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龙* 牛立新 张博通 郭丽娜 赵仁林 闫振国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人们面临的各种困惑和生活压力有增无减,老龄化、亚健康等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健康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活动必须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园林景观是人类生活环境中自然属性最重要的补充,在构筑和谐、生态、健康的园林景观环境中,植物是景观设计中重要的元素。人们究竟利用哪些植物营造什么样的景观空间,将能够更好满足我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理论与实践应用问题。本文在康养景观理论和人与植物关系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园林康养景观概念,康养植物的类型及选择原则,旨在为康养景观园林植物设计提供参考。
借用自然元素去改善健康,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明中都留有一定印记。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医师鼓励病人更多地接触庭院或花园以促进康复[1,2]。中国道教主张“天人合一”,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良好的景观生态环境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3]。古代中医注重养神,即精神、心理养生[4]。中世纪时期(6~15世纪),欧洲修道院通常与回廊式庭院花园结合,提供医疗服务。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医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人们更多注重的是疾病本身,而忽略了自然景观对疾病的康复疗养作用。进入17、18世纪,赞美与崇拜自然的浪漫主义思潮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重新重视,以及自然对于疾病和精神的康复作用。到20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快了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的转变。同时,园林城市、田园城市等运动的兴起,推动着以健康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支持自然恢复和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相关理论研究、实践项目正在不断趋于成熟[5]。
关于有益于健康的景观研究兴起于西方国家。Gesler(1992)第一次提出了康复景观(Therapeutic Landscape)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有益于恢复人们身心健康和维持健康快乐的地方、设施、建筑、场所及周围环境等,包含有自然或人工景观[6]。Eckerling(1996)指出,康复花园(Healing Garden)是以康复为目的,让人们感觉舒适的花园[7]。此外,Martha、Cooper-Marcus和Barnes等其他学者都对康复花园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其营造目的主要是通过提供一定的环境以减轻病人身体症状,并对患者和医护人员、探访亲友等其他使用者产生积极的身心影响。
国内目前研究中,不同学者对相关景观概念的阐述不同,常见的有保健型园林、康健花园、康复花园、康复景观等。牛泽慧等(2006)认为保健型园林(Healthcare Garden)是基于医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维护人的健康和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类型[8]。雷艳华、金荷仙等(2011),通过总结前人研究得出,康复花园(Healing Garden),有时也称为康健花园,是通过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让使用者从主动和被动两方面获益,从而对其身心健康提供助益的户外空间。刘博新、李树华(2015)也解释道,康复景观是在医疗保健设施中引入自然要素并加以精心设计,对使用者产生身心积极作用的园林类型[9]。不同学者对康复景观相关概念的表述与解释虽有不同,但重点都旨在说明是恢复和改善使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景观环境。
在国际上,“康复”一词,译自英语Rehabilitation,世界卫生组织(WHO)康复专家委员会于1981年对康复的定义为:“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由此可见,康复花园或康复景观非同一般景观。从狭义上看,这类景观针对的是特殊人群或者处于特殊时期的普通人,这种特殊性主要是体现在身体与心理两方面。
