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上海耄耋文化空间

2019-05-23 06:10王越胡玎
园林 2019年2期
关键词:耄耋和平城乡

王越 胡玎

中国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迅猛,截至2017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约2.41亿,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岁及以上约1.6亿,占11.4%。世界上相应的老龄化社会指标分别是10%和7%。中国正在进入全面关注、关心、关爱老年人的时代。有关老年人的康养研究指出:老年人从生理机能到心理感知力都在衰退,认知环境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持续减弱,迫切需要在高品质的户外空间中开展促进身心健康的活动[1]。因此,城乡户外公共空间紧密地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健康,对此各界也已经开展了诸多研究。本文也涉及老年人与城乡户外公共空间这一命题,但将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开探讨,即如何将老年文化融入城乡公共空间。笔者运用城乡特色文化空间理论,提议建构“上海老年文化空间”,雅称“上海耄耋文化空间”。

1. 上海孝善文化展览馆

2. 奉贤新塘村的古银杏

3. 上海虹口区嘉兴路街道为老年人提供的生活地图

1 城乡特色文化空间与上海耄耋文化空间

城乡特色文化是指一座城市或乡村的代表性、特色性文化[2],比如眉山的苏东坡文化、丽江的纳西族文化、龙岩的客家文化等。城乡特色文化空间是指将城乡特色文化融入公共空间,比如公园、广场、街道、滨水带等。城乡特色文化空间一方面让市民和旅游者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城乡的特色和魅力;另一方面也让这些特色文化在当地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老年文化是上海的特色文化之一。孕育老年文化,将其融入上海的城乡公共空间,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形成孝敬老人的社会氛围,也可以对全国产生示范效应。

将“上海老年特色文化”雅称为“上海耄耋文化”,既有特色文化意境上的考虑,也基于上海市民的长寿现象。古代称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能得此高寿的古人也极少。目前上海市7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6%,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占比5.5%,人均预期寿命为83.37岁,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可以说上海老人普遍寿享耄耋之年,意义非凡,值得点明。从全国来看,还有很多城市拥有独特的老年文化,比如二十四孝故事中的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都发生在湖北孝感,孝感的老年文化就可以用孝文化来点题;广西巴马长寿村的百岁老人比例极高,是世界长寿之乡,巴马的老年文化就可以用长寿文化来点题;浙江慈溪因汉代董黯一家的母慈子孝而得名,慈溪的老年文化就可以用慈孝文化点题[3]。所以,本文“上海耄耋文化”是“上海老年特色文化”的代称,并非仅关注80岁以上老人,而是所有正在和将要享受耄耋之乐的老年人。

2 构建上海耄耋文化空间

2.1 演绎耄耋文化并融入公共空间

文化演绎就是梳理特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挖掘其底蕴,引申其内涵,使特色文化内容更有深度和广度。还可以将特色文化与城乡其他文化进行多元融合和文化创意,形成能融入空间的城乡特色文化体系[4]。

结合融入公共空间的目的,上海耄耋文化可以从两个视角展开演绎,一是从老年人出发的视角;二是从其他人群出发的视角。从老年人出发的视角可以演绎出康养文化、怀旧文化、慈爱文化、老有所为文化四个方面。从其他人群出发的视角主要是孝敬文化。

2.1.1 康养文化

4. 和平公园在游客中心设置热饮水机的便民设施

5. 和平公园创建平整安全的耄耋径

身心健康,颐养天年是老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康养文化融入公共空间,可以体现为:安排好老年人前往城市公共空间的安全路径;具有养生和疗愈功能的生态环境;满足老年人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活动空间,承载健身、娱乐、社交等行为。老年人按生活能力状态可以划分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自理老人是生活行为能够完全自理,不依赖于他人帮助的老年人;介助老人是进行生活行为需要依赖如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设施等帮助的老年人;介护老人是生活行为完全或部分需要依赖于他人护理的老年人。对于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公共空间还有很多细致入微的地方需要完善。

2.1.2 怀旧文化

怀旧是老年人的普遍特点。经历漫漫人生,到了年老时人们会回忆那些曾经的喜怒哀乐,或精彩或平凡的故事。怀旧文化融入公共空间,可以体现为:保护公共空间内的记忆留存物,特别是老年人留有集体记忆的空间环境;恢复或新建承载着往事的纪念物。

