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老年人视角的高密度城区广场游人时空行为研究
——以南京为例

2019-05-23 06:10杨惠雅胡昕宇韩霞州狄雪琴
园林 2019年2期
关键词:户外活动广场轨迹

杨惠雅 胡昕宇* 韩霞州 狄雪琴

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化,人口红利逐渐消退。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我国在2050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例将达30%以上,中国将成为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近年来,各城市频发广场舞大爷大妈抢占篮球场、青岛老年暴走团占据快车道健身的“抢地盘”事件,更说明社会缺乏对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的关注及相应适老性空间,尤其是在中国城市空间发展已由增量型向存量型转型的新型城镇化时代背景下。在特大城市高密度城区,如何妥善解决老年人日益增多的户外活动需求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为了顺应时代诉求,针对老年人这一主体,对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尤其是城市广场进行更精细化研究,是保证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发展趋势。

1 研究背景

中国对于老年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95年胡仁禄在《老年居住环境设计》中提出的对当前我国老龄化城市改善老年居住环境和更新居住区规划的思考,这标志建筑界开始投入老龄问题的研究[2]。在后续二十余年,我国对老年人户外活动研究主要集中于居住社区。张丽云和雷振华(2003年)提出目前老年人活动区存在问题∶对老年人考虑不够、活动场地狭小、缺少活动设施、互相干扰[3]。洪涛、赵伟韬、吕研(2008年)在考虑老年人生理与心理的基础上,总结适宜老年人的城市公园的规划要点[4]。李昆(2011年)主要探讨老年人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而设计则是在顾村住宅的原有基础之上进行多层次的适老化改造[5]。金俊等(2015年)通过南京市新街口街道微空间分析,提出了提升微空间适老性的4个关键因素[6]。

基于城市品质要求提升和老年人生活方式转变,社区空间往往不能完全满足现阶段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对户外空间的选择拓展到城市范围,所以更多老年人选择城市广场作他们休息娱乐的户外活动空间。针对这一现象,2011年后,相关学者对老年人的城市广场进行了调查研究。代丽(2014年)从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研究广场现状,提出适合老年人的广场规划设计[7]。邵季圆等人(2018年)基于老年人生理、心理与行为特征,采用聚类、相关性分析法筛选广场空间品质评价因子[8]。总体来说,在特大或大城市里,老年人作为一个重要且庞大的群体,城市广场又是他们最主要的户外活动空间,而以老年人视角对城市广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还较少,或者不够彻底。本文基于此,从老年人视角对高密度城区的城市广场展开一系列研究,希望能为这一群体的广场规划设计提出相关建议。

2 时间地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时间地理学是哈格斯特朗及其领导的隆德大学研究小组提出的,是一种研究在各种制约条件下人的行为时空间特征的研究方法,即以时间和空间两层面为架构来分析人类活动的时一空行为,最初用来表示人活动状况的移动路径(path)。路径,即人在时空轴上一系列活动的轨迹,这种路径的表示法在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对象尺度上可自由设定[9]。在特定时刻、特定地点存在的某个人,路径会形成不间断的轨迹,每一个时刻t所展现的空间位置即为此人的轨迹点。

3 案例介绍

南京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是长三角及华东唯一的特大城市。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南京市城市人口也处于迅速膨胀状态。

3.1 场地区位

南京市传统意义上旧城区以城墙与长江为界限,总面积约44 km2。南京老城城区占主城20%面积,集中主城50%的人口、80%的高层建筑,是南京各项现代城市的职能集中地[10]。

据杨俊宴、胡昕宇对南京中心区的界定确定南京新街口中心区范围边界[11],南京老城区人口密度高、建筑密度大,城市中心区更是“城中城”的典型高密度区。因此,本文选取新街口中心区内的鼓楼广场、汉中门广场、大行宫广场三个城市广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

3.2 研究对象

鼓楼广场、大行宫广场以及汉中门广场(图1)均位于高密度城区,同时面积适中,且周围有丰富的社区环境,对研究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具有代表性。

