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与策略
——以上海市徐家汇公园绿地为例

2019-05-23 06:10武扬
园林 2019年2期
关键词:红楼原型公园

武扬

景观设计并非随意创作,往往需要理论的指导。景观设计过程总是遵循一定的设计方法与策略,而对于现有建成景观以某种特定的方法学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才会整理出一套普遍适用的理论,这种理论才能反过来指导新的设计生成。本文以徐家汇公园绿地为例,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的地域、历史及文化特点,提取案例特点,抽象其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及性格通过再塑造反馈于该公园绿地。

1. 原大中华橡胶厂老烟囱遗址改建

2. 公园的西南入口

1 原型与景观原型理论

1.1 原型理论

原型(Archetypes)源自希腊文“architypos”,“archi”为“初始”“首例”之意;“typos”为“痕迹”“压痕”之意,顾名思义就是原始的经历和体验。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指出,原型的意义在于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是指埋藏于具有共同经历和背景的人们深层次的意识,它经过某些元素或场景等形式来激活,而这种形式就是原型[1]。至今,由心理学发出的原型理论作为方法学的一种,已经逐渐在其他领域被用来研究该领域的抽象概念,例如,电影、建筑、景观等,原型理论为其提供了新的立足点和角度。

1.2 景观原型

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是指一定时期内沉淀于人类心灵底层的、某些群体的本能和经验记忆遗存。例如,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总是包含着对某一潜在意象的隐喻,并将该意象出其不意地塑造到整个作品中去。艺术家把握住这些意象,把意象巧妙地提取出来,赋予意识的内容,并通过转化使之能被观者所理解和感受到[2]。

景观原型理论同样包括这些内容,景观设计师往往通过对场地案例进行考察和分析,感受其中的自然结构、地域条件、历史氛围和文化气质等,提取出独特景观元素,塑造出典型情境。因此,当人们进入到这种场景中,某种情绪或氛围再次出现,就唤醒了那些具有同样背景或经验的人们的潜意识,激发过往体验的记忆,从而对场地引起强烈的认同感。

景观原型来源于自然、历史、艺术与地域。例如,自然原型的设计手法,是人们通过对自然进行抽象、象征得到意向及精神[3]。而历史原型则是通过用直觉感知、激发集体潜意识来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4]。

2 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

本文以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公园为例,概述该园如何运用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来表现复杂的情境、抒发深厚的情感、增强体验感。该公园从原型角度来看主要运用历史文化原型和地域原型。

2.1 基于历史文化原型的继承与超越

上海的“海派文化”,是指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杂糅本地及周边的吴越文化与西方文化所形成的独特文化。海派文化的烙印不仅表现在代表陆家嘴金融繁荣的环球金融中心,也包括黄浦区、徐汇区等老城区里浓浓的市井气息;不仅表现在随处可见的外国人口中的外语,也包括当地人细腻柔和的吴侬软语;不仅表现在落地窗旁的法式大餐,也包括街头巷尾里老上海的味道……海派文化,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影响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徐汇区属上海老城区。明末文渊阁大学士、科学家徐光启曾在此处建功立业,并与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合作,开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先河。此后徐氏家族世代汇居于此,遂称为徐汇区。本案的徐家汇公园位于徐汇区,地处繁华的上海市城市副中心,始建于2001年。公园分三期实施建设:原大中华橡胶厂地块、原百代唱片厂地块和宛平路周边旧居民住宅地块。

3. 百代小红楼

4. 老城厢版图景点

5. 中式构架设计

2.1.1 保留历史实物

杰里科曾提出“在现代公共性的景观之中,所有的设计都取自人们对于过去的印象[5]”。这点在徐家汇公园的设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原型是历史与现代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只有把历史文化通过整理、总结来提取出某些元素,才能进一步指导设计的发生,引导观者的视线,引发观者的感受。

徐家汇公园场地近似直角梯形,西边长约为东边长的一半,北边线是东北向西南的方向略倾斜。园区内保留并修缮了原有大烟囱、小红楼,大烟囱在西南入口,小红楼沿北侧临街。另外,公园有西北入口,沿该入口布置笔直三段式通道,中间略宽,可供无障碍通行,两侧间隔布置座椅,三条路以树池为间隔,以高大树木围合;另开放东北入口,布置“希望之泉”大型雕塑水景,其后设置开阔广场供集会等功能,周围结合绿地点缀石磨等小品。沿西南入口向东北方向架人工桥一座,斜跨大半个公园;其下挖人工湖及蜿蜒水系。

