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衍圣,韩道野,余孝冬,卞磊,邵皓,聂桂英,王利莉
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腹泻病。临床特点包括多发于秋冬季节,以6~24个月小儿更为多见,起病急,伴轻中度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中毒[1],多先吐后泻,以腹胀、腹痛及腹泻为主要症状,腹泻次数可高达十次以上,大便多呈水样,或为黄绿色稀便,抗生素治疗无效。RV腹泻治疗尚无特效药,常规治疗原则以抗病毒、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补液等为主,但疗效欠佳,故临床亟需寻求治疗RV腹泻更加有效的方法[2]。本研究以122例小儿RV腹泻病人为研究对象,探讨小儿RV腹泻应用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取宿州市立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22例RV腹泻病儿,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选标准:①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有关RV腹泻的诊断标准[3];②年龄6~36个月;③病程≤48 h;④大便经胶体金法(SYP)检测RV抗原呈阳性;⑤大便次数>5次/天。排除标准: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肝功能异常、肾病综合征及先天性心脏病者;②乳糖不耐受、佝偻病、贫血及营养不良等基础病变者;③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④未按规定服药,致使疗效无法评定者;⑤严重呕吐不能进食或出现休克、昏迷者。两组基线资料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征得病儿近亲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轮状病毒肠炎腹泻病儿122例基线资料比较/例
1.2 治疗方法两组病儿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包括①饮食方面:限制油腻、含乳糖类食物,多食稀饭等易消化食物;②常规服用蒙脱石散、微生态制剂(如培菲康);③静脉或口服补液以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④呕吐明显时需暂禁食;⑤针对高热病儿需及时采取物理降温与药物处理等常规措施。对照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口服消旋卡多曲颗粒(四川百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20140926);剂量:①年龄<9个月,每次10 mg,3次/天;②年龄9~30个月,每次20 mg,3次/天;③年龄>30个月,每次30 mg,3次/天。连续服用5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葡萄糖酸锌(河南同源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40709)口服治疗:≥6个月婴儿140 mg/d,<6个月婴儿70 mg/d,疗程10~14 d。
1.3 疗效评定①显效:全身症状消失,大便次数、性状均恢复正常;②有效:全身症状明显好转,大便次数、性状也均明显改善;③无效:全身症状、大便次数与性状均未好转,更甚者恶化。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4]。
1.4 观察指标记录比较两组止泻时间、总病程,治疗72 h内临床疗效,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2.1 两组RV腹泻病儿止泻时间与总病程的比较观察组止泻时间、总病程分别为(54.38±7.95) h、(77.86±12.25) h,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00),见表2。
表2 两组轮状病毒肠炎腹泻病儿122例止泻时间、总病程的比较
2.2 两组RV腹泻病儿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72 h内,观察组32例显效,27例有效,无效2例;对照组23例显效,28例有效,无效10例。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2%(59/61)明显高于对照组83.61%(51/61)(χ2=5.915,P=0.015)。
2.3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两组肝肾功能、尿常规检查均正常,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RV腹泻发病机制为RV入侵小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并大量繁殖,致使其上皮细胞发生坏死与空泡变性,引起微绒毛变短、不规则及肿胀,同时坏死的上皮细胞发生脱落,产生不规则裸露病变,大幅降低小肠黏膜回吸收电解质和水分的能力,导致肠腔内肠液大量积聚,引发腹泻[5]。此外,肠黏膜细胞因发生病变导致双糖酶分泌不足,且活性降低,造成食物中乳糖分解受阻,间接增加肠道渗透压,引起肠腔内水分过量积累,从而出现稀水便,发生体内电解质紊乱、脱水及酸中毒。RV腹泻严重威胁小儿健康,更甚者可导致死亡。目前临床针对RV腹泻尚缺乏特效药物,常以对症治疗为主。
脑啡肽属神经递质,可通过调控肠神经系统(ENS)促进肠管吸收。消旋卡多曲是一种脑肽酶抑制剂,主要特点有:①对外周性脑啡肽酶的抑制具有可逆性和高度选择性;②但对中枢神经脑啡肽酶无影响,且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其既无镇静也无兴奋作用,故无成瘾性;③对肠管内源性脑啡肽具有保护作用,使其免受降解并可延长其生理活性,调节水和电解质,同时不影响肠管基础分泌、胃肠蠕动及正常水盐吸收[6];④减少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的含量促使肠道炎症反应得到缓解[7-8]。锌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参与体内多种酶的组成,在体内有广泛的生理功能。首先,锌可以促进生长和发育,通过调节机体代谢、DNA复制、转录等过程所需酶的活性而调节蛋白和核酸的合成,因此也就影响到细胞生长和分化等基本生命过程。锌能维持上皮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参与组织的再生和上皮的生长,增加胶原的合成和交联,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修复;控制上皮细胞过度角化,促进角质的生成,对上皮形成及胶原合成有重要作用,从而维护皮肤黏膜的健康和完整性。锌可以促进食欲,增进味觉,影响胃肠系统的功能。锌对免疫系统的功能也有促进作用,参与维护、保持免疫反应细胞的复制。锌还对儿童的智力和行为的发育也是很关键的,还可以影响视力的发育[9-10]。葡萄糖酸锌安全低毒,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临床上除了用于治疗缺锌引起的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厌食症、免疫力低下等,儿科还可用来治疗感染性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口腔黏膜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感冒、肺炎、哮喘)和流行性腮腺炎[11-12]。RV腹泻时采取补锌治疗作用如下:①促进肠黏膜修复与再生,发挥其对水和钠的充分吸收,调节水电解质,缓解腹泻症状;②提高肠上皮细胞刷状缘内酶活性与水平,促进肠管分泌型IgA分泌,增强细胞免疫反应,进而可恢复肠黏膜功能[13-14];③参与体内生化反应,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14-17],降低白细胞介素-6、干扰素水平[18-20],增强肠道局部抵抗力;④RV肠炎病儿血清锌水平较同龄健康儿童明显降低,锌缺乏发生率明显升高,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佐以补锌可减轻腹泻症状,对于提高RV肠炎的疗效有良好的作用,可短缩病儿治疗时间,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补锌治疗后,RV肠炎病儿血清锌水平基本恢复正常[21-26]。研究随访显示[26],保持血锌水平的正常对减少发病后3个月内腹泻的发生率有一定的作用。
本研究显示,采取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的观察组止泻时间与总病程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治疗72 h内总有效率高达96.72%,明显高于对照组83.61%,表明RV腹泻病儿应用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能迅速缓解病儿症状,改善炎症水平,缩短腹泻病程,疗效显著。分析原因可能为该联合用药既可发挥消旋卡多曲对肠管内源性脑啡肽的保护作用,又可发挥微量元素锌对肠黏膜修复与再生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肠道局部抵抗力及恢复保持血锌水平的正常,两者协同作用优势突出。治疗期间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表明该联合用药病儿耐受性高。
综上所述,RV腹泻病儿给予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更有利于缓解腹泻症状,疗效切实,安全性佳,具有较高临床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