1. 各广场周边环境图

2 . 场地概况分析图

3.3 场地概况

通过实地调研勘探与现场测绘,对3个案例空间形态进行调研分析,按结果分类。

从场地服务设施、现状绿地及日照环境三个层面进行现状分析(图2)。据调研现场情况来看,广场设施含休息设施(座椅、坐凳、亭廊和树池)和卫生设施(厕所);现状绿地从植物组合层面进行分析,可分成三个维度:草坪、乔木+草坪、乔木+灌木+草坪;基于Ecotect Analysis软件对三个案例广场的全年太阳辐射,通过建筑阴影进行了模拟分析。

由调查统计可知,大行宫广场服务设施集中且较其余两个广场数量最多;三个广场中只有汉中门广场有一块较大面积的草坪,其余广场植物部分均为乔木结合草坪或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日照分析可看出,汉中门广场和大行宫广场北侧受到日照较多。

同时,通过实地勘探,对研究场地空间形态进行定量分析。包含周围区位、形态特征、物理环境3维度共10个相关指标,并对其中5项采取李克特五点量表尺度作评判标准获得初步定量比对(表1)。

4 时空行为分析

4.1 问卷调查

2018年5月在各案例现场不同时段发放问卷:实际发放110份,收回110份,有效100份。基本信息采集如下:问卷对象男占58%,女占42%;从广场频率看,71%每天都来广场,15%一周会来2、3次,几乎所有老年人都是从家到广场的;从交通方式看,78%选择步行,12%选择公共交通。另外问卷调查中还涵盖老年人易理解并有直观感受的环境问题选项,包含区位、景观、环境三个方面,由答卷者打钩选取最重要的三项。

本次调研从早上7∶00到晚上8∶00,每隔半小时的前5分钟记录一次老年人停留人数,并观察其活动行为(表2)。

4.2 早晨活动轨迹分析

调查团队将采集到的数据样本绘制成人流轨迹图。图3-A可发现,鼓楼广场轨迹多在BE间,B是居住区进广场的最近入口,E离商业区较近。图3-B可知,人流主要在BH间,H靠地铁站。

大行宫广场人流轨迹主要如图3-C和3-D。如图3-C人流路线主要:(1)F、H进,穿过家乐福绿荫区后E、D出;(2)F、D进A、B、C出。F靠近主路口,E靠近公交站点和家乐福进口;A、B、C接近小区。如图3-D人流路线主要:(1)A、G进E离开;(2)B、C进H出。

汉中门广场人流轨迹如图3-E和3-F。如图3-E可看出,老人多选择的是E、F进C出,C是汉中门广场与周边小区的连接口;如图3-F,大多老人选的是A、F进C出,A、F紧靠地铁口,人群从地铁口A、F进入广场,再回小区。

根据调查轨迹得知,76%老年人从靠近交通点和居住区入口进广场,广场活动空间内53%老人在早晨进行太极拳、广场舞、太极剑等各项晨练活动,大都聚集在开敞的硬质空间。同时,大多老人会承担一定家务(如买菜)及接送小孩的任务,部分老人把广场作为沟通家与公共交通或购物中心的通行空间。

表1 案例场地形态数据统计表

表2 案例场地空间行为活动调查表

4.3 下午活动轨迹分析

正午时分,由图4-A可知,人群从D、E入,A、H出,进入地铁站;图4-B可知,大多人从H进,B、D、E出,老人多从各地经由地铁站来到广场进行休闲活动。从B、D进,E、H出,E离公交站台较近;如图4-D所示,人流选择A、B、D进,G、H离开,或G进E出;从图4-E、4-F可知,人流选择由A、G进E出或由B、D进F、H出;由图4-G所示,老年人多由C、F进,B出或G进C出,B紧挨美食店,C紧临居住小区;从图4-H、4-I看出,老人多选择E进C出或C进A、B、F出的路线。

