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造园家白居易的月意象探析

2019-05-23 06:10王忆梅唐晓岚周孔飞王赫煊陈庆
园林 2019年2期
关键词:造园白居易月亮

王忆梅 唐晓岚* 周孔飞 王赫煊 陈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古典文学中的各类意象,而月亮作为一种意蕴丰富、认知神秘又与人们生活运作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从古至今就受到人们的青睐并留下大量的咏月诗句,这无疑为后世研究月意象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来源。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开放多元化王朝,月亮不再作为神秘而皇家化的神物被祭拜,人们可以自由赏月、玩月、咏月。同时,随着文人园林的兴起,月亮逐渐成为营造诗意园林的主要意象要素之一。白居易是历史上首个文人造园家,前人对于其月意象研究方法仅限于诗词研究,对诗人与“月”之间的契合关系研究不够深入,另外对其造园实践这一重要活动与月意象以及园林意境营造的关联研究也尚不足。本文以白居易诗文为原始材料,从其人生轨迹、思想变化、社会活动等方面探讨月亮在白居易一生中的价值认知与情感慰藉,从造园实践中挖掘月意象的营造方式以深入探究白居易在文人和造园家两种身份之间的互借与共鸣。

1 白居易诗词中的月意象分布统计

大唐王朝是历史上最开明、多元的朝代,形成了中国艺术史上最多样的意象元素,如垂柳、清风、落日等,而月亮的使用次数最多、涵义最深。中唐典型代表文人造园家白居易的咏月诗句成为后人研究诗文与园林关系的典型代表。目前关于白居易与月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含“月”诗歌的艺术风格以及园林诗文中描写月的审美体验方面,如邱艳将日、月、星辰等星象作为一种政治化的意象,分析白居易诗歌中星象所寄寓的政治理想、仕途苦闷、时间意识和人生感慨;刘克迪从白居易的诗句“雪月花时最思友”中分析了日本文学界的“白居易情结”,反映了白居易对日本文化及文学的影响;卢文芳从白居易园林诗文的角度探讨了诗人的园林思想及其对玩咏花木、月亮等游戏的审美意识。白居易在诗歌中把月意境描写得极为丰富,与“月”相关的词语出现了240余次,从表达情境上来看,与“月”相关的热词主要集中在“明月”“月明”“风月”“待月”等不同情境中,统计发现不同类型的月意象表达权重有较大差别,出现最多的是“明月”共55次。

2 白居易诗词中的月意象表达

2.1 人生轨迹中的“月”

从生平轨迹上看,白居易的一生大体可以分成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咏月诗寄托的情感不同但都是对自身处境的概括。他曾多次遭受波澜而最终渐趋平静的人生经历与月亮的朔望变化相契合(图1),特别是诗人在经历了贬谪江州这一人生转折点之后,其思想志向开始由“兼济”转向“独善其身”[1],月意象的风格表达也开始从孤寂相思转向闲适情趣。

1. 白居易人生经历与月相变化契合比较

2.2 天人合一思想中的“月”

2. 闲云山野“月”意向图(源自网络)

3. 古人赏月意向图(来源:南宋马远《对月图》,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4. 白居易的造园实践与月意象诗词表达

白居易对月亮乃至星象变化的关注,除了与所处环境社会的现实性因素有关,还与其自身所接受的儒家思想以及对神话崇拜的潜移默化有关。白居易出生于“世代奉儒”之家,从小受到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他认为人类和“天”是彼此相通感应的,“天”可以干涉人事,而同样人也能感应上天的变化。如其在《辨水旱之灾,明存亡之术》中说道:“水旱之灾,有小有大。大者由运,小者由人。”在白居易看来,水旱灾害的程度越大,越由天运影响控制。另外,他还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能够赏善罚恶,如其在《叹鲁二首》中说:“有如草木分,天各与其一。”他关注甚至是崇拜“天”,因而也会关注天上最常见也最神秘的星象变化。其中作为星象变化中最具有诗情画意色彩的“月”,白居易更是充分将其描写在诗词中。

2.3 社会活动中的“月”

