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天琴现代歌词的认知参照点研究

2019-05-22 04:51
关键词:源域领地弹唱

杨 诚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一、引言

天琴原是流传于广西龙州、凭祥、防城、宁明及越南北部一带布傣壮族在民间宗教仪式中使用的弹拨法器,已有上千年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天琴逐渐发展为独具艺术魅力的民族弹唱乐器。随着政府和民间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挖掘,天琴文化逐渐系统化和大众化,以天琴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表演、艺术培训[1]178层出不穷,进一步推动了天琴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在现有众多天琴文化研究中,李妍[2]102-108、秦红增等[3]39-47深入分析了天琴文化的哲学、宗教、审美内涵;邓玉函,周春婵[4]65-71、黄尚茂,黄新宇[5]165-169等探讨了天琴文化的传播问题;李亚楠[6]55-56、卢克刚[7]140-152等从音乐学视角对天琴弹唱曲目和音乐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然而目前鲜有从语言学视角对天琴现代歌词的研究。天琴的现代歌词是天琴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兼具文学性和艺术性,是民俗事象大结构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现代天琴歌曲的创作经过外来音乐家改编和创新,既保留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体现出当地风情和文化底蕴,又加入时尚、流行元素,结合民族服饰、灯光等展演方式,富有青春活力,引人喜爱。研究拟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参照点(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简称CRP)理论和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理论,从篇章构建方式和概念隐喻角度探讨现代天琴现代歌词中的认知模式和认知动因,以期进一步发掘天琴现代歌词的文化和认知内涵,揭示天琴在布傣壮族思维中的认知特点,推动天琴艺术创作和传播。

二、CRP、概念隐喻与天琴现代歌词

(一)认知参照点理论

认知参照点理念最初由心理学家Rosch提出,证明了原型“可以作为判定范畴内其他成员的认知参照点”[8]532。Langacker首次将该理论应用于语言学,认为认知参照点是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经验中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它通过激活某一实体概念来建立与另一实体的心理接触,即使之获得单独重视[9]5。认知参照点具有凸显性,人们通常借助自身熟悉、与日常体验密切相关的事物作为认知参照点,以此作为媒介以深化理解另一相对抽象、非凸显的事物,即目标(target)。认知参照点的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C表示认知主体(conceptualizer),通常由人充当,R代表认知参照点(reference point),T表示目标(target),大椭圆为认知参照点激活的心理空间,即该参照点的领地D(dominion),在领地内认知主体通过参照点沿着一定的心理路径(mental path)与目标进行心理接触(mental contact),实现目标实体的概念化。加粗圆圈表示具有凸显性[9]6。

图1 认知参照点模型

Langacker认为,从最初参照点的选择、认知途径的建立到目标的激活,整个概念化过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具有动态性[10]325。起始参照点R1在第一个领地D1中实现其参照点功能后,随之可能隐退为目标T1的背景,而目标T1可在下一个领地D2进一步激活认知参照点R2(R2=T1)[9]6,以此形成如图2所示的认知参照点关系链,其中每个目标(Ti)反过来依次充当下一个参照点(Ri+1)[11]504。

图2 认知参照点关系链[11]504

(二)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最初由Lakoff & Jonhson提出[12]8-32,其核心内容是“隐喻是跨概念域(cross-domain)的系统映射”[10]131-132,即隐喻的机制是从一个具体的、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域(源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目标域)进行映射。例如概念隐喻“人生是一场旅程”中,具体可感的“旅程”被识解为源域,映射到相对抽象的概念“人生”,即目标域。从认知参照点的角度看,目标域是认知主体要识解的目标T,源域是认知主体借助的参考对象,帮助其认识目标T。由于源域内容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因而具备了凸显性,可以作为认知参照点[13]36-41。虽然概念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但它是将两个事物并置,借助某类具体事物来理解另一类抽象事物,暗示两种事物间存在某种相似性和关联性[14]503。正是这种相似性和关联性使得源域和目标域可以作为认知参照点理论中的R和T共同存在于D内[13]36-41。在上述隐喻中,基于人们日常体验的源域“旅程”便作为凸显的认知参照点R,辅助理解“人生”这一模糊、非凸显的目标T。概念隐喻的认知参照点模型如3所示。