由调查可知,下午老年人大多聚集在有绿树遮阴场地进行停留活动,广场的密闭空间或者开敞空间都有一定人流,分布较为均衡分散。

4.4 晚上活动轨迹分析

3. 各广场早晨人行活动轨迹

4. 各广场下午人行活动轨迹

傍晚,鼓楼广场老年人群的步行轨迹从图5-A可知,是H、B至E,从E至A,A离地铁站较近,E离公交站台较近;从图5-B可发现,人群步行轨迹是B至G,H至E,D至H;由图5-C、5-D可知,老人多由D、E进B出或C、G进D出;从图5-E、5-F中可知,老人多从A、E、D、F进C出或C进A、F出。

根据调查可知,晚上67%的老年人以散步为主。与下午不同的是,晚上老年人往往在广场的主要节点和道路进行活动,几乎没有老人进行小径的通行活动,人流轨迹较上午与下午更为集中于开敞的空间。

5 结论与思考

(1)可达性是老年人进行城市广场活动的首要前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老年人的生活类型由工作型转变为休息型。据调查可知,老年人的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其次为公共交通,但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能否安全顺利到达活动场地,是老年人活动需求的首要条件。

由于高密度城区地价高,可供老年人活动的空间以“见缝插绿”的小型绿地为主,城市广场就更为少见。而现代老年人往往会选择小型绿地以外距离更远、活动更多元、社交更广阔的城市广场进行活动,这势必会依赖公共交通,因此,公共交通的便捷可达性与步行可达性所构成的可达性是决定城市广场是否适宜老年人活动的户外活动空间的首要条件。

(2)较高的视觉通透度能保障老年人心理、生理安全。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时通常会更倾向有一定围合的空间,如树池座椅、亭廊架构,它们保证了老年人户外活动私密性的需求。老年人感知能力退化,一些生理原因本就让老年人缺乏安全感。假使围合度过高,例如夹道两侧栽植的植物过于密闭,老年人视觉通透度过低而无法感知外部环境,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内心紧张,不利其活动的舒适感。此外,这也容易产生社会不良分子隐藏于此伺机犯罪的隐患,对老年人的安全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适度的视觉可达性既能保持老年人对于场地私密性的舒适体验,也能保证老年人活动的身心安全。

(3)合理的服务设施配置能满足老年人城市广场活动休闲的社交诉求。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广场活动空间亟需座椅与公厕等服务设施。此外,雕塑、小品及灌木等景观元素往往不是老年人最为关注的,他们更在意的是满足需求的服务设施。考虑到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活动差异性,设计配套服务设施时,可适当增设一些体育活动设施,或兼具休息、谈话和娱乐功能的服务设施。

(4)关注小气候环境是提高人居环境的重要切入点。依据前文的日照分析,城市广场中老年人活动的区域应根据全年日照环境进行设计。老年人多喜光,其活动范围应多设于日照充足的地方,同时注意,全年日照辐射较大的地方应该采用草坪结合乔木,或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大草坪由于无遮光性不建议大面积设置,以有效提高老年人于场地空间的人体舒适度。并且,从老年人人居安全考虑,配电室、垃圾站等可设于终年见不到光的区域。

(5)过多的商业会抑制老年人对于广场空间的利用。老年人的社会活动较为简单,一般只利用周围的便利店和菜场。大多老人喜静不爱动,过多的商业活动会导致环境喧嚣和人流繁杂,干扰他们活动的私密性和舒适愉悦性。因此,城市广场可将商业活动与休闲活动进行分区,老年人活动片区周围仅设置少量简单的零售商即可,以确保老年人活动的宽敞性和不被打扰。

5. 各广场晚上人行活动轨迹

猜你喜欢
户外活动广场轨迹
布鲁塞尔大广场
在广场上玩
轨迹
轨迹
组织幼儿园情境式户外活动的探究
广场
轨迹
户外活动开始啦
进化的轨迹(一)——进化,无尽的适应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