(1)老烟囱

原大中华橡胶厂的老烟囱被保存并加高11 m,加高部分包裹光纤维和镂空钢结构,以增添其夜景效果。烟囱中部仍是红砖结构,下部做成六边形基座,刻以场景和平面图、介绍等内容的浮雕。大烟囱向外的小广场上设置两个类似中国结形式、中国红色彩的构架,结合绿化布置,既围合了空间,又使空间顿时活泼起来,与老烟囱形成新旧对比。

老烟囱曾是这个名声在外的橡胶厂的地标性建筑,它在很多上海人的印象中是环境污染的代表。然而,再往前看,大中华橡胶厂作为中国第一个生产出轮胎的工厂,对于彼时一切方兴未艾的新中国来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新的希望,是开拓、创造精神的象征。大中华橡胶厂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它从1926年建立到2001年被迫爆破完成其历史使命。那个时代正值上海拼命发展工业之时,发展过于迅猛和不均衡导致了环境污染,欠下生态环境的债。后来上海政府意识到绿化建设的重要性,开始采取一些举措来弥补,各地皆拿出地块用于公园等绿地建设。老橡胶厂的领导响应号召,坚定地拆除老厂房用以建设新绿地,老厂爆破后,为了保存民族工业的印迹,政府部门决定将大中华橡胶厂内的标志性烟囱留下来。现在在大烟囱上能看到记录那段辉煌历史的浮雕,将“大中华”的名字和故事告诉没亲身经历过的年轻人,将“大中华”精神继续传扬下去。

(2)百代小红楼

百代唱片“红楼”近衡山路,建造公园的同时对其外立面也进行了部分改造,使其外观特点更为鲜明突出。百代小红楼的内涵是丰富的:一是它曾经是“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建在上海的第一座录音棚,从此开创了中国唱片生产史,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顶级人物,几乎都在此留下了足迹和声音。如今唱片公司电位已经迁出,而小红楼依在,成了一家西餐厅。二是红楼外观明显有殖民时期建筑的代表风格,代表了西方历史在上海的痕迹。整体来看,摹写公园外老建筑和街道的风格,将城市的风格延续到公园绿地中,公园的风格呼应了城市的气韵[6]。而红楼南面保留下来的一颗百年香樟,正是这块基地最生动的见证者。

2.1.2 重塑历史意象

本案中,对历史文化原型的利用并不限于烟囱、红楼、香樟等具体形象,更包括老城厢的意象表达。21世纪初,上海先后出台几则条例、意见及规程,用以圈定十二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并对其进行规范的重点保护,老城厢风貌区便是其一。该区域的老建筑、老街巷、老弄堂等都具备本地特殊的结构和肌理特征,都反映其独特的环境风貌[7]。

上海老城厢的格局基本是由“一条环加十字”的道路骨架构成,形成一条条老街老巷。这些肌理特征和环境风貌留存在上海的文化里,印刻在人们的生活与记忆里,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因此,要保护好老城厢的形象及意象,好向后世骄傲地传说,向世界自豪地传扬。老城厢的环境风貌主要包括文庙、书隐楼、大境阁、豫园民俗民居等历史风貌区[8]。

徐家汇公园内的老城厢景点深刻地剖析并再现了黄浦江西侧江畔的古城形象及其代表的意象——用下沉三步台阶的空间来框出其“一环加十字”的轮廓,位于公园内象征黄浦江的水系旁,使人有种置身江边的错觉,然而结合“老城厢”的名字,让人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用人字铺青砖的小路象征街巷,体现老城厢的古朴和平易近人,小路分隔开象征建筑群的高低错落的绿篱,走在小路上仿佛穿梭于微缩的里弄;而中心区域相对开放的空间,用四根圆形石础加红色立柱,在参观者的认知感受上形成一个半封闭空间,然而红色柱子和柱础的形式又让人联想到古代建筑及构筑物的结构,脑海中突然闪现古典园林的典雅与幽静的迷人气质。

情境再生和景观重塑是塑造文化氛围的两种有效手段[9]。从“老城厢”的风貌中提取出里弄、街巷、江河、版图及老建筑的元素,并用景观中的元素进行重新建构,通过神似而非形象的方式使参观者形成深刻印象,达到传承文化的作用。