图3 概念隐喻的认知参照点模型

(三)天琴现代歌词与CRP

最初天琴的唱词叫《塘佛》,涉及三方面内容:求花保花、为年老断粮者添粮续命、赎魂消灾。自登上国际舞台后,原生态的唱词和曲调无法让外界明白其内容,外来音乐家便进行了改革[1]178。改编后的现代歌词通俗易懂,运用诗化的语言,清新自然,琅琅上口,且增加了许多生动的生活画面,现实感极强,使得天琴文化的传播有了更广阔空间。从内容来看,天琴的现代歌词主要为情歌和生活歌,大多是通过对自然风物的描绘与颂赞表达对壮族农耕生活与文明的热爱、对山歌的喜爱、对爱情的期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认知参照点理论应用到天琴歌词研究中,可以揭示歌词语篇编排的认知模式,以及其中涉及概念隐喻在天琴文化中的认知内涵,呈现天琴在布傣壮族思维中的认知特点。在歌词语篇编排模式中,C代表创作者或观众;R代表歌词中作为认知参照、帮助引出主题的具体事物,如山水、天琴、美女、山歌等;T代表歌曲的主旨,如赞美生活,抒发喜悦之情等;D则是认知或概念整合过程中激活的心理空间,如男女对歌场景,田间劳作场景等。在概念隐喻的阐释中,C同样代表创作者或观众;R代表隐喻中的源域;T代表隐喻的目标域;D同样为认知过程中激活的心理空间。

三、天琴现代歌词编排的CRP模式

研究共收集到包括《唱天谣》《天琴美女》《放雁》等14首广为流传的天琴现代民歌,通过认知参照点理论分析其歌词编排,发现天琴歌词的创作存在三种认知模式,笔者分别将其命名为链型递进模式、总分递进模式和分总递进模式。基于以上三种模式,研究将通过例子具体阐释作词者是怎样通过不同的认知参照点R激活主题目标T,达到抒情、赞颂、鼓舞人心、具有艺术感染力等效果。

(一)链形递进模式

链型递进模式在天琴现代歌词中最为常见,其模式表示如图4。此类歌词通篇直叙,认知参照点R环环相扣,如R2在作为领地D1目标的同时还作为下一个领地D2的参照点,并随着领地D层层递进,最终激发呈现歌词主题的目标T。其中天琴作为其中一个认知参照点可能出现在链形的任何位置。

图4 链形递进模式

例1:先祖妈勒追太阳,来到一个遥远的地方,板池泉水清澈透亮,木棉花开阵阵香。啵咧么吹起来哟,天琴么弹起来,婀娜身姿风拂柳,多情么又可爱;龙凤锣敲起来哟,龙凤舞跳起来,黑衣黑裙黑头饰,侬峒节日展风采。——《天琴美女》[1]96

例1《天琴美女》是一篇集合了天琴流传地区极具民族特色意象的歌词。歌词以妈勒追太阳的传说(R1)起兴,激活观众对天琴传说(D1)领地的认知,引出天琴发源地——板池屯美丽的泉水和木棉花(R2),R2同时也激发了领地板池地区(D2),引出啵咧,天琴,龙凤锣和龙凤舞(R3)等板池地区特色的乐器和舞蹈,这类乐器和舞蹈通常在布傣壮族传统节日侬侗节(D3)中演出,因而弹奏天琴美女(D4)婀娜的身姿和黑衣黑裙黑头饰(弹奏天琴的着装)(R4)引发作者对天琴美女多情、可爱、风采美(T)的赞美。天琴作为侬侗节的表演节目,在本歌词中出现在认知参照点链的中间位置。众多具有壮族地域特色的意象组成环环相扣的认知参照点和相互联系的领地,使观众透过歌词了解天琴这一古老又充满活力的文化。

例2:弹天琴,心花开,壮家姑娘唱起来,歌唱农村新面貌,山歌飞出云天外。弹唱新农村,山新水也新,家家盖洋楼,广场还有个歌舞厅。科技兴农好收成,山献金来水献银,鸡鸭猪牛羊,瓜果红薯藤,绿色食品美,远销到北京……党的恩情道不尽。——《赞家乡》[15]142