由于当前人居环境,特别是城市中自然生境日趋缩减,普通大众都渴望自然健康的环境。目前国内外对健康景观的研究实践主要还是针对非健康人群,面向公众的公共健康问题的景观研究还较为缺乏。自然健康的环境是营建健康人居环境的基础,园林植物是创造可持续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植物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效益,如增加空气负离子、固碳释氧、消减PM、降噪、杀菌等,同时也给人们生理和心理健康带来益处。虽然现代有关健康景观研究兴起于国外,但中国五千年文化发展历史中,有关健康养生的理论从来都没有缺席。道教养生理论,传统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都密切关注人的健康与自然的关系。张金丽等研究探讨了运用道教生态伦理和养生理论进行景观空间划分和植物景观营造。刘滨谊为美国教授设计治疗肝气郁结、肝火攻心的花园,利用阴阳五行理论进行景观设计,获得不错的康养效果[10]。
笔者提出“园林康养景观”这一术语。根据《新华字典》,“康”有“安宁”和“无病”之意;“养”有“使身心得到滋补和休息”之意。“康养”,可解读为以“养”为要点,以“康”为目的,是维护、保持身心健康的过程。园林康养景观延伸了康复景观、疗愈景观等相关概念的内涵,更加注重普通大众对生活环境景观的共同康养性。园林康养景观应当是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充分利用植物保健功效,力求人与植物间的和谐、平衡发展,以维护和保持大众的身心健康,服务于所有居民群体的园林环境景观。
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不仅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为人类的健康和发展提供了保障。为了更好地利用植物资源和造福于人类,必须首先明晰植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指导人工自然环境的设计,从而营造出生态平衡、健康宜居的园林景观环境。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与自然(植物)有着密切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植物有降温增湿、杀菌驱虫、固碳释氧、增加空气负离子等作用[11],为人类提供健康的环境;植物色彩及有益挥发物可直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12-14]。但是植物也会产生有害物质,挥发有害气体,对人的健康有害(图1)。人对植物也具两面性,一方面,人类不当的行为活动[15,16]使得植物生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长节律失衡,最终导致物种的濒危灭绝;而另一方面,人类倡导生态文明,保护植物资源,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环境,从而丰富植物的多样性(图2)。
(1)源于“亲生命性假说”[17]。有关假说指出,人天生就与其他生命有着密切的情感连接。人类有亲近自然环境的本能,并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身心健康的益处[18]。人与植物亦是如此,人们更愿意在有植物的环境中工作,植物也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这种植物与人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促使人们寻求一种平衡的发展状态,从而达到人与植物的和谐相处。
(2)植物风水学观点。在植物风水有关观点中提出,营造阴阳平衡的“植物场”来保证人体内部、人与植物、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均衡平和状态[19]。植物风水主要是综合植物气场、植物精气以及植物阴阳五行属性[20]等内容,其核心是通过不同植物场的构造,以正确的方式让自然万物之气场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生生不息。
(3)植物物质理论。植物释放有益物质,形成生态、绿色和健康的植物场,从而不断改善和更新生存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21,22]。有关中医理论中也有植物色彩及挥发物等对人体内部保健功能存在对应的关系,如人体不同气卦(脉轮)上使用合适的植物精油,将有助于调理该气卦对应部位身心状态[23]。
1. 植物对人的影响
2. 人对植物的影响
作为园林康养景观,首先需要考虑空气质量(负氧离子浓度)、固碳释氧量、PM(微颗粒物质)作用、降噪和杀菌能力等五个方面生态因子要求。
3.1.1 释放负氧离子浓度的能力
空气负离子被誉为城市中的“空气维生素和生长素”,具有清洁空气、杀菌和调节机能平衡的作用,有极佳的净化降尘功能,能优化人的外部生存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态环境资源[24]。植物的光电效应和尖端放电时可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25]。研究表明,高浓度的空气负氧离子具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功效[26]。在园林康养景观的设计中考虑负离子浓度时,首先要考虑园林康养景观设计中所针对的人群,若为疾病人群,则负离子浓度标准需大于10 000个 cm-3,人们会感到心情舒适,身体放松,可有效增强人体抵抗力;若为普通大众人群,则空气负离子浓度标准大于1 000个 cm-3~1 500个 cm-3即可。在配置植物时,可选择一些负离子浓度高的树种,如樱花、雪松、云杉、樟子松等。
3.1.2 固碳释氧量能力