2.2 基于地域原型的对比与整合

地域原型对应该区域的地域特点,不仅包括地理、气候等外化形象,也包括文化风貌所表现的景象,更蕴含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沉淀其中的普遍生活方式。地域原型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基于地域自然和土地的原型;二是基于当地人们生存和生活方式的原型;三是两者的结合,着重于具有场所精神和归属感的空间营造[10]。

2.2.1 地域特点

上海市属平原地带,气候温和湿润,树木生长繁茂。徐汇区南北至肇嘉浜路和长乐路,东西至陕西路和华山路之间,属于上海保存最完善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该区域优秀建筑众多、建筑风格多样、风貌特色保护完整。

徐家汇公园地块北起衡山路,南至肇嘉浜路,西临天平路,东近宛平路,形近似梯形。其北侧衡山路为法式风情街,街道两旁整齐地种植着法国梧桐,斑驳的树影印射出浓郁的法式情怀。公园北侧、东侧及南侧多为居民区及沿街商铺,居住着许多地道的老上海人及早已扎根此地的新上海市民。公园西南方向则是徐汇区最繁华的商圈,分布着几个知名大型商场,该商区游客众多,徐家汇公园成为这片繁华都市中心的一块净土。

6. 公园内的“新一代”雕塑

2.2.2 结合地域的设计方法

(1)在公园的空间布局上。人行天桥以北部分以规则式布局为主——道路旁整齐的树列,休憩空间的几棵棕榈对称种植,场地铺装的规则对称,及下沉空间的保留,“新一代”“希望之泉”等雕塑小品景观,对西方景观形成一种呼应,逐渐将法式风情延续到公园中来。而天桥南侧区域,则以中式传统的自然式植物造景、假山置石、蜿蜒曲水、亭台水榭、层叠跌水、竹林密布及中国红色的传统形象的构架小品,完美地诠释了中式园林的典雅、精致与内敛。

(2)景观对公园内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的引导与规划。公园北、东、南三侧大部分为居民楼,公园最外一层隔绿化带设置了塑胶步道,并在公园北侧布置几个空间上相互隔离而视觉上又相互贯通的大小不一的空间,晨间用来晨练、太极、散步,而小红楼南侧延伸到绿荫树下的很大区域都被市民作为健身场所和交往空间充分利用。公园东侧还设置了儿童活动区域和篮球场,使公园的功能更加全面,给周边居民创造了一个健康生活方式的条件,为上海创造健康文明现代城市做出了表率作用,为城市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而公园的西南侧入口,沿水系的蜿蜒流转、开合郁闭,设计布置了层次错落的水景、自由组合的亭台水榭、高低起伏的地形、曲径通幽的小路,并放养了黑天鹅和龟、鲤鱼等动物,事实证明,人们乐于在此逗留、玩赏。这条象征黄浦江的河流,在此地更有了人情味,让人们可以亲近、玩耍,与亲人、朋友共同分享这一大自然的美妙,竞相与大自然合影以记录此刻的美好。

(3)从整体来看,这条跨越水系、跨越大半个公园的人行桥增加了公园的赏景视角和视点。由西北角入口走上人行桥,以代表民族企业的大烟囱为起点,穿过密林,越过河道,远眺亭台,再向前,目光被郁闭在树丛中,穿梭于斑驳树影之中,隐隐可见一侧老城厢的版图静卧于江边,让人不禁驻足停留并陷入深思;然而转过身望向另外一侧,远处鲜亮的法式小红楼静静伫立,与老城厢遥遥守望,令人感慨良多。

3 小结

徐家汇公园以中西文化为背景和基底,以海派文化为依据和基调,深刻挖掘基地的地域、历史、文化特点。公园在设计中注重历史文化的内涵,保留带有文化记忆的烟囱和红楼;又结合现代园林的需求,设计了人工桥和人工水系等,增添了景观层次,增强了景观的观赏性,丰富了景观体验感。同时,在公园的布局与设计过程中,深刻体会海派文化兼收并蓄的精神——公园内中西元素完美结合,不但保有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精髓,也增加了法式园林造园要素。本案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对历史、文化、地域进行解读,并转译成设计语汇,用景观元素和场景塑造表现出来的设计方法,对于其他类型绿地的设计也有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红楼原型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包裹的一切
红楼摆摊
红楼女排
在公园里玩
红楼:曲终人散,一片白茫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渐解红楼味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