是,现今许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失衡现象,由人际交往产生的矛盾引发了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更有极端事件在校园发生。可见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已成为大学生活中的普遍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这些传统美德能丰富大学生的人际理论,为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积极帮助,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发展。让他们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增强抗挫折的能力,正确地认识自己,提升其人际交往的技巧,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所以,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对和谐人际的看法,重新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进行审视,对进一步构建高校和谐人际氛围有积极的意义。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及问题

1.渴望人际交往,但人际交往太过理想化

很多大学生在没上大学之前,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向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充满期待,但与此同时他们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及心理准备。现在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渴望被老师和同学接纳认可,虽然心理趋于成熟,但是思想比较单纯,缺乏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看问题思维单一,比较理想化。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对打交道的对象期望过高,在交往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内心特别敏感,继而产生失望和不满的情绪,并把自己的人际不适归于人际关系问题,开始产生消极的人际交往态度。

2.人际交往缺乏深度,人际信任不足

在大学生活中,很多学生都缺乏和他人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身边的朋友很多都是“点头之交”,保持着表面的和睦和愉快。因为缺少能交心的朋友,所以内心常感到孤独。不少学生的现状是手机通讯录、QQ群里的好友很多,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却寥寥无几,虽然每天刷着朋友圈,却经常有莫名的孤独感和失落感。据调查显示,44.7%的“90后”大学生不愿把心事和身边的朋友分享,这反映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信任不足,也决定了其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现代社会资讯发达,呈现给大学生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加剧,社会上充满了尔虞我诈,现实状况对其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部分大学生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防御心理较重,缺少和他人深入交流,与他人相处的质量不高。

3.人际交往功利色彩较重

现在的社会是市场经济的社会,整个社会功利的氛围很重,即花费较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这种思维已经不断变异发展,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产生了很多不好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的时候过于功利,对他人的家庭条件、个人荣誉及物质利益比较看重,而忽视了个人品德、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在人际交往的时候,他们对能够给自己将来的事业发展带来好处的同学,就主动交往和靠近,反之则缺乏热情。很多大学生把“将来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前途发展”作为在校人际交往的首要目的。“90后”大学生在交友选择的问题上,已经由互相吸引转变为互惠互利,现实和功利成为交往行动的最大动机。

4.人际交往方式的虚拟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不断拓展着人们的生活空间,目前大学生都使用网络的方式来进行人际交往。这种虚拟化状态方便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了便利,很多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人际交往中。近年来,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网络平台的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多数学生通过微博、微信、QQ等方式聊天成为网友,沉迷在虚拟的世界里,与身边同学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真实的情感交流。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先想到的是在网络上寻求朋友帮助,而不是身边的同学,这种情感的隔离不利于大学生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

5.人际交往以自我为中心

如今大学生由于受外界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凡事以“我”为主,忽视他人的感受,对他人要求极高,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受到挫折时,对他人的过失与错误,53%的人会反应强烈,对他人表现出敏感、猜疑和指责等行为,只有24%的学生能积极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反思自己的不足。首先,有些大学生过分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而无视他人的困难,情感反应淡漠,其行为令人惋惜。其次,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向他人索取,对自己应尽的责任缺乏勇气和承担。最后,有较强的攻击性。遇到问题时,不能冷静思考,自私偏执地看待冲突,认为别人对不起自己。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愿道歉和认错。这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1.忠信之禮帮助大学生提升人际形象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朋友之间的“忠信”之礼,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说:“信于友有道。”孔子则更是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待人谦卑有礼,交友讲求忠信,才能获得真挚的友情。此外,诚信也是古人在人际交往中强调的品质,“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等均说明了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目前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导致整体人际形象下滑,对其在学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产生了不良影响,所以开展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锤炼意志提升大学生抗挫折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挫折是人生道路上的客观存在,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宋儒张载在《西铭》中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司马迁在蒙受宫刑奇耻大辱时激励自己写出《史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在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历来倡导贵生、重生,尊重生命,强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即“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要敢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儒家经典《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珍重生命,爱惜身体,毛发肌肤不敢有所毁伤,这是孝敬父母的基础。因此,当大学生遭遇挫折时,要珍惜生命,提高自身的抗压和承受能力。

3.“和合”思想促进大学生互尊互爱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合”思想,即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强调“天人共存、人我共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辩证立场,强调人际关系“以和为美”,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人与人之间要有“仁爱”之心,既要正视差距,也要相互包容,在与人相处时要秉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仁爱之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并且乐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如果能够做到“乐于助人”,也就做到了“仁”。這些思想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对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人际矛盾,缓解人际冲突,提升人际沟通技巧有着重要的意义。

