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型城市私家园林的发展演变
——基于泰州的地方志解读

2019-05-23 06:10褚寒洁郭苏明张青萍
园林 2019年2期
关键词:西园私家园林南园

褚寒洁 郭苏明* 张青萍

目前,江南古典园林的保护效果贫富不均,理论研究多集中于知名园林,与之相对的一些小型城市的私家园林多遭到忽视。地方志作为了解一个城市最直接最原始的资料来源,能够在可参考文献不足的前提下补充这一区域私家园林的理论研究[1]。本文以泰州为例,基于史料对其私家园林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行分析。

1 研究区域概述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地区,古称海阳,于汉朝初始取“傍海而高,为海渚之陵”之意更名海陵。至南唐建国之初,海陵升格为泰州,凭借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经济成为“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作为一个拥有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泰州独有的地理区位和丰厚的天然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泰州文化,推动了泰州私家园林的兴起与发展。

明清是江南私家园林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泰州城位置规模延续唐宋并持续至民国,由此研究泰州城私家园林的发展演变则根据方志内舆图将范围限定在原泰州四方城内及城北城南部分区域,即今海陵区中心区域,以1949年的泰州城厢图为准(图1),而泰兴、靖江、姜堰等下辖地区因经历了繁复的建置变化,且与原四方城联系较弱,在此不作研究。

1. 泰州城厢图

2.《道光泰州志》中水利图

2 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

2.1 泰州现存地方志和其他相关史料

有记载的泰州地方志共十五部,现存的有《万历泰州志》《崇祯泰州志》《康熙泰州志稿》《雍正泰州志》《道光泰州志》《光绪泰州志》《宣统续纂泰州志》《民国续纂泰州志》和《民国泰县志稿》九部,其中尤以《道光泰州志》最为重要,在前人旧志的基础上内容更加详尽,并编有《道光泰州新志刊谬》加以补充。而其他地方史料中则以《泰州古迹志》和《泰州市地理志》中关于私家园林的记载较为详尽。

2.2 地方志和其他相关史料中的泰州城私家园林记载

周维权将私家园林定义为:于民间的官僚、文人、地主、富商所私有,古籍里面称之为园、圆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等[2]。从现存泰州地方志和其他相关地方史料文献记载中整理出18处位于泰州城的私家园林,其分别为南园、西园、春雨草堂、小香喦、日渉园、秋实园、好好园、清响园、渔壮园、德香园、勺园、半园、就园、凌都宪园、一松园、水西园、娛园和宫氏北园[3]。现将其中五处典型园子介绍如下。

(1)南园

地方志记载的泰州已知最早的私家园林,《万历泰州志》言:“南园。州治南,许子春建,欧阳永叔作《许氏南园记》。今废。”欧阳修所作《许氏南园记》道:“凡海陵之人过其园者,望其竹树,登其台榭,思其宗族少长相从愉愉而乐于此也。”可见园中建筑种类繁多,花木竹林茂盛,应是一处中大型私家园林。

(2)西园

3. 渔壮园复原石舫

4. 各阶段泰州城私家园林选址分布对比图

宋嘉定十年(1217年)州守李骏所建,亦名方洲、李公园,占地约百亩,有景点十五处,分别为水云乡、醒翁堂、小有、六宜、知鱼、盟鸥、公来游、一春佳趣、瓢庵、七一泉、薝蔔林、青龙庄、纯节、钓台和方洲外圃。李骏作文名《方洲记》记载了园林概貌,是一处以水景为主的天然山水园,全园有数量众多的亭、榭、泉、洞等景观,可以称为泰州历代园林之首。而后世邑人尤氏兄弟在西园旧址建私园城西草堂,里人称为“尤园”,骚人墨客时常于此游憩交往。