2.3.1 羁旅别离

白居易早年间为了生计而在四处搬迁中度过,诗词中多是借月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如《宿樟亭驿》中“夜半樟亭驿,愁人起望乡。月明何所见,潮水白茫茫”。贞元十六年(800年),白居易走上了仕途之路,此后的月意象表达便开始与仕途坎坷、羁旅困窘相联系,反映诗人悲己思乡漂泊的孤寂心态。如《舟夜赠内》中写道:“三声猿后垂乡泪,一叶舟中载病身。莫凭水窗南北望,月明月暗总愁人。”此外,月还是烘托送别、离居、远征等相思愁绪的主要创作要素。最为典型的正是白居易的代表长诗《琵琶行》,诗中的“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是将月亮作为清冷的意象描写,再巧妙地与水结合将浓郁的伤感清冷意象发挥极致。诗中除了用月表达清冷感,还将其作为一种美好事物出现[2],如“秋月春风等闲度”“春江花朝秋月夜”中的春风、秋月等描绘的是昔日的热闹和繁华,以此反衬出诗人的寂寞与无奈。

2.3.2 社会风尚

唐朝盛行游宴之乐,不论是风景优美之处,还是闲云山野之间(图2、图3),抑或是游船之上都足以表达对安然悠闲生活的满足。在白居易的大量游玩诗篇中更不乏用月点景的佳作,如在《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中写道:“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除中秋赏月外,诗人还在《张常侍池凉夜闲讌赠诸公》中描述了日常玩月的活动:“竹桥新月上,水岸凉风至。对月五六人,管弦三两事。留连池上酌,款曲城外意。或啸或讴吟,谁知此闲味?”此时看到的是一轮又细又弯的新月,描绘了一幅月光洒在竹桥上,友人在旁,管弦丝丝,几人对月夜饮的惬意场景,尽管是些许月光也能感受到相聚的欢愉。

3 白居易造园实践中的月意象表达

3.1 造园实践

5. 履道坊宅园结构与月意象表达分析

白居易一生中共有六处园林实践,包括忠州东坡风景林和杭州西湖白公堤两处公共园林以及四处私园,即渭南渭上别墅、庐山东林寺旁的庐山草堂、长安新昌坊宅园和洛阳履道坊宅园。月亮在造园家白居易营建的园林中具有独特的造景方式和意境表达,其中以履道坊宅园和庐山草堂中的应用取胜。另外,兼具文人身份的白居易也创作了很多与月相关的园林诗词并赋予月亮丰富的情境和诗意,这为整体园林意境的提升起了很大的作用。从其造园活动中的月意象表达来看,主要概括有借月抒怀和借月成景两种方式。

3.2 文人气质下的借月抒怀

白居易一生中写了730余篇园林诗文,园林对于诗人而言以赏心悦目、畅情抒怀、陶冶性情为目的的游居环境,是寄托理想与抒发心怀的精神皈依(图4)。在晚年的园居生活中,月亮是诗人寄托情感、交会朋友、感怀美景的慰藉。

3.2.1 精神寄托

正如诗人在《吾庐》中描绘的“新昌小院送当户,履道幽居竹绕池。莫道两都空有宅,林泉风月是家资”。他认为园林是自己最好的财富,才会对林泉风月这等诗意的风景看作是物质和精神寄托[3]。又如白居易在《池上篇》中描写了在履道坊宅园里吟风啸月、对琴待月的修身养性之举,“每至池风春、池月秋,水香莲开之旦、露青鹤唳之夕,拂杨石,举陈酒,援崔琴,弹奏《秋思》。……声随风飘,或凝或散,悠扬于竹烟波月之间者久之。曲未尽而乐天陶然,已醉睡于石上矣”。《秋池二首》中云:“身闲无所为,心闲无所思。况当故园夜,复此新秋池。岸暗鸟栖后,桥明月出时……悠然心中语,自问来何迟。”此时诗人身远朝堂、心无所束,在履道坊宅园的秋池边、望月桥上借月意象抒怀。

