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雯佳,苏 懿,郭晓奎,张录法,须捷平,钮晓音*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200025;2.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30;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200127)
仁济医院是上海开埠最早的西医医院,其早在1988年就开始了国家卫生部要求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试点工作,成为上海首批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前期试点的医院。2010年起,仁济医院根据上海市颁发的系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文件要求,大刀阔斧地展开了新一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并成为上海市招录和培训住院医师规模最大和培训经验最丰富的一所医院,且其运作的管理制度和培训模式在2012年还得到了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的表彰和推广[1]。
以仁济医院自2010年起实施的社会化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例进行政策效果评估,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咨询相关专业人士的基础上,访谈了仁济医院相关工作的管理人员,获取了近年来仁济医院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数据资料,并对仁济医院63名带教老师和159名住培医师进行了有效的问卷调查。
根据政策效果评估理论,主要将政策目标和实施对象相结合来对仁济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2]。《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中的政策目标是为本市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承担本学科常见疾病诊治工作的临床医师[3]。因此,本文从政策实施直接涉及的管理人员、带教老师和受训医师这三方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展开评估[4]。
1.管理制度及组织架构。仁济医院自1988年开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试点,经过长年的经验累积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培训机制,而自2010年新政实行以来其招录与培训住院医师的规模也是上海市最大的,能接纳如此大规模的学员进入医院有条不紊地开展日常培训工作自有其一整套的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架构作为支撑,且因其有效可行的制度模式在2012年得到了原卫生部的表彰和推广。以下为仁济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组织架构,可见其管理制度完善,组织架构明晰(见附图)。
附图 仁济医院住院医师管理组织架构[5]
2.招录住培医师情况。仁济医院招录的住培医师以985、211等重点高校的毕业生为主,且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的生源结构比例也逐年趋于平衡状态,户籍来自外省市的优秀生源愿意留在上海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比例也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见表1)。
3.毕业后就业情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年限一般是根据学历及招录时的测试情况分别确定为1-3年不等,所以2011年仁济医院仅有1人完成培训并考核合格,但调查可见(见表2),每年的就业率(包括升学)均为100%,且绝大多数人选择继续留在上海工作或学习,而仁济医院将考核合格的住培医师留在本院聘用的比重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医院对参加过本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后的住培医师质量的认可,这一点也从对仁济医院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访谈中得到了认可。但完成培训后,住院医师的就业目标仍锁定于以留在本院和本市其他三级或二级医院为主,愿去基层或外省市的人寥寥可数。
表1 2010-2014年仁济医院招录住培医师毕业院校、学历及户籍结构汇总表
表2 仁济医院2011-2014年住培医师考核合格及就业情况汇总表
1.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认知度。被调研的带教老师和住培医师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整体工作及具体培训内容的认知度均较高(见表3)。
表3 带教老师、住培医师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认知度汇总表
2.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满意度。被调研的带教老师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总体情况、教学条件以及学生整体情况比较满意(平均分值分别为3.76、3.73、3.54),而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所提供的激励措施的满意度不高(平均分值为3.24);另一方面,被调研的住培医师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比较满意,但对生活待遇的满意度较低(见表4)。
表4 住培医师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满意度汇总表
3.对住培医师能力提升的认可度。仁济医院管理人员在访谈中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升住培医师临床实践能力的认可度较高,被调研的带教老师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升住培医师临床实践能力、以“社会人”身份提高学习积极性以及提升带教老师自身带教能力的认可度也均较高(平均分值分别为3.9、3.08、3.84),被调研的住培医师对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自身临床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提升的认可度也普遍较高(见表5)。
表5 住培医师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习获得程度的情况汇总表
4.对“社会人”身份的总体认可度不高。被调研的带教老师对以“社会人”身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认可度不高,而住培医师对以“社会人”身份参加培训的认可度则更低(见表6)。
表6 带教老师及住培医师对“社会人”身份参加培训的认可度汇总表
仁济医院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总体效果较好,基本能得到来自管理人员、带教老师和住培医师三方的认可,但在对“社会人”身份的认可、激励保障措施以及解决医疗资源下沉等方面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待改善,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建设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议政府、医院相关管理部门能切实考虑本市的实际生活成本,进一步提高住培医师及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待遇,并加强相关保障机制的建设。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医师的待遇问题,才能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地选择和投入到培训中去。
其次,统筹协调医学教育政策体系。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体系存在学制不一、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但各种学制类别的医学生毕业后必须接受未能差别化对待的规范化培训。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积极统筹协调,建立起统一规范又兼顾个性差异的医学教育政策体系,更有效合理地分配使用医学教育和人才资源。
最后,强化推进“社会人”的培训模式。国外发达国家的住培医师是一个以“社会人”身份参加培训的“流动层”,有严格的竞争淘汰制度[6],培训合格后方可分流到各地各级的医院,并通过这样不断的集中分流来保障医疗质量的均等化。因此,我国的社会化住院医师培训模式也是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