(3)春雨草堂

首次记载见于《道光泰州志》,其中有言:“春雨草堂。在城西小西湖畔,宫紫阳筑。取州志八景‘泰阜晴云’‘西湖春雨’意为名。子梦仁复加修葺,擅林亭池馆之胜。国初诸名流多觞咏于此。”后于光绪三十四年由知州朱枚重葺,王建章有绘《春雨草堂图》,即今泰山公园所在。

(4)小香喦

前身为画家顾介石的别墅,同治元年被盐商所购改为盐务公所,盐运使乔松年将其改名为小香喦并令吴文锡题署匾额。园子东部前后五进四个院落,西部另辟出一小园。其中海春堂即为顾坚的牡丹厅,春红晚白之轩即此前的芍药厅。

(5)日涉园

今泰州乔园前身,是泰州唯一完好保留至今的私家园林,也是苏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园林。《道光泰州志》中记载:“日渉园。在州治南,殷家巷西,明陈应芳建,雍正园归高后易名三峰园,以园有三石故名。”三峰园时形成十四景,达到此园顶峰,后又归入吴文锡和乔松年名下并易名为蛰园和乔园,自那时乔园的称呼便延谓至今。

3 泰州城私家园林的演变历程

3.1 演变阶段

据上文整理,泰州城中存在过的私家园林以北宋许子春南园为始,到仍作为私家园林保留至今的乔园为终点,其中大部分都建于明清,时间跨度较小且呈现阶段的集中性[4]。现于周维权对中国古典园林分期的基础上将泰州城私家园林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见表1)。

3.2 演变驱动因素

3.2.1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泰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私家园林的发展演变提供了良好的基质条件。优越的气候使得花草树木等园林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盛,成为造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造景材料。同时,城内外地势平坦、河网密布,三水汇聚于此(图2),密布的河道不仅承担了航运灌溉供水等实用功能,也通过多变的水景形式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形态。而便捷的水陆交通使得泰州城能够方便地联系江南其他城市,精湛的建筑技艺和优质的山石材料从扬州和苏州等地传来,为其造园技艺的提升提供了条件。

3.2.2 政治制度变迁因素

区域政治制度的变迁影响着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和演变,从而对园林的营建产生影响。两宋时,都城东移,自南宋偏安江左,泰州城也经历了长时间的社会安定,政局的稳定有利于私家园林的滋生和勃兴。明清时的泰州城经历元末动乱后重修,大量移民迁居于此,私家园林的发展一度达到顶峰。自州城北门外修筑东西两坝,坝口和沿北城河地段遂成为交易集散地和盐务转运中心[5],两岸也多有私家园林的建置。直至清晚期,封建社会根基开始动摇,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令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泰州城的私家园林也不可避免地进入盛极而衰的阶段。

3.2.3 经济文化水平因素

经济文化水平带来的物质、精神上的双重改变促进了私家园林的发展。泰州自州建南唐,凭借水陆交通之便和丰富的盐粮资源,市民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私家园林的兴起。元末以来战乱减少,经济得到恢复,全国各地的盐商齐聚于此,他们利用剥削来的大量钱财购置田地,并在与当地文人名士的交往中,竞相附庸风雅,营建私园[6]。 同时,泰州崇文重教的民风孕育出的大批文人名士如高凤翰、宫紫阳等均精心经营自己的宅园,成为泰州城私家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戏曲文化的兴盛使得宅园中往往开辟专门的场所供曲艺欣赏,如俞濲在渔壮园中建造舫亭和流香阁以供演出[7](图3)。