3.2.2 以月会友

古人交友方式多见于以文会友、以画会友、以酒会友等形式,而具有文化底蕴的园林便提供了这样的环境,若在皓月之下,又会引发一系列以管乐品月、以月会友为主题的园林意境[4]。白居易作为月的忠实爱好者,在营园实践中便考虑到此类活动。他在履道坊宅园的池边建有一小平台,作为与好友对酒吟诗、抚琴赏月的地方,曾和好友刘禹锡在这里对酒吟月并作诗《小台晚坐忆梦德》:“晚凉闲兴动,忆同倾一杯。月明候柴户,黎杖何时来?”诗人与好友对月品酒、畅怀达意,表现旷达的生活态度(图5)。此外,在居住时间不长的新昌坊宅园也有邀友同坐月台的情景,如《闻崔十八宿予新昌弊宅,时予亦宿崔家依》中说道:“陋巷掩弊庐,高居敞华屋。新昌七株松,依仁万茎竹。松前月台白,竹下风池绿。”可以看出月在白居易的园居生活中营造的纤秀可观的美景。

3.2.3 感怀江南

白居易的美学思想和独到的园林观离不开长期游山玩水的积淀及对自然的感悟,并在诗中记录了许多意境超俗、富含哲理的园林风景,这其中不乏有对月意境的描写。比如他在履道坊宅园中就表达了对江南秀丽水乡的向往和怀念,正如《池西亭》中所说:“朱栏映照树,金魄落秋池;还是钱塘夜,西楼月出时。”在自己私园中睹月思景,用月亮寄托了对钱塘夜下月出西楼的感叹。

3.3 造园家视野下的借月成景

作为造园家,白居易充分借月亮的多样形象来丰富园中夜景,通过借月组景、借月参照、借月衬景等手法来组织修整园中山石、植物、建筑等营园要素,用月构园形成诗意和谐的园居景观。

3.3.1 置石组景

唐代文人园林的假山以土山和土石山居多,全部使用石块堆筑的石山尚不见多,但由单块或若干块天然石材组合布置成自然景观的“置石”手法则比较普遍。白居易是最早肯定“置石”之美学意义的人[5],强调为石设计典型环境,与其他园景组合而置。履道坊宅园是白居易经营、游赏和居住时间最久的一个园林,他十分喜爱园内以置石配合植物、莲池、月光所构成的小品,在《莲石》中有“石倚风前树,莲栽月下池”。将月景观融入池边树石小景,原本因黑夜而失色的石景因此增添了清光。

3.3.2 因月理木

白居易非常重视园林植物的配置成景,但其手法独特之处却是用景、情对待园林植物的,他以林泉风月意境营造为原则来管理疏剪园中树木,处处讲究景观构图。《池畔二首》中介绍了在履道坊宅园中利用月意象营造植物景观的做法,“结构池西廊,疏理池东树;此意人不知,欲为待月时。持刀间密竹,竹少风来多;此意人不会,欲会池有波”。诗人以月光和清风是否被阻隔而影响到观赏和游园为指导对池边植物和密竹进行合理修整,使竹、水等园中景物与自然中的风、月相融合,构建一幅稳定、生态的园林景象。

3.3.3 因时而借

借景是白居易在园林营建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他在庐山草堂的选址时便十分注重对草堂周围环境的近观远眺,不但在草堂四周借助景色堆石筑台、引泉悬瀑,还有多处远借[6],其中就有借月衬园景的,如《闲夕》中的“斜月入低廊,凉风满高树”和《夜坐》中的“斜月入前楹,迢迢夜坐情”,通过对月意象的营造和月景观的纳入,为自己朴素的草堂增加诗情画意,表达诗人超凡脱俗的美学思想和人生品格。另外,白居易还强调借自然时节彰显园林之景“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写草堂中一年四季呈现的不同美景,景物在时间中不断地变幻,不断地造景成境。

4 结语

在文人造园家白居易的诗词和造园实践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创作中,可以看出其对月亮这一自然景观以及月意象具有的清幽、高洁、和谐之感的喜爱。因此,月在诗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于冥冥之中影响、指导诗人对自然园林思想和生命格局的感悟。另外,“月”又成为了这两大艺术创作之间的联系,使得白居易和月、诗、园林在其理想追求和超凡脱俗的情怀中完美融合,为后世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月意象表达形式。

猜你喜欢
造园白居易月亮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壹 造园·纳瑞集祥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