例2《赞家乡》是一首十分具有现代气息的歌曲,抒发壮乡人对改革开放后美好生活的喜悦、热爱和赞美。歌词以弹天琴(R1)作为起始参照点,引出壮家姑娘带着愉快的心情弹琴唱歌(R2),从而激活弹天琴和唱歌(D1)的领地。歌唱的内容是新农村、新面貌,科技兴农带来好收成(R3),激发壮乡幸福美好生活(D2)的领地,最后引出目标——感恩共产党(T)。全首歌词直白易懂,朗朗上口,认知参照点链也并不复杂,亮点在于创作者在认知参照点R3上下了浓墨重彩,通过具体形象的例子将新农村的新面貌描绘得栩栩如生,将喜悦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反映了壮乡改革开放后崭新的社会风貌。

(二)总分递进模式

总分递进模式主要在爱情和生活类天琴歌曲中出现,其模式表示如图5。此类歌词首先由同一个认知参照点(R1)激发几个分属不同领地(D1、D2)的认知参照点(R2、R3),再由这几个参照点分别激发下一个相同的参照点R4,分属领地D3、D4,汇合后的R4随着领地D递进,最终激发主题目标T。起始参照点通常与目标相关,且二者通常包含天琴的意象,具有首尾呼应,结尾升华等特点。这类认知模式较为复杂,引领观众注意力在交错的领地间转移,体现作词人巧妙的编排,更具艺术感染力。

图5 总分递进模式

例3:弹起天琴来唱歌,山歌要比星星多,那天我从桥上过,开口一唱歌成河。歌声唱得山更绿,漫山遍野牛羊多,田垌弯弯歌也弯,画眉飞过相思河。山寨歌圩路不断,阿哥等妹在西坡,东边下了一场雨,阿哥急得翻过坡。弹起天琴来唱歌,山歌越唱歌越多,山歌为媒情作线,山里山外都是歌。——《山歌要比星星多》[1]97

例3《山歌要比星星多》通过一系列自然和人文意象突出了天琴和山歌是传递爱情的媒介。其中,起始参照点为弹天琴和唱山歌(R1),接着通过星星、山河、牛羊、田垌、画眉(R2)等一系列天琴流传地区常见的自然景物作为认知参照点,令人感到清新愉悦,从而激发琴声和山歌优美(D1)的领地。与此同时,起始参照点R1还引出了阿哥弹琴追求阿妹(R3)的场景,画面生动有趣,让人忍俊不禁,激发山寨歌圩(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友寻亲的节日活动)(D2)作为领地,最终引出目标——山歌传情做媒(T)。歌词通过自然和人文意象作为并列的参照点R2和R3,无不展现出天琴流传地区秀丽的风光和淳朴的民俗,体现了“山、水、人、歌”合一的特点。

例4:弹起天琴“欢来乐”!弹唱山应水来和,弹唱走向新岁月,弹唱不断庆丰收,弹唱迎来美生活。弹唱村村起高楼,弹唱人人穿绫罗,弹唱分尝甜瓜果,弹唱笑把喜酒喝。弹唱坐车去旅游,弹唱开船去对歌,弹唱月亮夜夜圆,弹唱太阳永不落。“欢来乐”!“欢来乐”!弹起天琴“欢来乐”!天也欢来地也乐,人间交响幸福歌。——《弹起天琴“欢来乐”》[15]137

例4《弹起天琴“欢来乐”》通过描写弹唱天琴的具体内容抒发了欢乐、幸福之情。“欢来乐”是壮语音,即“很开心”之意。起始参照点为弹天琴和唱歌(R1),接着弹唱的内容分为两类,即山水、月圆、日不落(R2)等天地间美好的自然景物,以及庆丰收、起高楼、穿绫罗、喝喜酒、去旅游等(R3)代表人间美好生活的具体事件,分别激活领地天地欢乐(D1)和人间幸福(D2)。最终R2和R3汇合指向目标,即弹起天琴十分快乐(T)。其中R2与天地有关的自然意象体现了天琴最初用于“喻天”的功能,R3中人们逢喜事便弹奏天琴也凸显了现代天琴“娱人”的作用[3]39-47。