3.3 演变特征

3.3.1 选址特征演变规律

据史料文献中对这18处私家园林的描述,可大致推测出其方位,而根据不同时期的位置分布(图4),可知泰州城私家园林的选址呈现从以自然为主到以经济为主的演变趋势。

两宋的南园和西园都位于泰州城四方城内,一处靠近市河,一处靠近山湖,主要在州治以南。据《道光泰州志》记载,泰州城内的山川形胜有泰山、藕花洲、芦洲、望海楼等几处,且多为公共游览胜地或归州治所有。西园和南园作为私家园林,其选址已经算有山林之乐、天然之趣了。至明清,随着城北演变为新的城市活力中心(图5),城北护城河两岸遂成为市肆宅园建置的最佳位置,尤其是大林桥西街以北的一片区域,集中了勺园、就园、宫氏北园、半园、小香喦等一批新建私园。城北护城河附近成为明清泰州城私家园林选址的新方向,尽管自然景色仍是园林选址的重要因素,但经济因素俨然成为了主要的考虑对象。

3.3.2 景观特征演变规律

园林的景观特征主要体现在园林的规模和造园的精致程度上,根据对泰州城私家园林的演变历程分析,其呈现出规模小型化和设计精细化两大特点。

从园林面积来看,泰州城私家园林的个体规模总体呈现出由大到小的演变趋势,同时园林的边界也更加明确。尽管从文献中无法得知各园的具体面积,但从描述来看,自西园的“凡百亩,亭十五”到水西园的“拓地十余亩,四面凿长渠环绕”,规模大大减少。明清时城内宅屋市肆相比两宋时明显增多且多数为宅园,面积不会太大。根据明清私家园林的密度和留存至今的乔园面积推测,当时的园林面积大多仅几亩,稍远一些市郊的园子或许能达到十余亩。

表1 泰州城私家园林演变阶段划分

5. 今城北稻河两岸

6. 日涉园西部全貌

此外,在造园风格及水平上,两宋的西园追求对内部空间的挖掘,竭力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如醒翁堂后建屋横跨一壑,增加其在空间上的错落和转换,构出“富千岩兮万壑”的艺术效果。而到明清的春雨草堂、日渉园、小香喦时,这种“壶中天地”的格局就愈加强化。如小香喦中利用前后五进四个院落不断进行空间的转换、穿插和隔通;日渉园中利用造型各异的建筑和丰富的地形增加空间的层次和景深等(图6),都是在两宋的基础上造园技艺的再度精细化的表现。

3.3.3 生态特征演变规律

园林的生态特征主要是研究园林的自然基质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这种和谐关系一方面体现在园林植物成熟的运用手法,另一方面体现在园林营建过程中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互动[8]。

泰州城私家园林自两宋兴起,就把植物造景当作园林景观塑造的关键构成要素。《许氏南园记》中描写南园中竹树成林的景象,而西园中利用植物命名的景点就有好几处,普遍采用芙蕖、竹、杨柳等,营造出典型精简又不失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这种对园林植物的运用至明清时达到了成熟,不仅将其用来表现天然植被,还按其特征进行拟人化,显示出意味无穷的象征寓意。同时,造园理论和技艺的成熟使得两宋以来的写意文人园林更加规范化、模式化,园林不仅承担着居住、游赏、宴会等物质功能,也成为园主寄情于景、抒发胸臆的心灵场所,如日渉园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之句加以命名,而吴文锡则“以为蛰者之所有可,以为非蛰者之所有,亦无不可也”将其更名蛰园,就体现了园主的部分意志。私家园林在营建过程中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互动一直遵循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原则,并朝着更加抽象化、概括化的方向进行。

4 结语

在古典园林理论研究集中于知名园林的今天,本文将目光转向江南小型城市的私家园林。在现有方志史料的基础上对泰州城私家园林的发展演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泰州私家园林研究不足的现状,推动其他相关理论的研究,也有利于全面地认知江南私家园林的发展演变、造园思想以及风格特征,进一步完善江南私家园林在造园艺术方面的特点与成就,保护江南私家园林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猜你喜欢
西园私家园林南园
林友农作品
唐诗赏读——南园之一
唐诗赏读——南园之三
董其昌《西园雅集图》作伪考(上)
北京老城内私家园林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中国园林前世今生
西园雅集研究综述
南园词话三十七则(接上期)
南园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