由于城市工业、居民生活和各种化石燃料燃烧的耗氧量以及一些有害气体的排放,使得目前大部分市区CO2的含量远远超过自然界大气中含量300x10-6指标[27]。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固碳释氧的功能,就地缓解或消除局部缺氧,改善局部地区空气质量,从而间接保护人的身心健康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28]。由于不同城市地区光照条件、水分、空气污染、人口条件等的不同,树种的固碳释氧量就会有所不同。在城市中心的密集人口区,选择固碳释氧量高的树种,如龙柏、法桐、大叶女贞等。
3.1.3 减少空气微颗粒物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大量增加,颗粒物污染早已超越城市尺度,人们的生态保健意识开始增强,对如何消减可吸入颗粒物的想法越来越重视[29]。颗粒物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PM2.5和PM10附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环境质量影响极大。因此在园林康养景观设计中,首先分析周边现状环境,然后适当选择树种。消减PM作用显著的树种可选择针叶树,如油松、雪松等;叶片表面粗糙的阔叶树,如元宝枫等;绿量大、叶面积指数大的植物,如刺槐等。
3.1.4 降噪能力
研究表明,在震动和噪音环境中工作,可使人感到烦躁、恶心、头痛,长期在噪音环境中生活,甚至产生焦虑、心慌和失眠等亚健康症状[30]。在一些特殊环境,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噪音污染,而绿地中的植物可以对噪音污染形成一层绿色屏障以阻断污染的传播。同样的,由于所处环境的周边现状不同,我们需要分析周边噪音污染来源以及程度,在此前提下选择降噪强的树种,如刺柏、小蜡、毛梾、三角枫等。
3.1.5 杀菌能力
在人口大量集中、活动频繁的城市中通常有近百种细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知不觉吸入各种细菌,从而产生一定危害。植物具有抑制、杀死散播在空气中多种细菌的功能。人口密集区域或医院等地会产生大量细菌,其含菌量超过绿化区的八倍以上。杀菌能力强的树种有油松、马尾松、侧柏、桂花等。
3.2.1 关注芬多精释放能力
芬多精是植物为保护其本身而散发的用以杀死空气中的细菌、微菌、病毒,防止寄生虫、杂草等侵害的挥发性物质[31]。其主要成分是“terpene”,为“半萜”化合物的统称,包含单萜烯、倍半萜烯及双萜烯等。芬多精具有多种功效,可作为香料使用,具有杀菌杀虫、降血压、镇静神经系统等。可以根据不同人群,合理配置芬多精释放强度不同的植物种类。
3.2.2 谨慎使用问题植物
在丰富多样的植物王国中,存在一些对人类或部分群体有健康伤害的植物,因此在园林康养景观建设中必须谨慎使用有关植物。如针对儿童,忌用夹竹桃、枸骨、马蹄莲等对儿童有不良作用的植物。应注意的是,不宜栽植部分人群会过敏的树种,如旱柳、漆树等。
疗愈植物是指对某些疾病或心理问题具有治疗康复的植物。疗愈植物在其治疗方面按其不同的作用方式,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外疗型植物。即植株可以释放抗菌素和含抗病毒的挥发物,通过人的呼吸系统或皮肤毛孔进入人体,从而治疗某些疾病。科学合理的配置芳香疗愈植物,对人的身心有一定的疗愈效果。代表性植物有美国扁柏、百里香等。
二是内疗型植物。即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处提取具有药效的物质,采取内服或外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效果。代表性植物有山茱萸、杜仲等。
三是综合型植物。即既具有外疗型的特质,也具有内疗型功效的药用植物。代表性植物有薄荷、金银花等。
养生植物指植物的叶、花、根、果和枝、干表皮等地上部分含有活性挥发物质,释放到空气中,经呼吸道被人体吸收,对人的身心有着明显的保健养生功效。这类植物的特点表现在其活性挥发物质如乙酞乙酸类、丙烯酸、桉醚、水杨酸一石竹烯、大蒜新素及负氧离子等挥发物质[32],与人体鼻子粘膜上的嗅觉细胞接触后,刺激人的嗅觉神经,加快人体血液循环、提神醒脑、消除疲劳、有助于消除神经紧张和视力疲劳,使人体处于放松状态,达到康体保健与养生的功效。代表性植物如梅花、白兰花、水仙等。
该类植物通过改善一些特殊生态因子,从而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而间接保护人的身心健康。此类植物对人体无害,但生态效益高,如具有显著吸收太阳辐射、最大限度调节环境温湿度、固碳释氧、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滞尘减噪等功能,从而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使人生活舒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代表性植物有大叶女贞、大叶黄杨、法桐等。
问题植物是指一些因挥发物浓度过高或接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作用的植物,此类植物若确系有较高观赏价值,也可少量栽植。代表性植物有夹竹桃、漆树、毛白杨等。
本文提出的园林康养景观的着眼点在于为普通大众提供健康的园林景观,从研究范围来看,涉及风景园林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学、药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尚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其内涵。希望通过多方研究,最终构建在视觉景观质量、生态效益和康养效益三个维度相协调的现代园林景观,充分挖掘园林在人类健康保障方面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