(三)分总递进模式

分总递进模式主要在爱情和人物类天琴歌曲中出现,其模式如图6。歌词通过不同类型的认知参照点(R1、R2)激发下一个相同的认知参照点R3,分属领地D1、D2。汇合后的R3随着领地D递进,最终激发主题目标T。天琴作为认知参照点通常出现在该模式的中间位置,即R3及其后处,对承接起始参照点、引出主题目标T起到媒介作用。

图6 分总递进模式

例5:泉水弯弯过山坡,壮家年年唱山歌,泉水不断歌不断,山歌出口流成河。壮人天生爱唱歌,山歌唱来天琴合,歌声引得百鸟唱,山歌飞过九重坡。壮人祖先布洛陀,传下千秋万代歌,传下天琴伴歌唱,唱完忧愁唱欢乐。唱着山歌走新路,弹起天琴多快活,凤凰停在门前树,生活美过丽江河。——《唱天谣》[15]133

例5《唱天谣》为现代天琴歌曲中广为流传、最富盛名的一首,曾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奥地利萨尔茨堡艺术节等国际舞台上出演[16]101-103。歌曲分为两节,分别以泉水(R1)和壮族祖先布洛陀(R2)作为起始参照点,引出山歌(R3)这一相同的认知参照点,激活领地山歌源源不断(D1)和山歌历史悠久(D2)。接着参照点天琴伴歌(R1)及百鸟、九重坡、凤凰、丽江河(R5)等象征吉祥、美好的自然事物激活了琴声美(D3)这一领地,最终引出目标——快乐、生活美好(T)。天琴(R4)在其中作为伴唱山歌的乐器,同样起到表达欢乐心情的媒介。

例6:邀两条溪流作琴弦,轻轻牵着圆圆的月亮,苦涩也会弹得甜蜜,忧愁也会弹得欢畅。挽一条清风作伴,静静眺望高高山岗,寂寞也会弹出笑声,孤单也会弹得成双。天琴姑娘美丽又温柔,弹出心声牵动恋人心房。天琴姑娘勤劳又善良,弹出梦想温暖古老的村庄。——《天琴姑娘》[15]173

例6《天琴姑娘》通过优美的琴声,赞美天琴姑娘貌美手巧,心灵更美。歌曲同样分为两节,即起始参照点为溪流做琴弦(R1)和清风作伴(R2),引出共同的参照点甜蜜、欢畅、笑声、成双(R3),分别激活领地天琴解忧(D1)和天琴消除寂寞(D2)。接着欢快的琴声引出了参照点弹天琴的姑娘(R4),以及琴声温暖动人,寄托梦想(R5)。最后激发目标——天琴姑娘美丽温柔、勤劳善良(T)。

四、天琴现代歌词中自然隐喻的CRP

天琴是布傣壮族的文化载体,是布傣族群最能用作族群识别标志的文化因素,其所有的文化单元都是围绕天琴展开的[1]107。天琴文化已渗入到布傣壮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点可在天琴的现代歌词中得以反映。研究发现,天琴现代歌词中存在大量自然类概念隐喻,基于人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其源域通常为天琴流传地区常见或传说中的自然事物,取自天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目标丰富多样,既有人物、山歌,也有情感、生活等,大胆的想象和巧妙地隐喻使得歌词同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按照源域的不同,可将天琴现代歌词中的自然隐喻分为景物隐喻、植物隐喻和动物隐喻。

(一)CRP与景物隐喻

天琴现代歌词中的景物隐喻在所有自然隐喻中最为常见。众多景物隐喻中,相同的源域可以在不同的目标域内对应多个不同的目标域,这种认知模式可以运用认知参照点理论表示如图7,即相同的源域作为认知参照点R,在不同的领地(D1、D2……Dn)内激发相应不同的目标(T1、T2……Tn)。下面以水隐喻和天隐喻为例。

