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灸对肾俞穴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2019-05-23 09:58陈连靖史菊霞张龙早魏建子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俞穴艾灸穴位

陈连靖,史菊霞,张龙早,魏建子



温和灸对肾俞穴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陈连靖,史菊霞,张龙早,魏建子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观察温和灸肾俞穴血流灌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检测温和灸前后20名健康试验对象肾俞穴的血流灌注量变化,检测时间分别为艾灸前、艾灸5 min、艾灸10 min、艾灸15 min、艾灸20 min、艾灸后5 min、艾灸后10 min、艾灸后15 min,共8个时间点。肾俞穴的基础血流灌注量小于对照点(<0.05);艾灸5 min、艾灸10 min、艾灸15 min、艾灸20 min、艾灸后5 min、艾灸后10 min、艾灸后15 min肾俞穴血流灌注量高于艾灸前(<0.05);艾灸20 min肾俞穴血流灌注量高于艾灸5 min (<0.05)。艾灸肾俞穴可以引起局部血流量的增加,且存在后续效应,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

针灸疗法;灸法;温和灸;穴,肾俞;血流灌注量

艾灸是以温热刺激[1-3]为主要手段的临床常用疗法。在施灸过程中,由于局部温度增加[4-5],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穴位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增加[6-7]是可以预见的结果。局部微循环血流的变化可反应心血管的功能状态,判断灸法的“温通”效应[8],更与艾灸时穴位局部的生物传热[3,9-10]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6-7,11]。艾灸时穴位温度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4-5],因此引起的微循环变化也是动态的。但当前有关艾灸对穴位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变化的研究,往往只关心艾灸后某一单一的时间点(例如艾灸后即刻)的微循环状态,对艾灸时穴位微循环的动态变化的研究极少。这对深入研究灸法的生物传热过程、全面理解艾灸的临床作用机制是不利的。

笔者前期对灸法的温度特性[4-5]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初步观察了微循环灌注的穴位特异性[8],本试验将观察温和灸时肾俞穴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今后艾灸生物传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1 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测试对象均为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健康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志愿者,共20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18~32岁,平均23岁。

1.2 纳入标准

①身体健康,无心、肝、肾、脑疾病史,无精神疾病史,无皮肤病;②年龄18~40岁;③受试者依从性良好,签订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检测。

1.3 排除标准

①检测处皮肤有瘢痕、炎症等;②汗液分泌异常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③有精神疾病史;④感冒、发热者。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室环境

本试验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室进行,环境控制在温度20~25℃,相对湿度40%~60%。

2.2 仪器设备

英国Moor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moorFLPI-2型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该仪器通过红外激光散斑对比分析方法动态监测局部微血管的血流变化。其工作原理为应用分散成圆锥状的低功率红外激光照射到组织表面,形成随机散斑图样,该图样被CCD相机拍摄下来形成血流分析的源数据图(即原景照片),此数据图实际是一个数字形式的散斑光强矩阵,当有血细胞在笔者感兴趣的区域移动时,散斑图像会发生变化。通过对散斑光强矩阵变化的数学分析,结合伪彩编码技术,就可以生成和组织血流量相对应的彩色图像,从而实现对检测表面的血流分布分析。

2.3 试验材料

5年陈艾条(0.18 mm×200 mm,艾绒等级为10:1,南阳国医艾绒有限公司),艾条灸时所用的固定架,打火机、灭艾器等若干。

2.4 测试穴位

本试验选取的穴位为肾俞和其旁开1 cm的非经非穴对照点。穴位定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2346-90)《经穴部位》进行。肾俞,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对照点定位,肾俞穴位旁开,穴位与足太阳膀胱经腰背第二侧线之间中点。肾俞穴左右取穴为随机取穴(信封法)。

2.5 艾灸方法

采用温和灸,用艾灸架夹住艾条在穴位上方约2~3 cm处施艾灸,距离以受试者自觉皮肤耐受舒适为宜。

3 研究结果

3.1 血流灌注量检测

试验对象进入实验室安静休息15 min以适应试验环境。将检测环境温度、湿度控制在试验所需条件。首先用moorFLPI-2型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检测受试者艾灸前穴位及相应对照点血流灌注量,待数值稳定(约10 s)后,记录数据,作为基础血流灌注量。在穴位实施温和灸,分别于艾灸5 min、艾灸10 min、艾灸15 min、艾灸20 min和艾灸后5 min、艾灸后10 min、艾灸后15 min的血流灌注量,数据记录方法与基础血流量测定相同。

由于血流的检测与艾灸无法同时进行,因此艾灸5 min、艾灸10 min、艾灸15 min的血流测定采用插值法。即在测量艾灸上述时间点的血流量时,艾灸时间只有对应的时长。例如,检测艾灸5 min时血流量,本次艾灸就只进行5 min,而测量艾灸10 min的血流时则重新开始艾灸10 min。这样一来,艾灸5 min、艾灸10 min、艾灸15 min、艾灸20 min血流的测定要分4次测量,每次测量时间间隔超过24 h以排除上一次艾灸对穴位血流量的影响。艾灸后5 min、艾灸后10 min、艾灸后15 min血流灌注量的测定于艾灸20 min结束后分别测定。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则用非参数检验方法。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研究结果