2.1.3 慈爱文化

历经风雨的老年人往往看淡人生得失,却看重情感,付出他们的爱,而充满阳光和活力的孩子尤其是老年人关爱的对象。慈爱文化融入公共空间,可以体现为:老年人和幼儿活动空间的巧妙组合;老年人慈爱故事的承载展示空间等。

2.1.4 老有所为文化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话激起了老将廉颇的斗志。老年人有着丰富的知识和能力,老有所为让他们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也在付出中保持着更健康的状态。老有所为文化融入公共空间,可以体现为:老年人志愿服务工作站;老年群体才艺演出交流空间等。

2.1.5 孝敬文化

中华孝文化源远流长,也是儒家文化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图1)。传承和弘扬传统孝文化,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孕育当代孝文化。家庭中对长辈孝,全社会对老人敬。孝敬文化融入公共空间,可以体现为:促进人们与老人交流的空间环境;传统和当代孝敬文化的承载展示空间等。

2.2 上海耄耋文化空间布局和建设

2.2.1 上海耄耋文化空间规划布局构想

彰显城市特色文化,就要让城乡特色文化融入公共空间,形成城乡特色文化源空间和拓展空间,并在城市中进行统筹布局,建立起城乡特色文化空间结构,让人可以到实地体验和感悟。城乡特色文化源空间是指特色文化与公共空间最重要的融合点,是特色文化在城乡空间中产生辐射效应的源头空间[5];城乡特色文化拓展空间依托城乡特色文化源空间向外拓展,增加该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多层次融合,并融入更多元的功能[6]。上海耄耋老人文化空间应形成以若干特色鲜明的源空间为核心,众多拓展空间烘托的空间格局。

城乡特色文化源空间的谋篇布局是城乡特色文化空间结构中的关键。上海耄耋文化源空间宜突出某种类型的典型性和示范性,并兼容多类特点。上海耄耋文化空间可以有如下分类的特点:按照耄耋文化的内涵分类,可分为康养文化、怀旧文化、慈爱文化、老有所为文化、孝敬文化等;按不同的服务对象分类,可分为居家养老型,机构养老型等;按公共空间资源的特性分类,可分为人文型、生态型等;按照服务范围的层级分类,可分为市级、区级、街道(乡镇)级、社区(村)级等。

7. 和平公园西入口内适合改建为耄耋苑的空间

8. 和平公园中与耄耋苑结合的幼儿活动场地

9. 和平公园广场设置的方便老人聊天的双排座椅

2.2.2 上海耄耋文化源空间的选择和特色塑造

笔者以为可以将上海的黄浦区古城公园、普陀区曹杨环浜绿地、浦东新区盐船港滨水绿地、奉贤区新塘村四处公共空间规划为上海耄耋文化源空间,并体现其不同的特点。四处公共空间集中体现了它们作为源空间的选择要点和特色塑造:在系统的文化空间规划中,文化源空间的选址除了考虑文化、服务对象、资源、层级等特色外,分布宜适当均匀,以点带面,带动文化拓展空间的形成,同时总体规划布局要与周边用地功能、交通、配套设施等相协调。

(1)古城公园

古城公园可以作为上海耄耋文化源空间,基于以下考虑:古城公园周边居住区密集,且老年人比例高,是服务居家养老的典型公共空间;古城公园面积约4 hm2,可以作为中心城区的区级公园绿地的示范;古城公园毗邻豫园和城隍庙,游人如织,是对外展示上海老年文化的最佳窗口;古城公园地处上海古城所在的老城厢,公园古朴雅致,而且可以因借豫园丰厚的长寿文化,古今交融。

(2)曹杨环浜绿地

曹杨环浜绿地可以作为上海耄耋文化源空间,基于以下考虑:周边居住区密集,且有云集曹阳养老院等三家养老结构,是服务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典型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沿着环状水系和道路展开,可以作为中心城区带动公共空间融入老年文化的示范;曹杨环浜所在的曹杨新村是解放后全国兴建的第一个人民新村,曹杨一村被评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具有独特历史价值,是开展交流的良好平台。

(3)盐船港滨水绿地

盐船港滨水绿地可以作为上海耄耋文化源空间,基于以下考虑:周边有在上海乃至中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亲和源老年公寓,是服务机构养老的典型公共空间;该绿地毗邻上海孝善文化展览馆,该馆展示中华传统孝道,特别是当代人民警察王春来忠孝双全的事迹,可以重点表现当代孝文化;该绿地位于浦东新区康桥镇,可以作为街道和镇层级公共空间的示范。