4.忠恕之心让大学生学会感恩

“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他人。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忠恕二字的前提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如果我们的心迷失了方向,就无法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曾子云:“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在恕道里面还包含着深刻的感恩之心。对自己当下的拥有,抱有一种深深的感恩和珍惜。如果我们经常心怀感恩之心,就会更容易理解和宽恕别人。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度量,理解他人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行为准则。这种严格要求自己、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以己度人的人际交往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积极的影响。

5.乐观思想能调节大学生的心理情绪

儒家思想倡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有为、入世的乐观思想。儒家讲究“乐天知命,通上下之言也。圣人乐天,则不须言知命,知有命而信之者尔,不知明无以为君子是矣”,不怨天,不尤人,安贫乐道,强调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外在的不足和缺陷。儒家的乐观思想表现为积极进取、热爱生活和尊重生命,是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一种不屈不挠的乐观人生态度,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期望和信心。“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在这种乐观心理的指引下,将挫折和困难看作锻炼自己的机会,在困境中不断完善自我,对调节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情绪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6.注重内省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注重内省,强调通过内省、遵从本性来维护身心健康。荀子说:“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意思是说,你见到善的东西、好的东西,一定要把这个善修养到你的心里面。见到不善的时候,要有一种忧虑的心来反省自己。孟子也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探究自我深层心理的方法。内省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认清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发现自己的不足,防止迷失自我。

7.“无过无不及”的适度原则让大学生学会适度交往

儒家认为一个有修养的人言行举动都恰到好处,不会逾越界限。“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过犹不及”就是要把握好分寸,有适度的原则。孔子认为“狂”者敢于进取,会偏于“过”,“狷”者循规蹈矩,又会偏于“不及”,因此在为人处世时要注意把握尺度,做到恰当得体。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把握这个原则会提升交往技巧,进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加强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的引导和对策

1.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树立诚信交往品质

“诚”与“信”是儒家所倡导的为人处世之道,要强化大学生的诚信交往行为,就必须建立健全服务于诚信教育的诚信评价体系,营造大学生的诚信交往氛围,重塑诚信交往形象。高校应该加强诚信教育,在诚信文化宣传方面下功夫,通过宣传栏、展板、手抄报等途径向学生传达诚信精神,让学生能受到诚信文化的熏陶。同时,还可以充分运用校园广播、微博、网站等宣传阵地,宣扬当今社会诚实守信的典型事例,激励学生积极追求诚实守信的理想人格。学校通过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养成诚信交往的习惯,激励学生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人际交往中践行诚信行为。

2.积极学习传统文化,加强礼仪教育

开展文明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润物无声的感化作用,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参观文化古迹活动等去感染学生,还可以举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词鉴赏、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来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髄,加强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学识,促进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宽容和互助。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相关主题的礼仪培训,提升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节日,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让大学生亲自感受礼仪文化的内涵之美,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大学生的礼仪风范和个人魅力。

3.学会自我调适,完善人际认知模式

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是建立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提高大学生的人际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大学生要全面认知自我,拓展自己的交往空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自我观察和分析,不断进行自我认知,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评价。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经常自我反省,提升个人修身养德的主动性,注重自身人格的塑造和追求。最后,学校还可以开设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课程,深入了解人际交往中人的心理特征,学会自我调适,不断完善自己的人际认知模式。

4.学会换位思考,塑造良好性格

大学生要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塑造良好的性格。在人际交往中嫉妒、报复和猜疑等心理都与性格有一定关系。要想擺脱这些不良的心理,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性格。理解与宽容,勤劳与简朴,乐观与自信等这些良好的性格品质需要大学生深刻理解与积极实践,才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性格发展。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许多学生形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做事情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对人和对己采取双重标准,缺乏对别人的宽容。大学生应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构建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摒弃以势压人、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做法,做到理解尊重他人,包容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接纳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5.学会处世原则,提升人际交往技巧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要把握好“过犹不及”的适度原则,不适当的人际距离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不好的局面。“无可无不可”是儒家中庸之道所提倡的处世原则,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要做到因时制宜,当行则行,当止则止,采取灵活的交往技巧。在正式的交往场合,大学生言行举止要做到稳重大方,体现出大学生基本的礼仪和素养。在轻松开放的场合,要体现出自己活泼开朗的一面。此外,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把握好“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要尊重包容他人,又要学会坚持自己的独特性,不能一味地为了“求和”而取悦他人、依附他人,而忽视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娟.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2]王丽坤.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J].咸宁学院学报,2012(8).

[3]周华,童丽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7).

[4]徐晓暖.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J].大连干部学刊,2008(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2018年院级科学研究项目(2018K02)。

作者简介:李晓华(1976—),女,湖北天门人,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积极影响传统文化
解析情景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英美原声电影对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