图7 景物隐喻的CRP模式

例7:泉水不断歌不断,山歌出口流成河……生活美过丽江河。——《唱天谣》[15]133

例8:田垌弯弯歌也弯,画眉飞过相思河。——《山歌要比星星多》[1]99

例9:邀两条溪流作琴弦,轻轻牵着圆圆的月亮。——《天琴姑娘》[15]173

例7—9皆为与水相关的隐喻。例7基于“连续不断”的相似性,认为泉水与河水是歌。例8以河比喻相思情,连绵又悠长。例9溪流作琴弦,即基于二者“细长”的相似性。因此,水(R)可被视为认知参照点,分别激活山歌(T1)、相思情(T2)和琴弦(T3)等目标。水之所以可以作为认知参照点,构成如此丰富多样的目标,源自于水在壮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相传壮族祖先通过模仿泉水悦耳的“叮咚”声制造了天琴,因此,天琴又称“鼎叮”。背靠青山、面临河溪而居的壮族人民以种植水稻为生,对水有很强的依赖,而且壮族聚集地多处亚热带,干旱和洪涝灾害频发,使得壮族对兼有养育与毁灭能力的“水”有着敬而畏之的特殊感受和体验,从而形成颇具影响力的水崇拜信仰文化[17]47-51。壮族先民赋予水以神的灵性,祈祷水给人类带来安宁、丰收和幸福[18]112-115。

例10:弹唱月亮夜夜圆,弹唱太阳永不落。

——《弹起天琴“欢来乐”》[15]137

例11:板池美女天上星,天上星星数不清。

——《天琴美女》[1]97

例12:弹起天琴来唱歌,山歌要比星星多。

——《山歌要比星星多》[1]99

例13:我那弹琴得小阿妹哟,你的柔情点亮了左江圆圆的月。——《天琴醉月》[15]175

例14:圆圆的月亮,醉在左江。——《晃啊晃》[15]177

例10—14皆以日月星辰等天象为隐喻的源域。如圆月对应欢乐(例10)、柔情(例13)和醉汉(例14)的目标域,相似性为“美好”“晃动”等。星星对应板池美女(例11)和山歌(例12),相似性为“多”。不落之日也对应欢乐(例10),基于人们对太阳温暖、光明的体验。因此,日月星辰(R)等与“天”有关的天文景观可视为认知参照点,分别激活欢乐(T1)、柔情(T2)、醉汉(T3)、板池美女(T4)、山歌(T5)等目标。“天”作为认知参照点可以追溯到布傣壮族对天的崇拜和信仰。天琴中的“天”等同于天地的“天”,泛指能掌控、支配人们命运的、区别于我们人类的另一个世界。天琴是人与“天”沟通的圣物,能把民众的愿望传达给“天”,求得“天”的庇佑。天琴被视为“天”颁发给人的法器,天琴演奏被称为“做天”,意在向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安康,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17]47-51。现代歌词摒弃了“天”这一意象的宗教内涵,赋予其世俗化和生活化气息,体现了天琴在流传过程中顺应时代发展而进步的大胆创新。

(二)CRP与植物隐喻

天琴现代歌词还存在许多植物隐喻,尤其在对女性面容的描写上别具一格。这类隐喻以不同的植物作为源域,对应目标域为女性身体的不同部位。这种认知模式可以运用认知参照点理论表示为图8,即不同的植物的源域作为认知参照点(R1、R2……Rn),在相同的领地D内激发一一对应的不同目标(T1、T2……Tn),最终这些不同的目标汇合指向最终目标T,即所要描写的人物。