(4)新塘村公共空间

新塘村公共空间可以作为上海耄耋文化源空间,基于以下考虑:该公共空间位于奉贤新寺镇新塘村,可以作为村和社区层级公共空间的示范;该公共空间内有上海编号0007的古银杏,树龄超过千年,高度18 m,树围总长约9.35 m,树冠总长27.5 m,可以围绕古树成景,形成安居长寿的环境(图2)。

2.2.3 和平公园作为上海耄耋文化源空间试点建设的构想

笔者提议将和平公园率先建立为一处上海耄耋文化源空间,先行先试,优化完善,再逐步增加其他源空间和拓展空间。

选择和平公园作为上海耄耋文化源空间,基于以下三点考虑:和平公园周边不仅居住区密集,而且有具备大型养老设施天宝养老院,是服务居家和机构养老的典型公共空间;和平公园面积约17 hm2,可以作为中心城区的市级公园绿地的示范;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紧邻和平公园的上海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第一市民驿站,与正在日托所做手工艺品的老人交流,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基层社区治理和老年人的关心和重视,随后的媒体和市民慕名到访,使之受到持续广泛的关注。

笔者团队对和平公园以及嘉兴路街道的市民驿站和天宝养老院进行了多次考察和访谈,发现嘉兴路街道专门在市民驿站放置了为老年人印制的生活地图(图3),在公园游客中心设置热饮水机等便民细节(图4),还有举行很多丰富多彩的老人活动,老人们亲切地称呼和平公园为“绿色的家”。和平公园耄耋文化空间的具体建设构想如下:

(1)耄耋径。包括从周边居住区及养老机构通向和平公园的慢行道,以及公园内的主要道路和场地。道路本身不仅要满足无障碍设计的各项标准,而且在防滑、平整度、连接性上应该有更高的标准,方便拄拐杖和坐轮椅的老人出行,以形成安全舒适的交通系统(图5)。如和平公园中部有一个适合老年人休息晒太阳的广场(图6),但从主路进入广场要跨越略微凹陷的道路边沟,宜将广场四边的部分边沟改成暗埋管,方便老人安全舒适地进出广场。

(2)耄耋苑。是指在公园中针对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设置的老年休憩区。耄耋苑以靠近公园入口为佳,方便老人们到达;宜有较长的日照时间,特别是下午的时段。如和平公园毗邻居住区和天宝养老院的西入口有一片绿树掩映的场地,可以改造作为耄耋苑(图7)。耄耋苑的所有设施和环境均应高标准以满足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的需求。如设置避雨亭廊、不设地坪高差以便轮椅进出、设置软质地坪的幼儿活动空间,以增加老人的快乐(图8)。

(3)耄耋设施。主要包含管理服务设施和游憩设施,在公园基本设计要求外,更细致地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如建热点心售卖亭。老年人宜少食多餐,鉴于和平公园面积较大,便于老年人两餐之间能吃到热呼呼的包子;设置志愿者站,便于老年志愿者休息,同时结合志愿者工作宣传展示;增加内向环形座椅或者相近平行座椅,便于老年人扎堆聊天(图9);部分座椅旁设置空间,便于老年人停放轮椅,看孩子的停放童车等。

(4)耄耋景观。以植物造景为本,在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巧妙融入文化,比如增加有益健康的植物,寓意长寿吉祥的植物等;保护好公园内原有的历史景观,设置标注牌讲述其中的故事。如老人们如数家珍地提到和平公园东北入口的画舫是和公园同在1958年建成的;1987年国际护士节落成的护士立像,是由著名画家刘海粟题词的等等,这样在景观营造的同时,可以增加蕴含康养、怀旧、慈爱文化、孝敬、老有所为等文化的雕塑小品和老照片廊等,营造敬老氛围,传播耄耋文化。

通过建设既有实用功能,又有文化内涵的耄耋径、耄耋苑、耄耋设施、耄耋景观,使和平公园成为名副其实的上海耄耋文化源空间,产生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3 结语

笔者运用城乡特色文化空间理论,提议建构上海耄耋文化空间,从总体规划入手,从源空间选址和建设起步,希望有助于提升面向老年人的户外公共空间品质,有助于强化上海文化的城市品牌,并带动全国城市各具特色的老年文化空间规划和建设。

猜你喜欢
耄耋和平城乡
城乡涌动创业潮
博弈·和平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耄耋老汉的别样绿色梦
期盼和平
育人有方的耄耋老人
耄耋老人与八百多封“劝学信”
耄耋老人坚持捐资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