3.3.1 肾俞穴与对照点血流灌注量比较

4次测量结果显示,肾俞穴的基础血流灌注量与对照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其血流灌注量小于对照点。详见图1。

3.3.2 温和灸对肾俞穴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艾灸5 min、艾灸10 min、艾灸15 min和艾灸20 min肾俞穴血流灌注量均高于艾灸前(<0.05);艾灸20 min肾俞穴血流灌注量高于艾灸5 min(<0.05),与艾灸10 min、艾灸15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艾灸后5 min、艾灸后10 min、艾灸后15 min肾俞穴血流灌注量高于艾灸前(<0.05),与艾灸20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详见图2。

注:与对照点比较1)P<0.05;BUP为血流灌注量单位

注:与艾灸前比较1)P<0.05;与艾灸5 min比较2)P<0.05; 比率为各时段的血流灌注量与灸前的血流灌注量的比值

4 讨论

穴位是艾灸时的施灸部位,研究艾灸机理时离不开对穴位作用的探究与分析。肾俞穴为肾之背俞穴,内应肾脏,为肾气在背部输注传输之处,此穴在临床运用非常广泛[12-15]。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显示,艾灸肾俞穴有补虚、补肾、疏通气血、活血化瘀、调经止带等功效[16-19],肾俞穴不仅临床运用广泛,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是保健穴位之一[20-23]。这是笔者选择肾俞穴作为观察穴位的主要原因。

试验结果显示,肾俞穴微循环血流灌注量与非穴位对照点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图1)。这样结果表明,从微循环角度肾俞穴具有明显的穴位特异性。但与文献报道的其他穴位的高血流灌注量[24-26]相反,肾俞穴表现为低血流灌注量的结果。这一结果表明,不同的穴位具有不同的特异性表现。穴位电阻的特异性表现同样反应了这一特征[27-30],与对照点比较,一些穴位出现低电阻现象,而另一部分穴位则表现为高电阻现象。因此,在观察穴位特异性时,在穴位的选择方面需要慎重考虑,尽可能对更多的穴位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归纳出更具有普遍性的结果。

试验结果显示,在艾灸开始5 min直至艾灸结束15 min,肾俞穴的血流灌注量均显著高于艾灸前(图2)。试验结果表明,温和灸可改善肾俞穴的微循环情况,加速血流速度从而增加穴位血流灌注量。并且温和灸对穴位微循环的改善在灸后仍可持续维持一段时间,具有一定的后效应。有研究观察了艾灸疗法的活血化瘀作用及其相关机理,实验表明艾灸能纠正血瘀大鼠血液流变的异常,证实灸疗有显著的活血化瘀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艾灸能够改善微循环状态有关[31]。微循环的改善对于临床上的寒凝血瘀证具有很大治疗意义,因此临床上可运用艾灸治疗相关疾病,比如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等病症[32]。本试验结果还显示,温和灸时穴区血流灌注量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艾灸肾俞穴5 min时穴区的血流灌注量明显低于温和灸20 min时。因此,单纯从改善微循环这一结果来看,艾灸要获得较好的疗效则需要一定的灸量,这也与临床应用相吻合。具体到每一种疾病应该艾灸多长时间才能获得较好疗效,则还需要更进一步的临床观察。本试验仅仅观察了艾灸后穴位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变化,而艾灸疗效的评价则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还应从靶器官效应等角度多方面考虑,单从血流灌注量这一指标是不够的。

[1] 杨华元,刘堂义.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J].中国针灸,1996,16(10):17-18,59.

[2] 洪文学,蔡建红,景军.艾灸的热辐射光谱特性研究[J].应用光学,2004,25(4):1-3,44.

[3] 魏建子,沈雪勇,丁光宏,等.隔物灸温热刺激的作用途径与机理分析[J].中国针灸,2007,27(5):391-393.

[4] 魏建子,沈雪勇,丁光宏,等.隔物灸温度-时间曲线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12):34-35.

[5] Song X, Wei JZ, Mao HJ,. Determination of Tem- perature time Curve of Two Mild Moxibustion Methods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J]., 2013, 11(2):67-71.

[6] 施睿,邱悦,余芝,等.不同温度艾灸对施灸局部微循环影响的实验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5):1092 -1094.

[7] 蒋颖,戴文君,姜劲峰.腹部常用穴穴区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差异及不同温度艾灸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4):339-343.

[8] 黄凯裕,梁爽,陆露,等.基于热刺激生物效应分析探讨艾灸起效原理[J].世界针灸杂志,2016,26(3):31-37, 48.

[9] 程珂,丁轶文,沈雪勇,等.温针灸的传热学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8):32-36.