图8 植物隐喻的CRP模式

例15:红红嘴唇像樱桃,眉毛不用描……十指尖尖像嫩芽,弯弯似藕条。——《美女泉边唱歌谣》[15]150

例16:阿妹的笑容像茶花芬芳。——《晃啊晃》[15]177

例15、例16的植物隐喻都凸显了天琴姑娘容貌秀丽,身姿动人。如例15中樱桃对应嘴唇,指尖对应嫩芽,十指对应藕条,例16茶花对应笑容。因此,樱桃(R1)、嫩芽(R2)、藕条(R3)和茶花(R4)便可分别作为认知参照点,分别指向目标嘴唇(T1)、指尖(T2)、十指(T3)和笑容(T4),最终激活目标——美丽的天琴姑娘(T)。每个族群形成都离不开其所处的地理空间[1]148,因而生长在天琴文化地区的植物便被选取作为认知参照点,如藕条和茶花,这类隐喻充满了民族特色,赋予歌词原生态、淳朴的乡土韵味。此外,樱桃、嫩芽等认知参照点具有普适性,此类隐喻能为大众轻易理解,有利于现代天琴歌曲广泛传播。

(三)CRP与动物隐喻

天琴现代歌词创作过程中还常常加入动物隐喻,以动物的行为表现人的情感。这类认知模式如图9,即不同的动物的源域作为认知参照点(R1、R2……Rn),分别在不同的领地(D1、D2……Dn)内激发相同的目标T,即所要表达的情感。

图9 动物隐喻的CRP模式

例17:唱得喜鹊上树梢,唱得水清鱼欢跳……——《美女泉边唱歌谣》[15]150

例18:天琴一响百鸟和。百年欢歌引得凤凰来,改革开放谱新歌。——《百鸟欢歌》[15]171

在例17、18中,创作者通过喜鹊上树、鱼跳、百鸟和歌、凤凰来这一系列动物行为体现人的欢快之情,即喜鹊(R1)、鱼(R2)、百鸟(R3)、凤凰(R4)分别作为认知参照点,共同激活欢乐(T)这一目标。喜鹊和凤凰都是壮族文化中的吉祥鸟,体现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此作为认知参照点赋予歌词传统文化底蕴,使之更具民族风情。

例19:弹起天琴唱山歌,托付燕子带情歌。——《放雁》[1]178

例20:田垌弯弯歌也弯,画眉飞过相思河。——《山歌要比星星多》[1]99

例19和例20中,燕子和画眉都被喻为传递爱情的信使,即认知参照点燕子(R1)和画眉(R2),共同激活了目标——爱情(T)。燕子在天琴文化中与爱情密切相关。布傣族人通过天琴弹唱谈情说爱,寻求配偶,以歌传情,天琴弹唱送情歌即为“放燕”,有时也表现为固定时间的歌圩。青年男女通过一系列对歌活动增进相互了解,产生爱慕之情[3]39-47。而画眉鸟是中华文化中广为人知的爱情鸟,画眉歌声婉转动听,为爱情忠贞不渝。两类认知参照点即体现出歌词与天琴民俗生活的联系,也体现了现代天琴歌词顺应大众文化中的普遍认知。

五、结语

以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参照点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为观照,从篇章构建方式和概念隐喻角度探讨现代天琴现代歌词中的认知模式和认知动因。研究发现,天琴现代歌词的编排存在链型递进、总分递进和分总递进三类模式,其中天琴、天、地、人、歌等被频繁作为认知参照点,随着认知参照点层层递进,达到抒情、赞颂、鼓舞人心、具有艺术感染力等效果。天琴现代歌词中还存在大量自然类概念隐喻,根据源域可分为景物隐喻、植物隐喻和动物隐喻,其中源域作为认知参照点常为天琴文化和壮族文化典型的符号和事物,但也具有顺应主流文化认知的事物,透露出现代天琴歌词去宗教化、生活化、时尚化、大众化等特点。此外,壮族祖先认为世界是由天、地(人)、水三要素构成的,这与天琴现代歌词中种类繁多的认知参照点不谋而合,反映了壮族“天地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和世界观[2]102-108。研究有利于深入发掘天琴现代歌词的文化和认知内涵,揭示天琴在布傣壮族思维中的认知特点,为天琴歌曲的创作和传播提供新视角和启示,促进天琴文化继承与弘扬。

猜你喜欢
源域领地弹唱
古筝弹唱古诗词的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消失的亚特人之领地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不会乐器也能“秀”弹唱“玩”编曲
南山赋
中恒美:着力打造中国高端铝材新领地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对教师教材歌曲弹唱比赛的思考
马晓春坚守最后领地