[10] 程珂,丁轶文,沈雪勇,等.中医隔物灸的传热学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08,29(4):215-219.

[11] 胡哲,郑刚,李然,等.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对艾灸效果的研究[J].光学仪器,2017,39(6):18-22.

[12] 沈洁,艾炳蔚,沈梅红.温和灸肾俞穴对绝经前后女性亚健康状态的干预[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 (6):532-535.

[13] 李俐,郑旭仙,曾雅芬,等.针刺肾俞足三里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107-111.

[14] Li HL, Xiang J, Ouyang LZ,.Effect of electro- acupuncture at Ganshu (BL 18) and Shenshu (BL 23) on the expression of EphB2 protein in cortex around cerebral infracted area of rat[J]., 2017,15(1):14-21.

[15] 吕志娟.肾俞穴临床应用浅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4):432,436.

[16] 夏晓红.艾灸肾俞、足三里治疗瘀血腰痛38例[J].河北中医,2001,23(11):851.

[17] 沈洁,艾炳蔚,沈梅红.温和灸肾俞穴对绝经前后女性亚健康状态的干预[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 (6):532-535.

[18] 刘思娣,刘洋,丁然然,等.艾灸心俞、肾俞穴对大学生睡眠障碍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16,24(1):13- 14.

[19] 闵友江,姚海华,程立红.艾条悬灸肾俞、关元对肾阳虚大鼠垂体-肾上腺轴和垂体-甲状腺轴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12):1469-1472.

[20] 杨敏,张晓飞,章金春,等.艾灸肾俞穴对新兵军事训练疲劳恢复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 (10):837-839.

[21] 刘思娣,刘洋,丁然然,等.艾灸心俞、肾俞穴对大学生睡眠障碍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16,24(1):13- 14.

[22] 李雪青,王金艳,孙薇,等.针刺肾俞五十七穴防治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8,46 (1):90-93.

[23] 刘勇,范红阳,刘骞.电针肾俞、会阳穴治疗中老年男性不寐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7):12- 13.

[24] 张璐,毛慧娟,魏建子,等.健康女性三阴交穴伏安特性与血流灌注量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10): 1263-1266.

[25] 许金森,潘晓华,胡翔龙,等.督脉循行线上及其左右两侧旁开对照点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比较[J].针刺研究, 2008,33(5):321-325.

[26] 萨喆燕,潘晓华,许金森,等.针刺对胃经及其左右两侧旁开对照点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0(5):6-7.

[27] Wei J, Mao H, Zhou Y,. Research on nonlinear feature of electrical resistance of acupuncture points[J]., 2012:179657.

[28] Khorsand A, Zhu J, Bahrami-Taghanaki H,.Investigation of the electrical impedance of acupuncture points and non-acupuncture points before and after acupuncture, using a four-electrode device[J]., 2015,33(3):230-236.

[29] Wong YM.Is an acupuncture point identifiable with skin electrical resistance measurement?[J]., 2014,32(2):203-205.

[30] Yu X, Zhang F, Chen B.Effect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uncture point stimulation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in a rat model of neuropathic pain[J]., 2017,35(2):142-147.

[31] 唐照亮,宋小鸽,袁静,等.艾灸对寒凝血瘀证大鼠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0,6(4):43-46.

[32] 毕秀华,宋云.艾灸配合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34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2):44.

Effect of Gentle Moxibustion on Blood Flow Volume at Point Shenshu

-,-,-,-.

,201203,

To observe regularities in dynamic changes in blood flow volume at point Shenshu during gentle moxibustion.Blood flow volume at point Shenshu was measure using a Laser Speckle Contrast Imaging system in 20 healthy subjects before and after gentle moxibustion. Measurement was made at eight time points in total, before moxibustion, after 5, 10, 15 and 20 min moxibustion and at 5, 10 and 15 min after moxibustion.Basic blood flow volume was smaller at point Shenshu than at the control point (<0.05). Blood flow volume at point Shenshu was larger after 5, 10, 15 and 20 min moxibustion and at 5 and 10 min after moxibustion compared with before (<0.05). Blood flow volume at point Shenshu was larger after 20 min moxibustion than after 5 min moxibustion (<0.05).Moxibustion on point Shenshu can increase local blood flow volume with an after effect and improve local microcirculati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Moxibustion; Gentle moxibustion; Point, Shenshu; Blood flow volume

1005-0957(2019)05-0574-04

2018-12-0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5CB5545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574076,81804194)

陈连靖(1986—),女,2016级硕士生,Email:kangfujingjing@126.com

魏建子(1972—),男,教授,博士,Email:weijz2000@126.com

10.13460/j.issn.1005-0957.2019.05.0574

A

R2-03

猜你喜欢
俞穴艾灸穴位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艾灸保健知多少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拔罐治疗脂肪肝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夏季穴位养心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夏天怎么做艾灸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耳尖结合背俞穴针刺放血治疗粉刺肺经风热证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